文汇 前天
“夺命蛇吻”自救指南:错误急救比蛇毒更致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无声的袭击,致命的危机

夏秋时节,草木丰茂,正是户外活动与农耕生产的黄金期,却也悄然进入了蛇类活动与蛇伤事故的高发期。根据《中国动物致伤诊治规范(2023 年)》数据,我国每年蛇咬伤病例约 15-30 万例,其中致死率约 0.3%-0.5%,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一次不经意的 " 无声袭击 ",其后果可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考验。蛇毒,这一自然界演化出的精密 " 生化武器 ",一旦入血,蛇毒主要通过淋巴系统扩散,速度约每小时 0.5-2 厘米,进入血液后扩散速度显著加快,30 分钟毒素就能攻陷全身,迅速引发全身性的病理生理级联反应。首 4 小时是救治的关键期,但不同蛇种时间窗差异较大,应尽快就医。此时的每一个选择 : 是慌乱错误自救,还是冷静科学应对?是盲目拖延,还是分秒必争直奔医院?都将直接决定故事的结局:是化险为夷,还是坠入深渊……这不是演习,而是生死考试。

蛇毒致命机制:了解你的敌人

蛇毒是由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成分包括神经毒素、血液毒素、细胞毒素和肌肉毒素等。这些毒素通过破坏细胞膜、干扰神经传导、影响凝血机制等多种途径对人体造成伤害。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血液毒素则通过激活凝血因子和破坏血小板,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细胞毒素直接破坏组织细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

理解蛇毒的作用机制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急救措施的选择。例如,对于神经毒类蛇咬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关键;而对于血液毒类蛇咬伤,控制出血则是重点。不同种类的毒蛇其毒素成分和比例各不相同,这也就是为什么识别蛇种如此重要。

识蛇辨毒——明晰敌情,奠定根基

(一)毒蛇种类辨识:形态特征与地理分布

我国常见剧毒蛇类主要有以下四大类,其形态与毒性机制各异:

蝮蛇类(如短尾蝮、竹叶青):显著特征是头部呈标准三角形,吻端上翘,体背多为灰褐、土黄或绿色,具深色斑块或链状条纹,眼与鼻孔间有颊窝(热感应器官)。毒液以血液毒素和细胞毒素为主,咬伤后剧痛、肿胀、出血蔓延迅速。

眼镜蛇类(中华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中华眼镜蛇受惊时颈部膨扁并显露白色眼镜状斑纹;银环蛇体背具黑白相间环纹,白色环纹较窄,脊棱突出;金环蛇则为黑黄相间环纹。毒液以神经毒素为主,咬伤初时痛感不显,易被忽视,但随后可出现眼睑下垂、呼吸困难等致命性麻痹症状。

蝰蛇类(如圆斑蝰、五步蛇):头大呈明显三角形,体粗尾短,斑纹艳丽。毒液含剧烈血液毒素与血管毒素,致组织坏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及急性肾衰竭风险极高。

海蛇类:统身体态,尾侧扁,毒液为强效神经毒素,主要影响横纹肌。

(二)毒蛇与无毒蛇的核心鉴别要点

徒手捕捉或冒进辨识是绝对禁忌,但快速远距离观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头部形状:毒蛇多呈三角形(眼镜蛇科受激时膨扁例外),缘于其头部两侧发达的毒腺;无毒蛇多呈椭圆形或圆形。但注意,某些无毒蛇(如颈棱蛇)会拟态三角头形。

瞳孔形态:毒蛇瞳孔多为竖条形或裂隙状(如猫眼);无毒蛇多为圆形。此非绝对,但结合其他特征有参考价值。

体态与斑纹:毒蛇体色常更艳丽、斑纹醒目具警告意味;无毒蛇多朴拙。但竹叶青等保护色极佳。

行为模式:多数毒蛇行动相对迟缓,常盘踞守候;无毒蛇更敏捷。但银环蛇等夜间活动性强。

最科学的方法:立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用手机拍摄蛇的照片或视频(即便模糊,其轮廓、颜色对专家鉴定也极具价值)。若蛇已逃逸,则需冷静回忆其大小、颜色、斑纹、头形等特征,并准确告知医护人员,这是选用特异性抗蛇毒血清的关键依据。

急救精要——三要四忌,科学避险

蛇咬伤急救的核心理念是:延缓毒液吸收扩散、维持生命体征稳定、快速专业医疗介入。任何增加血液循环、组织损伤或延误送医的行为都是有害的。

(一)牢记 " 三要 " ——阻断扩散,争取时间

要冷静制动,低位制动:立即停止活动,坐下或卧倒,保持绝对安静。将伤肢置于心脏水平以下,可减缓静脉回流,降低毒液扩散速度。研究表明,剧烈运动可使毒液吸收速度提升 40% 以上。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 15-20 分钟,可有效减少局部毒液量。

要解除束缚,通畅循环:迅速摘除伤肢上的戒指、手镯、手表等所有束缚物。因蛇毒导致的组织肿胀进展迅猛,这些物品很快会成为 " 止血带 ",导致远端肢体缺血性坏死,造成二次伤害。

要轻柔绑扎,减缓回流:在伤口近心端 5-10 厘米处,使用弹性绷带、毛巾、布条等施行加压包扎。其压力标准是:可轻松插入一根手指(约收缩压 10-15mmHg)。此法能有效压迫浅表淋巴管与静脉,延缓毒液沿淋巴回流,而不会因完全阻断动脉供血导致缺血。每 15-20 分钟需松解 1-2 分钟。

(二)严守 " 四忌 " ——避免帮倒忙,杜绝二次伤害

忌用嘴吸毒:现代医学已彻底摒弃此法。毒液可经施救者口腔黏膜破损处或牙龈吸收,导致施救者中毒。且吸出量微乎其微,得不偿失。

忌切开创口:非专业的切开扩创极易损伤肌腱、血管、神经,加重出血与感染风险,为后续清创手术带来困难。

忌冰敷火烧:极端温度(冰敷或火焰灼烧)会严重破坏组织细胞,加剧局部坏死,并可能引发冻伤或烧伤,使伤情复杂化。

忌饮酒镇痛:酒精是血管扩张剂,会显著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无异于 " 助毒扩散 ",绝对禁止。亦不宜擅自使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

医疗救治——血清为钥,综合施治

(一)抗蛇毒血清:唯一特效,分秒必争

抗蛇毒血清是中和循环中毒素的特效药物,其使用是蛇伤救治的核心。

明确目标医院:立即拨打 120 时,必须明确要求送往备有相应抗蛇毒血清的医院(可提前通过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或地方疾控官网查询区域性蛇伤救治中心目录)。不同蛇种需要不同的特异性抗蛇毒血清,错误使用可能无效甚至加重病情。转运途中保持伤者平静。

早期足量应用:抗蛇毒血清越早使用效果越好,但在 24 小时内使用仍有效果。医生会根据蛇种(或症状判断)、咬伤时间、伤情轻重计算剂量,可能需多次给药。目前部分新型抗蛇毒血清已无需皮试,但必须在医护人员监护下使用,并备好肾上腺素以应对过敏休克等不良反应。

(二)支持与监护:系统管理,防治并发症

生命支持:对于神经毒蛇(银环蛇、金环蛇等)咬伤,需严密监测呼吸,随时准备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克服呼吸肌麻痹。对于血液毒蛇(蝰蛇、五步蛇等)咬伤,需积极纠正凝血功能紊乱,备血、补充凝血因子,防治 DIC 与急性肾衰竭。

伤口处理:由医疗专业人员行清创术,清除坏死组织,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及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深部组织坏死或骨筋膜室综合征者,可能需外科介入。

延迟性监测:即使急性症状缓解,也需住院观察至少 72 小时至 1 周,警惕延迟性溶血、肾功能损伤、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迟发反应。

特殊人群——重点监护,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儿童患者:单位体重毒液负荷量大,代谢系统未成熟,症状进展往往更快更重。需精确计算儿童专用血清剂量,并格外警惕呼吸道水肿与神经麻痹导致的窒息风险。

老年及慢病患者:常伴心、脑、肾基础疾病,代偿能力差。蛇毒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肾衰等严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伤口更易感染坏死;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阿司匹林)者出血风险呈几何级数倍增。

心血管疾病患者禁忌:对于有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避免使用血管收缩剂。救治需多学科协作,全面评估。

防患未然,智慧户外

行为规避:蛇类晨昏时段活动频繁。行走时 " 打草惊蛇 ",手持竹竿等探路。避免徒手翻动草丛、石块、朽木。夜间路径需手电照明。

着装防护:穿高帮靴、厚质长裤,扎紧裤脚,形成物理屏障。避免穿浅色衣物(易吸引昆虫,间接引蛇)。

环境管理:清理居所周边杂草、灌木、乱石堆、垃圾,堵塞墙角、地基孔洞,安装致密纱窗纱门,减少蛇类栖息与觅食环境。雄黄、大蒜等土法驱蛇效果不确证,物理隔离才是根本。

知识,是生命最有效的解毒剂

毒蛇咬伤的救治,是一场依靠冷静心态、科学知识与高效体系的多维战役,请务必铭记三大核心原则:呼叫 120 优先于一切盲目自救;抗蛇毒血清是逆转病情的唯一特效药;预防意识与避险智慧远胜于任何救治。唯有人人掌握知识、处处心存警惕、系统保障有力,我们才能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真正地护佑彼此周全。让知识流动起来,让生命多一份保障。

参考文献

[ 1 ]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 ,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 , 等 . 中国蛇伤急救诊治专家共识 ( 2023 年 ) [ J ]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23, 32 ( 5 ) :

[ 2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nakebites ( 2022 update ) [ R/OL ] . Geneva: WHO, 2022 [ 2025-09-17 ] .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06591

[ 3 ] 颜时姣 , 胡燕兰 , 王选岩 , 等 . 中国蛇伤诊疗现状与展望 [ J ] .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2024, 33 ( 3 ) : 281-285.

[ 4 ]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抗蛇毒血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J ] . 中国急救医学 , 2021, 41 ( 8 ) : 649-654.

[ 5 ] 李明,张华,王磊,等 . 中国 2010-2019 年蛇伤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治措施分析 [ J ] .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020, 41 ( 4 ) : 565-569.

[ 6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急诊医学质量控制中心 . 野外急救技术操作规范:蛇咬伤现场处置 [ S ] . 北京 : 中国标准出版社 , 2022.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肌肉 眼镜蛇 演习 考试 事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