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排长队体验了啥?
中医智能 AI 机器人从北京赶来上海 " 把脉问诊 ";" 光克隆 " 全息真三维显示元宇宙体验空间打破虚实界限;装备全时智能健康座舱系统的越野车也开进了场馆…… 9 月 23 日至 27 日,第 25 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 " 工博会 ")高校展区迎来 " 高光时刻 ",全国 68 所高校携 580 项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
高校带来核心技术突破成果,回应产业需求
本届工博会高校展区看点颇多。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 42 所国内 " 双一流 " 建设高校参展,超过参展高校总数的六成。不少高校带来芯片、航空发动机、轨道交通、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突破性技术,用实际成果回应产业需求。
芯片设计的 " 国产工具 " 有了新突破。复旦大学曾璇教授团队围绕国产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重大需求,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的人工智能电子设计自动化提供全新理论框架和国产工具支撑。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上海高性能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及重要半导体企业,为芯片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航空发动机 " 健康监测 " 也有了全新方案。在上海交通大学展台前,一台监测设备 " 紧盯 " 高速旋转的航空发动机,这是上海交大欧阳华教授团队研发的 " 多物理场测试诊断系统 "。随着大飞机 C919 投入商业运营,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复杂工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流动稳定性是制约国产航空发动机发展的难题。该诊断系统可实现对复杂系统关键现象的多维度、全过程观测与诊断。
展会现场还展示了走向世界的轨道交通 " 中国方案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张雷教授团队和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等产教融合团队坚守理论创新与技术开发,研制和开发的列车车载设备、轨旁设备、目标控制器和调度系统等产品体系,已成功应用于 28 个国家与地区的近 100 条轨道交通线路,将列车自动运行系统自动驾驶参数调整的效率提高了 30%,还实现了中国首套全自主化的城轨列控系统整建制出口。
" 好技术不仅要‘高精尖’,更要‘接地气’ "
高校展区不仅展出了多项颠覆性成果,更是展示了前沿科技对产业与生活的影响。
为解决传统医用支架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教授团队研制出国内首款抗菌可降解水凝胶导管支架。其可随组织愈合智能降解,解决了传统支架降解速度与愈合节奏不匹配的问题,且能覆盖大部分需要支架治疗的医疗场景,为老人、儿童等不耐受二次手术的群体带来福音。" 好技术不仅要‘高精尖’,更要‘接地气’ " 团队负责人表示。
看风景不晒脸,夏天省电费、冬天不挡暖,无需电源、安装方便,耐久时间可超过 30 年……华东理工大学朱为宏院士团队研发的 " 新一代绿色节能光响应变色玻璃 " 备受关注。" 这是国内首款光致变色玻璃,集智能、节能、环保于一身,它在成本上不仅优于美国同类产品,也显著低于电致变色技术,极具市场竞争力。" 朱为宏介绍。
在上海大学展区的元宇宙体验空间,裸眼观看的真三维影像犹如真实物体的 " 克隆 "。
上海大学智能显示终端与装备联合研究中心负责人高洪跃教授告诉记者,这在所有三维技术中是唯一能将物体全部波面重建显示的,原理是光干涉记录和衍射再现物体三个维度的全部信息,让观者看到的三维图像与真实物体一模一样,被国际公认是未来终极显示技术之一。目前,团队正加速该项目产业化落地,未来 " 光克隆 " 三维手机、电脑、电视等有望走入大众生活,更将在虚拟现实、元宇宙、AI 智能等领域广泛应用,构建中国独特优势的虚拟现实 " 大空间 "。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点亮千行百业
随着大模型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应用加速落地,有望点亮千行百业。
在工博会高校展区中,采用最新的柔性传感芯片与实体机器人技术,为患者提供精准的面诊、脉诊、舌诊、问诊等中医智能诊疗体验。北京大学基于上百万中医脉象、舌象等实证实方医疗数据,运用神经网络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打造了一款 " 中医智能 AI 机器人 ",它可以为每一位用户生成精准、专业、全面的中医健康管理报告。该项目也引来了不少观众驻足。
东华大学展台前,挤满了观看一个身穿交管制服的机器人工作的观众。该机器人此前曾亮相于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和中山东一路交叉口,并引发热议。霓虹灯下,人行横道旁,这个机器人头戴警帽、身披反光背心,用标准的手势为车流和行人发出指示。该机器人就是由上海公安交管总队、东华大学、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公安交管机器人。
以往人工捆扎一把扫帚平均需要 3 分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何成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柔性捆扎机器人做同样的工作仅需 20 秒。近年来,该团队聚焦棒材自动化捆扎领域的需求开展了系统研发工作,既可以实现对不同直径钢筋、钢管等定长捆扎,还能捆扎秸秆、竹条,同时可以实现拖把杆等小型棒材全流程自动捆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