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中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30%,有一类肥胖人群占比显著,身边不少人有这情况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你是 " 腹愁者 " 吗?近期," 关注中国人群腹型肥胖科普公益展览 " 主题活动在上海开启,展览聚焦腹型肥胖这一日益突出的健康问题,旨在通过科普教育、互动体验与科学解决方案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公众对腹型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疾病的认知。

腹型肥胖又称 " 中心性肥胖 " 或 " 苹果型肥胖 ",不仅影响体态美观,更是多种代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而在中国肥胖人群中,就以腹型肥胖为主。

数据显示,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聚集,中国肥胖人群中腹型肥胖高达 87.8%,其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且呈年轻化趋势。腰围过大往往是内脏脂肪堆积的外在表现,可直接导致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升高。腹型肥胖不仅与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密切相关,更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主要危险因素。

当腹型肥胖的危害从个体健康延伸至社会层面——由其引发的代谢综合征每年造成超千亿元社会经济负担,国家已启动系统性干预。2024 年 6 月,国家卫健委等 16 部委制定《" 体重管理年 " 活动实施方案》;2025 年 4 月," 健康体重管理行动 " 纳入《健康中国 2030》规划;同年 5 月,国家卫健委联合 16 部委再发体重管理指导原则,全面推行 " 体重管理年 ",通过多方协作实现超重 / 肥胖人群规范化管理,从顶层设计守护全民体重健康。

而要落实科学管理,首先要明确诊断标准:根据中国肥胖症诊断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为 24-27.9 的患者为超重;BMI ≥ 28 属于肥胖;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 85cm 为腹型肥胖。肥胖患者在体重管理中,除了要关注体重的减少外,更应重视体脂分布的变化,如腰围减小和内脏脂肪减少。

" 腰围多一寸,风险多一分。"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陈海冰教授解释," 腹型肥胖的本质是内脏脂肪过多沉积。这类脂肪代谢活跃,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性因子,直接损害肝脏功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中国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 30%,其中腹型肥胖人群占比显著。陈海冰教授强调,腹型肥胖合并脂肪肝患者单靠生活方式干预往往效果有限,容易出现反弹、难以逆转脂肪沉积。对这类人群,应尽早进行科学管理,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和必要的医学干预,以避免疾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近年来,肥胖症治疗理念和模式已发生重要变化。多个国内外指南均指出,科学体重管理干预越早,获益越大,因此体重管理关口应当前移,而不应等到出现并发症或病情加重后才予以重视。随着生物医药领域持续创新,新型创新药在改善肝脂肪代谢、血糖调控、体重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新可能,并实现从单纯减重到全面健康管理策略的转变。

当前,市场上出现多款新型减重药物,作用机制各有不同。以近期颇受关注的我国自主研发的 GCG/GLP-1 双靶点创新药玛仕度肽为例,它来自于信达生物的自主研发,通过同时激动 GCG 和 GLP-1 受体,在控制血糖、降低体重的同时,加速脂肪代谢,改善肝脏脂肪堆积。

陈海冰教授分析,当前,国内已获批多种减重药物,玛仕度肽为腹型肥胖合并脂肪肝的患者提供了全新的健康管理选择。

为帮助公众直观理解腹型肥胖与健康的关系,本次位于吴江路与石门一路交叉口广场的科普展览从 9 月 20 日持续至 24 日,展览还特设 " 科普新知专区 ",聚焦中国人群常见的内脏脂肪问题展开科普,借助真实体检数据揭示腹型肥胖的健康风险。" 体脂聚测站 " 专区为参与者提供免费体脂检测与健康风险评估,尤其提示即使是体重指数(BMI)正常者仍可能存在内脏脂肪超标的风险。

展览还打造了 " 聚有梗腹愁者图鉴 "" 肚腩过杆挑战 " 等沉浸式互动展区,让参与者直观感受 5 厘米腰围差距对健康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公众对科学健康管理的认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肥胖 脂肪肝 医学 上海 心脑血管疾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