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9 月 23 日,一名出生于 1998 年的天津青年律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成为天津市第 460 位干细胞捐献者。这名 "95 后 " 青年名叫胡英魁,他的捐献过程可谓一波三折,从春天到秋季,近 10 个月的三次接到红十字会电话询问意愿、两次被动取消志愿捐献,期间他从没动摇过,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不论何时,只要有需要,就会救助这名患者的生命。
" 不好意思,因为患者的原因,这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又取消了。"7 月底,在即将安排入院采集造血干细胞的青年律师胡英魁,接到了来自天津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这是第二次临时取消捐献,胡英魁内心止不住问," 是不是患者身体恶化了?要是体检报告再早点出来,再快点就好了…… "
此时,他内心甚至增添了些许愧疚。按耐不住焦急的心情," 临门一脚 " 马上可以救助患者," 这次是什么原因呢?" 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回答说,对方是一名 10 岁的小患者,彼时身体有好转迹象,可能暂时不需要捐献。听到这个消息,胡英魁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也这时才知道,对方原来是个小患者,他非常高兴,开始默默祈祷这名小朋友一定好起来。
2017 年,胡英魁在天津工业大学求学期间,偶然听到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讲,他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当时就采集了血样,志愿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心想万一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患者呢,此后在校园里,他还献过一次血。
在 2025 年 1 月份,他第一次接到了来自天津市红十字会的电话,电话那段告诉他,他的血样跟一名有需要的患者匹配上了。这时胡英魁惊讶之余,按捺不住内心激动,他回忆说:" 当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问我意愿,告诉我也要征求家人的意愿,我觉得能救人一命太值得了!当时内心非常激动。"
他征询父母意见,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今年 4 月份的时候,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胡英魁做了高分辨检测,一切顺利的进行着。
在繁忙工作中,他总是把这件事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哪怕再忙再累,他都要合理安排出时间,全力配合好这次捐献,他知道,另一端,患者的生命等不了。甚至有好几次,他还主动打电话询问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关心捐献的进展,能不能早点帮助到患者。
内心时刻记挂着这件事,但这时,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他,患者那边的原因,暂时不需要接受捐献了。这是第一次,胡英魁被动终止志愿捐献。
到了 7 月份,胡英魁再次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再次询问他捐献意愿,就像第一次那样,他依旧没有任何犹豫,全力配合,希望尽早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7 月底,他又被第二次告知,暂时先不需要捐献了。他想,是不是患者因为救助不及时,已经出现病情恶化?带着愧疚心里,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此后,工作生活一切如常,9 月初,胡英魁第三次接到了来自天津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告知小患者病情有变化,需要接受捐献。这次,像前两次一样,胡英魁再次答复 " 愿意 ",他始终内心放不下,若能够帮助到小患者,挽救他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不曾有一丝一毫地动摇。
"9 月 19 日入住医院后,我其实内心很激动,也有点紧张,毕竟身边的人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但是我捐献的意愿是非常坚定的。" 胡英魁说," 我曾经问过医生,了解到志愿捐献的供者本身就很少,能够配型成功的比例是 10 万到 100 万分之一,这个概率相当小,对我来说,能够挽救这个小患者的生命,帮助到他,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 9 月 19 日入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捐献前的预处理,到 9 月 23 日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这五天时间里,他每天都要打两针动员剂。注射动员剂带来的些许不适,他都默默忍受着," 患者的生命不能等待,比起患者所承受的痛苦,这点不适微不足道。"
等到捐献结束的那一刻,胡英魁收到了一封转交给他的感谢信,这封写着 " 恩人收 " 的信来自苏州,是患者父亲写来的," 当我和孩子妈妈都不适合做供者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您竟成了我孩子的救命恩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 信中字句间无不流露出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关爱以及对来自千里之外这份恩情的万般感谢。
捐献结束后第一时间,胡英魁主动询问了红十字工作人员," 造血干细胞运走了吗?" 得到确切答复后,直到下午出院,他还在想,现在的造血干细胞应该是输入进小患者的体内了,真心祝愿小朋友身体健康。
从配型成功、准备捐献,过程中高分辨检测、体检的反馈以及患者等不及的问题,都时刻萦绕着准备捐献的过程,虽然过程曲折,但好在,给了小患者二次生命的希望。
这场经历就像胡英魁说的,就像经历了一场环环相扣地漫长考试," 这既是我的考试,也是小患者的考试。"
问及今后若有需要,是否还会像现在一样义无反顾?他说," 这次志愿捐献之后,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若有需要,我还会义无反顾救助这个有特殊血缘关系的亲人。"
(津云新闻记者 苑美丽)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