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2025 年 9 月 24 日,在中国话剧奠基人曹禺诞辰 115 周年之际,一场融合缅怀、展演与城市记忆的文化盛会在其创作《日出》的发源地——河北区天美艺术街区启幕。活动以 " 中银之约——相聚在圆厅 · 感受剧魅力 " 为主题,其中 " 从台前到幕后 " 戏剧专题展览作为核心板块,串联起天津人艺 74 年的戏剧传承,成为连接经典与当代、让观众深度触摸戏剧文化的关键载体。
从 " 文物级 " 珍藏到幕后揭秘,解锁戏剧新认知
本次活动围绕 " 演出 + 展览 + 研讨 " 三大板块展开,而专题展览凭借其独特的历史厚度与沉浸式体验,成为众多观众的聚焦点。展览以 " 致敬经典、揭秘幕后 " 为核心,将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建院以来的 " 宝藏 " 首次完整带出剧院库房,全景呈现戏剧艺术的台前幕后。
展览现场," 文物级 " 展品极具视觉冲击力:图书馆珍藏的罕见戏剧典籍、承载舞台记忆的服装,以及陪伴剧院走过数十载的经典道具整齐陈列,部分早年服饰因受限于当时工艺,采用手工绘画装饰且无法清洗,如今仍完好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舞台质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戏剧服装创作的匠心与时代印记。
同时,展览特意将视角对准舞台背后的 " 重要角色 ",通过场景化陈列,详细展示灯光、舞美、道具等环节对戏剧呈现的关键作用。现场还还原了《雷雨》《日出》等经典剧目的部分场景,观众步入其中,仿佛穿越到剧目排演现场,既能沉浸式感受戏剧氛围,也能清晰了解一部话剧从创意构思到舞台呈现的完整链条。" 以前看话剧只关注演员,这次才知道幕后有这么多讲究,这些老道具、老服装就像会说话,能让人想起剧里的故事。" 现场一位观众感慨道。
让经典 " 活 " 起来,吸引青年走近戏剧
此次展览的成功落地,离不开天津人艺、曹禺家属及街区运营方的多方助力。天津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阳表示,将剧院 74 年的珍藏公开展出,是希望打破戏剧艺术的 " 神秘感 ",让更多人看到经典背后的积累。" 这些展品里,有我们老一辈艺术家用过的道具,有不同年代的舞台设计手稿,它们是天津人艺的历史,也是中国话剧的财富。把它们展出来,就是想让大家知道,一部经典话剧的诞生,需要整个团队的心血付出。"
曹禺外孙、著名编剧苏蓬在受聘为天美艺术街区艺术指导顾问时,也特别提及对展览的期待。他认为,展览是让经典与当代对话的重要桥梁。" 我在北京做《雷雨》90 周年展览时,就尝试用 AI 互动、年轻插画师创作等方式吸引年轻人,未来也希望把这类创新形式带到天津的展览里,比如增加曹禺生平故事、创作细节的展示,让观众不仅看到‘物’,更能了解‘人’与‘戏’的关联,让经典真正‘活’在当下。"
天美艺术街区运营公司董事长姜大方则从城市文化空间打造的角度,强调了展览的公益属性与多元价值。" 展览是免费开放的,我们希望它能成为市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观众看完 30-40 分钟的戏剧片段,再逛一逛展览,既能感受经典魅力,也能在街区里休闲打卡,让戏剧文化自然融入生活。后续我们还会联合美院,在展览周边开展剧本朗读、戏剧工作坊等活动,让展览不止是‘看’,更能‘参与’。"
展览背后的探索:以文化传承助力天津 " 戏剧重镇 " 建设
这场纪念活动,不仅是对曹禺先生的缅怀,更是天津在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中的一次创新尝试。正如李阳所规划的,未来天美艺术街区的 " 圆厅 " 剧场将引入国际先锋戏剧,街头也可能上演《日出》《雨中曲》等剧目片段,而展览则会持续更新内容,成为展示天津戏剧文化的 " 常设窗口 "。
苏蓬期待通过展览与活动的结合,让更多年轻人爱上戏剧:" 把曹禺故居变成互动空间,让观众坐在当年的椅子上读剧本;把剧院的排练过程开放,让大家见证一部戏的诞生——这些都是让戏剧走近生活的方式。而展览,就是这一切的起点,它能为后续的文化探索打下基础。"
在《日出》诞生地,展览让泛黄的道具、尘封的服装重新焕发光彩,也让戏剧艺术从舞台走向街头、走进生活。正如现场观众所说:" 在这里看展、观剧,不再是简单的‘回望历史’,而是能真切感受到,曹禺的戏剧没有远去,它正以新的方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