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外卖大战」风风火火,社交媒体上,一股新的风潮也正开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利用下班时间送外卖,但不同的是,他们骑着自行车,赚钱是末位的,体验是其次的,最主要的目标和动力,是减肥。
《人物》找到了来自北京、杭州、武汉、深圳这四座城市的四个送外卖的年轻人,有「90 后」也有「00 后」,有男生也有女生,他们抱着同样的初衷,从各自不同的生活中出发了,也收获了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有人尝试过不同的减肥方法但始终没有成功,最后在蹬车送外卖的过程中实现了目标,甚至像游戏闯关一样上了瘾,心情和体能都在变好。
有人把人生当作一场大型体验游戏,远离办公室,获得不同的新鲜感和价值感,从而感受到自己的「存在」。
有人从两点一线的生活中脱离出来,从象牙塔走到了人世间,看到了「附近」,看到了人间百态。带着被唤起的同理心,重新打量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也有人通过送外卖、做自媒体,在日复一日的麻木循环当中,给铁板一样的生活撬开了一丝缝隙,虽然不知道后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但至少有新的光照进来,看到了一丝改变的可能性。
送外卖这份工作容易上手。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提到,他们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很快就去做了。并非是一个「孔乙己脱掉长衫」的故事,更像是一场对乏味日常的微小反抗,哪怕只是短暂的体验,无形中也在见众生、见自己。
以下是他们的讲述——
文|王唯
编辑|李天宇
用送外卖对抗虚无,
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性
00 后女生 @白拜拜,坐标深圳
和很多人一样,最早我也是刷到别人发骑自行车送外卖的视频,然后心动开始加入的。送送外卖,拍拍视频,还可以顺便减减肥,我觉得挺好的,把视频发在自媒体上,就相当于立了 flag,哪怕不想跑肯定也会把它跑完,而且送外卖还有时间的期限,也相当于变相督促自己,先跑满 30 天再说。
送外卖这个活儿,对减肥的人来说还是充满诱惑的,每天晚上要穿行在各种商场、夜市,满眼看到的都是火锅、烧烤之类的,送的也都是吃的,而且我还是个很馋的人。但我一般都会克制住:跑都跑了,总不能跑一半就开吃吧?而且随便买点吃的可能就要十几块钱,还不够我挣的钱,这么一想也就放弃了。
我这边是老城区,有很多城中村,最大的挑战就是路不好走。这里的巷子都特别窄,类似广州的握手楼,有时候对面来一辆自行车你都得倒出去。而且地址也不像我们常见的那种,而是多少栋多少巷多少号,很难找。所以我经常要打电话问顾客,或者随机抓路人问。
在城中村,很多做外卖的小作坊卫生特别差,那些作坊没有堂食,专门做外卖,开在犄角旮旯里。有时候我去取餐,进去之后黑咕隆咚的。我遇到过一个炸鸡店,真的太脏了,挤在一排垃圾堆一样的房子旁边,进去之后整个地面都是黑的,像油一样黏糊糊的,他们也没有什么厨房可言,就是一间瓦房,挂着一个小灯泡,一个男的光着膀子在那弄餐,苍蝇乱飞,地上摊着黑色塑料袋、白色泡沫箱,乱七八糟。我是很爱吃炸鸡的,但看到那个之后再也不想吃了。
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私下提醒顾客,这个店环境不太好,下次不要点了。
如果稍微用心点,这种店其实是可以识别的,它的地址一般在居民区里,不在商场也不临街。但有时候顾客不会看那么细,而且店家会模仿堂食店铺的名字,加一些标点符号什么的,很容易混淆;而且现在有 AI 了,他们会做假图片,放在店铺简介里。顾客一不小心就踩坑了。
女生晚上下班后送外卖,还经常进出城中村,会不会有安全问题,是很多人比较关心的。这边环境有点乱,加上有些地方没有灯,确实需要小心一点。不过我个子有 1 米 73,在广东这边一般男的都不太比得过我,加上从小属于体育比较好的女生,所以稍微有一些安全感。但我最近还是遇到一个不太好的事,顾客在一个便宜的小宾馆里下的单,我送上去时房间门没关,那个男的在里面没穿衣服,只用一个小被子盖了半个屁股,我说外卖放门口了就赶紧走了。所以还是得尽量注意,避开那种比较偏僻的或者情趣用品店的单子。
到现在为止,骑车送外卖我都还挺开心的。我比较内向,去健身房都会觉得别人盯着,不好意思,但送外卖就不会放不开,在外卖员的身份下,反正谁也不认识我,把餐送到说一下就好了,没那么大心理压力。
白拜拜骑共享单车送外卖受访者供图
我本职是做研发的,属于电子工程师。虽然我们没有互联网公司那么忙,平常 6 点就下班,通勤 10 分钟就到家了,但我有时候还是会觉得很痛苦,觉得工作就是谋生手段而已,没有办法获得任何成就感。
我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但在我们河南这种高考大省,从小就会被灌输,学文科是没前途、没出路的,学理工科才能找到好工作、拿到不错的薪水。所以,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考虑到还是要生活的,就被动地学了不喜欢的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毕业后,我对口就业进入了现在的公司,平台还不错,待遇也很好。但我对这个领域始终没什么兴趣。刚毕业时,我想的是工作一两年后,有了积蓄,一定要跳槽,后来发现,工作越久越不敢跳槽了,就业环境不好,裸辞就更不敢了,就这么在这里混着。
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并不多,但它非常消耗人的精气神儿,下班后即使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但人好像没有什么心气,只想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在小红书、抖音、微博、刷剧之间来回切换,一晚上下来,什么都没干,睡觉之前就会非常后悔,但第二天照旧。恶性循环久了,其实挺痛苦的,每天被那种焦虑和虚无感包裹着,整个人的状态就很差。
在小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自己长大后会变成这样一个无聊、平庸的大人,上了班、进入社会之后,身上的灵气好像确确实实在消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浑浑噩噩的,每天非常内耗,会想一些很大很空的东西,比如:我这辈子要追求什么?至少不是现在这样。离开这个行业又能做什么呢?我想寻找一种更自由、更美好的生活状态,但到底怎样才能实现?我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但是无从下手。
骑车送外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负面感受,确实给我的铁板一样的生活撬开了一丝缝隙,会觉得自己在改变,在尝试。每天可以拿出一段完整的时间,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骑车时不能玩手机,更容易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也就不会去想杂七杂八的事情,大脑非常清净。
一边送外卖一边做自媒体,也蛮有成就感的。在公司,我就是一个螺丝钉,做的事情和公司的实际产出其实相关不大,有我没我都行,今天把我开了,明天就能再招一个进来,没有什么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做视频的话,我自己认认真真送外卖,去拍、去剪,回头看,全部是属于我的输出和创造,很有成就感。
虽然我现在仍然会有迷茫,比如骑自行车送外卖 30 天拍完之后拍什么?要做自媒体吗?真实地表达自我还是迎合流量做一些接近大众审美的东西?其实还没有想好。当你迈出一小步之后,会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但不行动肯定没答案,只有往前走,可能性才会出现。
骑车送外卖也是减肥的过程受访者供图
人生就是一场大型体验游戏
00 后男生 @照鱼香,坐标北京
决定骑车送外卖,最初的想法也是希望可以减肥。
我之前体重是 140 斤,其实不算胖,但我属于胖脸那种类型,看脸感觉得能有 160 斤。加上我今年大学毕业,通过校招来到互联网公司,工作有出镜的需求,所以还是希望能瘦一点。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体验,我还挺「斜杠青年」的,特别喜欢尝试各种事物。人生就是一场大型体验游戏,正是那些在不同体验中获取的感受,告诉我,我「存在」着。
带来的减肥效果我还挺满意的,跑了大概十几天,体重就掉了七八斤。但更多的收获,还是来自于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我遇到过那种很好的顾客,当时有别的骑手拿错餐了,等我去的时候对方已经把我的拿走了,就需要去和顾客沟通,对方特别包容,也没说什么;也碰到过那种很极端的,明明还在配送时间内,但一直打电话催。还有的人,你给放门口拍照了,他以为没送到,打电话过来训你。
期间,为了有不同的体验,我还尝试过其他交通工具。最啼笑皆非的一次,是我扫了一辆共享电动车,骑上就开始冲,送了一单餐饮的,又去一家超市取货,骑着骑着电动车突然冒出声音说:「正在服务区边缘,超出服务区我会断电呦!」哎呀我去,距离目的地还有两公里,车过不去了,送餐时间又马上要到了,最后只能打车去把外卖送到了。
那天真把我整伤了,一赌气就收工了,打车回家。上车才发现,前面一单外卖忘记拍照了,平台显示我的位置异常,罚款 20 ……
我统计了一下当天收入:送了两单,第一单进账 5 块 7,电动车花了 7 块 5,打车花了 7 块 8;第二单进账 5 块 4 毛 2,打车花了 7 块 9,罚款 20 ……全天收入:负 32 块零 8 分。
我还尝试过开车去送外卖,我以为这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了,没想到并不方便,还得考虑停车的问题。也尝试过边骑车边唱歌,甚至说脑筋急转弯,一方面是下班之后排解一下压力,另一方面也让视频显得有意思一点;我还试过全程用河南话送外卖,虽然我是个河北人,哈哈。
平时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坐着,送外卖也变相让我去观察和感受身边的环境。第一次出去的时候,我直接感慨:哇,这个地方从没来过。
有一天我送餐中途路过马驹桥,有很多人在那里等工,大多四五十岁的样子。有的人看上去很迷茫,在找、在等;也有的看起来状态很好,在和其他人说笑打闹。
今年是我来北京的第一年,见过后厂,见过 CBD,但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人力市场。我从那条街上骑过去,感觉就像开拓了新地图一样。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在尝试送外卖,就是所谓的白领们,有人会觉得我们抢走了真正需要这份工作的外卖员的活儿,其实并不会,因为一般派给众包的单,无论是在时间、距离、单价上看,都不是太优质的单,都是大家不愿意接的、消化不了的。而且这个市场很大,单量很多,所以并不涉及竞争。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工作里,其实无形中也在打破大家对这个职业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不是脑力劳动就优越于体力劳动,靠双手、靠劳动去赚钱,没有什么丢人的。
我下班去送外卖,有时候在路上碰上同事,他们也不会问我为什么送外卖,或者觉得风吹日晒的太辛苦、不体面,他们只关心一些具体问题,比如送得怎么样,单多吗。
之前的空余时间,我当过儿童剧演员、话剧演员,还拍过短剧,上过综艺。最近一边跑外卖,也会一边留意,有没有人招快递日结、代驾或者地推员什么的,我还想去尝试做中医助理,因为感觉现在养生越来越年轻化了,挺有意思的,我也想学学那种比较好入门的技术,比如艾灸之类的。
其实我是个 I 人,并不擅长和外界打交道,大部分时间能量也不高,但当我碰到感兴趣的事情时,就像瞬间被给予能量了,那种感觉还挺好的。
图源电影《逆行人生》
骑共享单车送外卖,
一个月减肥十多斤
90 后女生 @七七不 7,坐标武汉
以前我的体重一直在 108 到 110 斤之间,但最近这两年,可能因为年龄过了 30 岁新陈代谢变慢了,加上吃榴莲比较多,在路上看到一个就买一个,把自己给吃到了 120 斤。
发现去年的衣服穿不上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真的胖了。所以就决定要减肥。倒也不是像人家那样要瘦到八九十斤,我的目标是回到原本的体重就行了,算下来要瘦 10 斤左右。
以前去过两年健身房,但感觉很枯燥,每天被教练催着去上课,心理上其实是有点抗拒的。也尝试过其他方式减肥,试过「16+8」,就是每天在 8 小时内吃完一天需要的食物,剩下的 16 小时尽量不再进食;也跟同事一起搞过「刘亦菲减肥法」,就是第一天吃鸡蛋,第二天吃肉,第三天吃菜,第四天吃水果……反正效果都不太好,有时候瘦个一两斤,但只要复食,体重就立刻回来了。
有一天,我在网上刷到一个博主骑自行车减肥的视频,觉得还挺好的,我没犹豫,第二天就开始行动了。
最开始那个阶段是非常上瘾的,因为有新鲜感支撑着,而且送外卖就像游戏闯关一样,接一单,送达,确认收货,钱立刻进账,每一单都有「金币」激励,出去骑骑车还能减肥、见世面,哎呀真是一举三得。
骑了 10 到 15 天的时候,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我每天都更新视频,下了班骑一个半小时,回家再剪视频,还是有点累的,再加上体重也卡平台期了,掉了五六斤之后就再也不动了,所以我当时就有点倦怠。
不过还是有点不甘心,觉得既然做了,还是要坚持。所以后面稍微把节奏放缓了一些,可能隔一天更新一次视频,在自己时间和状态都允许的情况下出去骑车。大概骑到 20 天的时候,体重又开始继续掉了,到那时候整体降了大概七八斤。
最开始决定骑车送外卖的时候,去朋友家找了辆他闲置的自行车,但因为他是男生,那辆车特别大,就算把座椅调到最低,我的脚还是碰不到地,最后我就决定先用共享单车,开了个月卡,花 17.8 元。
用共享单车首先会遇到的限制就是没法安装手机支架,因为有时候车可能会被别人骑走,每次都拆卸会很麻烦,我买了个在手腕上放手机的设备,但很不好用,后来就不用了,好在我在这边生活了 30 多年,已经很熟悉了,看一下导航就能知道大概的位置,其他时间就不怎么需要随时看手机。
有很多网友会问我关于车的问题,因为用共享单车送外卖,大家会担心车好不好骑的问题,其实慢慢也总结了经验,比如比较老的车座板会特别硬,但如果是灰色座板、车篮里有透明网格垫片的那种,基本都是新车,就会好骑很多。
刚开始送外卖因为有新鲜劲儿,我第一天一口气骑了 20 多公里,第二天特别累,后来去搜了一些经验帖,学习了一下腿部姿势和发力,就好很多,尤其要把座板调高一点,腿蹬直一点,这样就会更省力,对膝盖的伤害也会小。
到现在为止,我送外卖的总数还不到 30 天,但已经提前达成了自己的目标,体重下降超过 10 斤了。这个事情不是说要赚多少钱,起码坐一天办公室,晚上出去动一下身体,心情和体能都变好了。
我是做招投标的,每天都要在公司写标书,特别耗精力,因为这个东西不能出一丁点儿差错,哪怕是一个字、一个小数点,都会在评标的时候被扣分,那这个标就流标了,评不上,项目就拿不下来,相当于白干了,不仅没有绩效,还会挨骂,所以精神压力非常大。
相比之下,每天去跑外卖就很舒服,不用去想什么项目和竞争,只用腿快蹬就行了,跑一跑,吹吹风,情绪就散了,还会分泌多巴胺,很减压。
图源视觉中国
看到人,看到人间百态
90 后男生 @张大粽,坐标杭州
今年夏天,我从上一份工作离职,决定休息、调整一段时间。我是个闲不住的人,躺了一两周之后,又觉得没什么意思,想找点事做。
当时,我在体检中发现自己很多指标不太好,有轻微脂肪肝,尿酸也偏高,加上我以前做互联网,负责权益运营,明显能感觉到「外卖大战」正在开启,其实外卖就三端,骑手端、商家端、用户端。用户端的经历我是有的,商家端的话我不可能自己去开一家店,但骑手端可以去体验体验。所以就想着骑车去送外卖,也减减肥。
当时我体重是 176 斤,从健康角度看 150 斤左右是合适的,我定了个目标,瘦 20 斤。
去送第一单的时候,我在自行车上坐了有三四十分钟。我是个 I 人,想到要去和商家对接,再送给别人,就有点犹豫。虽然也清楚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说实话还是会有顾虑,比如朋友同事看到会不会想,你怎么离职了去送外卖之类的。但后来,突然有一个我自己小区的单,想到是很熟悉的地方,下意识地就抢了,就这么开始了我的送外卖之旅。
后来我发现,其实好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之前会想很多,但真正开始去做了,并不会怎么样,你也只会去想怎么把事情完成。
在减肥之外,我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的挑战目标,就是在不动用存款的基础上,每天赚的钱可以支撑日常的开销。我每天出去送两三个小时外卖,大概能完成六七单,一单少则三四块,多则十几块,加起来一般能有个三四十块。
这种具体的、一点一点到账的收入,无形中会让人对「钱」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以前对钱没什么概念,上班的时候工资都是直接打卡里的,会觉得只是一个数字而已;我平时也会炒股,有些时候可能一天波动就十几万,但也没什么实感。开始送外卖之后,对钱就有了具体的概念,比如一杯咖啡二三十,就是好几单的收入,这么一想可能就不喝了。我送外卖的钱主要用来吃饭,其实不上班的话开销是很小的,自己做饭三四十块钱足够了,最开始的目标算是可以达成。
毕竟还有积蓄和其他收入,该省省该花花,前不久我还去新疆玩了几天。
这段时间,我一边送外卖一边拍视频发自媒体。能明显感觉到,5 月份开始送外卖的时候,没什么流量,到 7 月这个话题的流量突然开始增加了,可能一个是外卖大战的开始,一个是送外卖的人增加,再加上平台看到数据变高后做榜单、做引导的综合结果吧。
送外卖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是让我注意到很多以前没注意过的事。
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都差不多,读书、工作,进入社会也基本是两点一线,每天往返在家和公司之间,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是非常有限的。但在送外卖过程中,视野是在拓宽的,可以看到人间百态。
我刚开始送外卖时,还不熟练,进店之后不知道在哪儿取餐,当时店里又很忙,问也没人回答我。突然有个人拉了我一下,带我到了取餐点。开始我还奇怪,他怎么不直接和我说,而是比手势,后面我才反应过来,对方是个聋哑人。
他当时也在送餐,也赶时间,但还是帮了我一把。这是来自陌生人的善意,现在想起来,我甚至记不清他的脸,但是那种感触依然蛮大的。
后来我还遇到过其他聋哑人,也遇到过那种轻微残疾的、面瘫的,这个行业容纳了很多其他行业不愿意容纳的人,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
我也会观察哪些小区喜欢点哪些东西。以前我都不知道,还有专门卖三文鱼的店,这类订单基本都是送去一些比较高档的小区。而那些农民工、外卖员聚集的地方,更多地是点一些便宜的小吃,但我没想到的是,他们还很喜欢点槟榔,我也是看外卖单才知道,这个东西原来一包要 50、100 块钱,虽然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是愿意在这个上面消费,可能像槟榔、饮料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吧,而且是最能及时满足的。
外卖大战最火热的那段时间,最夸张的一个中午,我送了不到两个小时,加上各种奖励、补贴,赚了 104 块,算下来时薪是 50 多块。这个收入其实是高于部分白领的。就像以前我会觉得,如果当外卖骑手,全天送的话,月入过万挺轻松的。
图源视觉中国
但自己体验过之后才发现,想月入过万,意味着要从早送到晚。
我平时都是挑晚上凉快的时候去送,有几天我尝试中午去送,出门一个多小时我就受不了了,太热了,那天送完回家,我妈说我脸都紫了,之后再也没中午出去过。
也遇到过下雨天,因为接了单必须送完,我淋着雨送完了。全职外卖员不管什么天气都要送的,而且恶劣天气他们的补贴会更高,所以一般最难的时间他们最乐意冲。
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才反应过来,我只是来体验的,随时可以撤离、可以退出,但对以送外卖为生的人来说,他们是在长期重复这件事,我再怎么体验,他们的真实感受我永远也无法体会到。
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互联网公司做权益运营这块内容,当时每个人手里可能有上百个商品在管,比如美团、支付宝、淘宝的很多会员权益,哪一个出现问题,马上就要去反馈、去解决,需要我们随叫随到,就算在休息时间,人也是紧绷的。我就算休假和出去玩,也都是要带着电脑的。这个事还蛮烦的。
休息这段时间,因为送外卖,也让我重新思考了运营这份工作。
说白了运营就是利用人性去设计一些规则,比如去做自动续费,因为人会忘记这个事情;比如去做奖励机制,送了 20 多单之后为了奖励不得不去送满 30 单……这些都是从公司利益而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
以前我面试被问过一个问题,就是你认为用户运营应该站在用户的角度,还是站在公司 KPI 和盈利的角度。其实我们做运营活动,更多的都是关注自己的 KPI,关注公司的盈利指标,做着做着就忽略了用户端的感受。当然这个问题其实很难解决,但我真的去体验之后,相对来说会有一些思考。
比如这几年大家都能感觉到,很多平台开始关注到了骑手的需求和权益,比如通过定位判断有没有闯红绿灯,尽量保证骑手的安全,比如设置专门的骑手休息驿站。包括前段时间「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火爆,APP 里会给骑手发一张券,免费喝一杯奶茶。都有在慢慢变好。
这些背后,可能是新闻报道带来的一些舆论压力,可能是关于外卖骑手的电影带来的关注,倒逼平台做一些事情。但其实,对于我们运营侧来说,其实很多事情之前是知道的,需要一个契机去说动决策者。
我觉得,每一个运营,哪怕花一定的时间和成本,也应该去体验一个产品,按照互联网的逻辑,其实并不会真正深入地去体验,更多地是看数据,而数据始终是冰冷的,围绕 KPI,围绕盈利这些基本变量。
但只有实实在在地体验过,才能真的站在外卖员的角度想问题。有了这样的视角,再回到原本的运营工作里,才能不靠「倒逼」,而是主动地做一些保障骑手利益的工作。
图源电影《逆行人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