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咸阳 09-25
【长安巷陌】从 “怕土” 到全网追!陕西方言凭啥圈粉?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西安夜市里,肉夹馍摊主用关中话喊 " 热乎的刚出炉,嘹咋咧 ",路过的游客跟着学舌;短视频里,外国博主弹着吉他唱方言版《西安人的歌》,评论区满是 " 学得还挺地道 ";就连《黑神话:悟空》里,无头老僧的陕北说书一响起,年轻人就忍不住循环——谁能想到,曾经被说 " 土气 " 的陕西方言,如今成了勾着人靠近陕西的 " 软钩子 "。

贺知章写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时,大抵没料到千年后,这乡音会跳出书本:从黄土高原的田埂上,跳进短视频的镜头里;从秦腔戏台的唱词中,融进年轻人的耳机里。今天咱们就聊聊,陕西方言是怎么从 " 家乡话 ",变成人人爱听、愿意传的文化招牌。

▲图源文明西安

01

方言转身作新语

放在十几年前,公共场合说方言总有点 " 不自在 " ——有人觉得不够洋气,家长怕孩子学说 " 土话 " 影响普通话,就连陕西本地年轻人,也少在外面说 " 额 "" 克里马擦 "。那时候的陕西方言,像藏在抽屉里的老照片,知道的人多,拿出来看的少。

可这几年不一样了。抖音上方言视频日均播放量破亿,陕西方言是妥妥的 " 顶流 ":有人拍西安市井短剧,全程用方言唠家长里短,点赞轻松过万;出租车司机跟乘客用方言调侃路况,这段对话被拍下来,成了 " 最真实的西安日常 ";就连景区里的讲解员,偶尔蹦出句方言介绍,游客都觉得 " 更有那味儿了 "。

大家爱听陕西方言,说到底是爱那股 " 真 " ——城市化把很多地方的特色磨平了,可方言里藏着西安的烟火气:是老陕说话直来直去的热乎劲儿,是小吃摊老板吆喝里的实在,是街坊邻居聊天时的亲切。以前提起西安,想到的是兵马俑的庄重;现在听着陕西方言,更能摸到这座城的 " 心跳 "。

更难得的是,年轻人不再怕说方言了。有人拍方言 vlog,有人写方言段子,还有人把方言唱成歌。就像西安大学生小周说的:" 以前怕同学笑我口音,现在跟外地朋友说‘嘹咋咧’,他们还跟着学,觉得特别有意思。" 这种底气,比任何宣传都能证明方言的魅力。

▲文明西安视频截图

02

乡音暗涌暖人心

你有没有过这种瞬间?在外地车站,突然听见有人说 " 额回啊 ",一下子就觉得 " 遇见老乡了 "。陕西方言就像一串隐形的 " 暗号 ",听见就知道 " 是自己人 "。

有这么一个词 " 声音部落 " ——靠着同一种语言,陌生人也能变成 " 熟人 "。现在西安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很多人刚来的时候觉得 " 像隔着一层 ",可学会几句方言后,突然就有了 " 扎根 " 的感觉。安徽姑娘小林在西安做导游,她说:" 以前跟游客介绍景点,总觉得差点意思,后来学了‘这地方美得很’,游客一下子就跟我亲近了,有的还会跟着学,旅程也热闹多了。"

对西安本地人来说,方言是 " 自豪感 ":" 咱陕西话多好听,有劲儿!";对游子来说,方言是 " 乡愁药 ":" 每次想家了,就听段陕西方言相声,立马就不难受了 ";对新西安人来说,方言是 " 入场券 ":" 会说几句方言,才算真的懂西安 "。

▲图源 " 青春西法大 " 公号

03

古调今弹韵更浓

提起陕西方言的艺术,你可能先想到秦腔的 " 吼 ",可现在的陕西方言,早就玩出了新花样——能跟摇滚混搭,能进游戏配乐,还能让 00 后追着学。

影视艺术为陕西方言提供了广阔的传播窗口。张艺谋《有话好好说》中 " 安红,额想你 " 的呐喊,闫妮在《武林外传》里 " 额滴神啊 " 的惊叹,让陕西方言突破地域边界。《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陕北口音,更将黄土高原的坚韧精神具象化,成为角色灵魂的听觉符号。

▲张艺谋《有话好好说》中 " 安红,额想你 " 的呐喊

电视剧《武林外传》台词

更意外的是《黑神话:悟空》里的陕北说书。无头老僧唱 " 白圪生生脸脸,红嘟嘟嘴嘴 ",叠词把陕北话的软劲儿全出来了。不少 00 后玩家听完,专门去搜陕北说书,还问 " ‘圪生生’是啥意思 "。就这么着,老辈人爱听的说书,成了年轻人的 " 新爱好 "。

还有 85 岁的快板传承人刘文龙,收了 00 后徒弟李佳哲。老人教的是老唱腔,徒弟加的是新动作,俩人一起唱《逛夜市》,把西安夜市的热闹唱得明明白白。台下的观众里,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举着手机录像的年轻人——方言艺术,就这么跨了代。

04

声景织旅破千城

现在各地都在做文旅,可怎么做出不一样?西安的答案藏在方言里——不是把方言当 " 背景音 ",而是让它成为游客能摸、能玩、能记住的 " 核心体验 ",这才躲开了 " 千城一面 " 的陷阱。方言成了游客和西安文化之间的 " 桥 "。

2025 年五一,西安易俗文化街区的 " 千人吼秦腔 " 更热闹。千个人里,有非遗传承人,有学生,还有外地游客。大家一起唱《三滴血》里的 " 祖籍陕西韩城县 ",虽然有的游客唱得不太标准,可那股子热乎劲儿一点不少。活动还搞了 " 方言云戏台 ",直播间里,主播教观众说秦腔里的方言词汇,比如 " 咋咧 "" 么嘛哒 ",评论区里满是 " 学会了 "" 下次去西安要试试 "。最后统计,线上六成观众是 "90 后 ""00 后 ",不少人说 " 因为方言,突然觉得秦腔不遥远了 "。

▲来源曲江新区

原来文旅破同质的关键,就是把方言这种 " 独一份 " 的文化,变成游客能亲身感受的体验——别人没有的 " 陕西方言互动 ",就是西安文旅的招牌。

05

余音绕梁向明天

可方言要真的传下去,光靠热闹还不够——年轻人刷方言视频觉得新鲜,可日常聊天还是说普通话;老人教孩子说 " 额 ",孩子觉得 " 土 ";路演散了场,大家又变回 " 标准语模式 "。方言的 " 活土壤 ",还得再厚点。

方言要活下去,得 " 跟着日子变 "。陕西方言其实一直这么做:以前是田埂上的吆喝,现在是短视频里的段子;以前是戏台子上的秦腔,现在是耳机里的说唱。它装着游子的乡愁,也能让外国人学会 " 你好 " 之外,再学句 " 嘹咋咧 "。

大家想要的 " 双言社会 ",不是让方言和普通话争高低,而是让日子里多份乡音的暖:孩子能跟老师说流利的普通话,也能跟爷爷用方言唠嗑;手机里能刷到方言喜剧,巷子里也能听见老陕聊天。这需要学校多讲方言里的故事,比如 " 克里马擦 " 背后的实在;需要创作者多做接地气的内容,让方言不只是 " 怀旧符号 ",更是年轻人愿意聊的日常。

▲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方言的活态传承,离不开学术层面的关注与引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方言研究专家邢向东指出:"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和‘基因库’。陕西方言,特别是关中话,因其与古代汉语的深厚渊源,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信息。当下的‘方言热’,本质是年轻一代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一种文化寻根。这种自发的情感驱动,比任何外在的推广都更有力量。" 他认为,保护方言的关键在于让其 " 有用武之地 ",即融入当代生活场景,而短视频、文旅、游戏等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土壤。

如今西安城墙下,关中话还伴着秦腔飘;手机那头,这乡音早飘到了纽约地铁、巴黎咖啡馆。当陕西娃在春晚上唱方言歌,当异乡人因一句 " 额爱你 " 爱上西安,这声声陕韵,就是最软的牵挂、最硬的根——是老陕的生活气,是西安的人情味,更是中华文明里,永远热乎的那缕烟火。

文 / 周芝屹

编辑 / 严雨尘

法律顾问:北京市泽文(西安)律师事务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陕西 短视频 神话 陕北 抖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