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运营近 40 年的深圳高尔夫俱乐部正式停业,这个曾见证深圳招商历程的首家高尔夫球场完成退场。高尔夫球场退出城市核心地区,是城市发展用地规划与资源配置重构的必然结果,折射出城市从 " 增量扩张 " 向 " 存量优化 " 转型中,公共利益与资源效率优先的价值转向。
深圳高尔夫球场的诞生与城市发展节奏紧密相连。1985 年球场开业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 " 试验田 ",急需搭建与外商对接的桥梁。一方面,作为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深圳迫切需要向世界展示开放姿态,吸引外资关注;另一方面,国内尚处于招商引资的初级阶段,缺乏成熟的涉外交流平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尔夫球场以其特殊的社交属性和高门槛的会员制,精准契合了外资企业的商务需求,成为展示城市国际化形象的窗口。
当城市发展从规模转向质量,占地巨大的高尔夫球场的退场便成为必然。
随着深圳向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转型,土地的功能定位与城市发展需求逐渐出现错位。这种功能错位,本质上是土地原始定位与城市迭代后 " 公共利益优先、资源高效利用 " 目标之间存在矛盾。在深圳福田区黄金地段,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占地近 2000 亩,面积约等于 186 个标准足球场。如今的福田区已是深圳核心商务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价值密度空前提升。而高尔夫球场作为典型的 " 低效率用地 ",土地的公共价值贡献率远低于公园、学校、公共服务设施。根据住建部发布的《2019 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数据,2019 年,深圳存量的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仅为 22.6%。而到 2035 年,深圳每年的居住用地供应比例要提升至 30% 以上,且人均住房面积将增加 48%,这意味着深圳的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将有不小的变化。
历史遗留的产权困局,进一步加速了深圳高尔夫的退出。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深圳市中心有如此大面积高尔夫球场,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深圳大学高尔夫学院 2015 年的文章显示,深圳高尔夫俱乐部 1982 年申报立项,1985 年正式开业。作为早年无偿行政划拨用地,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土地使用期限已于 2015 年到期,球场唯一《房地产证》在 2019 年被依法注销。近几年,各界不断呼吁将球场改为公共空间,向更广大群体开放。不过,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地块回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核心症结在于球场东北角的 70 栋产权模糊的别墅,随处可见三四层楼独栋别墅和 " 会员别墅 " 提示牌。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用地管理多以 " 效率优先 ",部分土地审批、产权登记流程不够规范,导致后期城市更新时,产权模糊、权益交织等问题不断暴露。深圳高尔夫球场的困境,正是这类问题的典型案例:当城市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时,历史遗留的产权问题成为阻碍,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质是城市用地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补课的过程。
更深层来看,深圳高尔夫球场的关闭,是城市空间治理逻辑转变的具象化体现,未来的城市综合发展,要秉持公共空间优先、民生需求优先的治理逻辑。过去几十年,中国城市发展多依赖增量扩张,通过不断征用新土地满足建设需求。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市核心区的存量土地优化成为主流,通过重新规划已有土地的功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高尔夫球场的案例并非个例,深圳宝安区港中旅聚豪高尔夫球场也在今年转型为企业国际总部区,类似的土地功能调整在全国多个城市均有发生。这一系列变化表明,当城市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建设载体,而是承载公共利益、推动产业升级、提升民生福祉的核心资源。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破解产权困局、平衡各方利益,将是未来城市更新中的长期课题。
深圳高尔夫球场的谢幕,绝非仅仅是一个城市地标的消失,更是城市用地规划迈向成熟的一个典型缩影。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用地规划与资源配置逻辑重构的必然结果。它是一个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标志着城市用地规划正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
同时,这也不断提醒我们,城市土地资源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其能否与时代需求同频、与公共利益共振。未来,随着更多城市进入存量优化阶段,类似的土地功能调整将成为 " 常态 ",而每一次调整,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考验。唯有坚持公共利益优先、资源效率优先,以前瞻性规划、精细化管理破解历史遗留问题,才能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真正服务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