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Wallace
2025 年 9 月 25 日早上,在港交所「敲锣」的尹同跃,露出了有别于以往任何一场新车发布会的欣喜神色。
奇瑞汽车以 30.75 港元 / 股的发行价顺利在港交所上市,募集资金总额约 91.45 亿港元,为 2025 年迄今为止,港股中最大规模的车企 IPO;共引入 13 家基石投资者,其中不乏汽车行业中的头部供应链企业。
挂牌上市后,奇瑞汽车的首日股价较发行价一度上涨 11.2%,报 34.2 港元 / 股,其总市值接近 2000 亿港元(1972 亿港元)。
或许大多数人没想到的是,作为中国头部车企之一,奇瑞却在 IPO 的路上奋斗了 21 年,前后共提交了 7 次上市申请。直到今年 9 月 7 日才正式通过港交所的上市聆讯,跑到「终点」。
与此同时,对奇瑞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今年 6 月,尹同跃在公开场合中提到上市诉求,称「奇瑞希望将香港作为迈向国际资本市场的新起点,未来香港将成为奇瑞的全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资本与创新高地」。
外界分析,在出海业务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吸收海外资本是奇瑞向全球市场进一步扩张的重要一步。此外,奇瑞以「中国出口冠军车企」的身份在香港上市,也为后续的出海动作留下更多想象空间。
上市为什么对奇瑞而言很重要,又能否成为其扩大出海版图的「助推器」?更甚者,会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这一切,不妨从奇瑞的现状说起。
本周福利:对话框回复【满电】
可以参与现金红包的抽奖活动。
赶了晚集
作为曾经的中国销量冠军,奇瑞在燃油车时代取得的成绩堪称辉煌。但进入到新能源时代后,用尹同跃自己的话来总结,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所谓「起了大早」,奇瑞早在 1999 年便组建「新能源汽车项目组」,开始研发新能源车相关技术。鉴于较早的起步时间,奇瑞完全有机会在新能源领域占得先机。
只是在如今的新能源市场格局,奇瑞的表现只能算「差强人意」——勉强能使人满意。
2024 年的新能源车市场,比亚迪以 427 万辆的成绩断档领先,奇瑞则以 58.36 万辆的表现排在中国车企中的第六,上被吉利、长安等车企拉开,下被理想、赛力斯(问界)等新势力车企紧咬。
看排名,中国第六已经足够耀眼,但对于奇瑞来说,只有第一才能满足尹同跃的野望。
奇瑞在 2025 年 2 月提交的招股书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2022 年至 2023 年,奇瑞无疑交出了一份相当可观的答卷:营收从 926.18 亿元增长至 1632.05 亿元,利润从 58.06 亿元增长至 104.44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76.2% 和 79.9%。
2024 年前三季度,奇瑞的营收表现已超过 2023 全年,为 1821.54 亿元,同比增长 67.7%;净利润 113.12 亿元,同比增长 58.5%。
然而,增速基本来自于燃油车。燃油车占奇瑞总营收的占比,2022 年为 75.9%、2023 年为 87.8%;2024 年前三季度为 74.8%。
最新的信息则显示,2025 年前三个月,得益于新能源车的销量有所上升,燃油车在总营收中的占比进一步下降,但仍有 63%。
综合上述数据得出的信息是,在越发重要的新能源车市场竞争中,奇瑞和「第一梯队」仍有差距,销量规模和营收表现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进入 2025 年以来,奇瑞进一步扩充其新能源产品布局,推出了「风云」系列,搭载「鲲鹏」插混动力的新车,覆盖 10~20 万元主流价位段。
奇瑞风云车系也的确诞生了一些「爆品」,如风云 A9L 的 8 月销量,已经突破 1 万辆;风云 T9 也有月销 4400+ 辆的表现。
当然从整个大局来看,风云系列车型还谈不上「大获成功」;为了持续地具备市场竞争力,必然少不了资金投入。
结合这样的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奇瑞的资本动作,今年 2 月尹同跃递交上市申请时提到,IPO 后募集来的资金将用于「研发乘用车、提升核心技术、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
「研发乘用车、提升核心技术」,尤其是新能源车相关技术自然是刚需之一,而「拓展海外市场」这一点,目前来看从奇瑞的口中说出来,会更掷地有声。
出海冠军
自 2003 年起,奇瑞已经连续 22 年成为中国品牌的「出海冠军」。2024 年出口销量首次突破百万,来到 114.5 万辆,同比增长 21.4%。
进入 2025 年来,奇瑞出海势头不减,1-7 月出口销量 66.94 万辆,其中欧洲市场超过 4 万辆,同比增长 942%;业务覆盖全球 11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 3000 个销售和服务网点,号称累计用户数超过 450 万。
生产研发方面,奇瑞招股书中提到,已建立 8 大全球研发中心、10 个生产工厂。可以简单总结,奇瑞的海外布局比较齐全,除了销售外还具备独立生产的能力,可理解为已经完成了从「产品出海」到「建厂出海」的转变。
按照尹同跃所说,奇瑞的下一个阶段是「技术出海」,尤其是将「鲲鹏」等核心新能源车技术带到海外市场中。
而现阶段海外市场的表现,也让其成为奇瑞整个集团营收、销量中的重要部分,2024 年海外营收占奇瑞总营收的 37.4%,海外销量占总销量的 44%。
其中,「瑞虎」系列汽车是海外销量主力,2024 全年瑞虎 7 系的海外销量超过 20 万辆;「欧萌达」(OMODA)车系销量也有 16.1 万辆,表现不俗。
介绍完奇瑞的出海亮眼成绩后,也不得不留意到一系列数据报表背后存在的问题。
市场方面,奇瑞对俄罗斯形成一定依赖,导致奇瑞出海业务的抗风险能力稍显不足。
俄罗斯作为奇瑞的海外第一大市场,2024 年销量占比为 28.4%,达 32.5 万辆;收入方面,根据 2023 年的数据,490 亿元的营业额占到了海外总收入(795 亿元)的 61.6%。
今年一季度,奇瑞在俄罗斯的销售情况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单季度出口量同比下滑 17%。另外,俄罗斯本地也在酝酿上调进口关税和报废税的新政策,奇瑞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影响。
为了降低对俄罗斯市场的依赖,奇瑞就很有必要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外的「欧盟区」。
欧盟国家作为全球新能源车转型的前线阵地,已明确了 2035 年全面禁售燃油车,再加上排放法规等一系列政策限制,毫无疑问「新能源车」是进入欧盟区欧洲国家最好的敲门砖。
然而,和国内市场的情况一样,奇瑞的出口产品构成,也存在过度依赖燃油车的问题。2024 年出口的 114.5 万辆车中,燃油车为 86 万辆,占比达到了 75%。
如此看来,如果奇瑞想要在比亚迪、吉利集团等国内竞争对手的压力下坐稳「出海冠军」的位置,就需要解决上面提到的「过分依赖单一市场」,和「燃油车占比过高」的两大问题。
拓展更多的市场,就需要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或者是直接建厂;提升新能源车的占比,对应的则是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来达到尹同跃预想的下一阶段「技术出海」。
而以上无论哪个「解决办法」,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但同时,奇瑞自身的资金情况并不乐观。招股书显示奇瑞到 2024 年 9 月为止资产负债率为 88.64%,负债净额 34.01 亿元;2024 年毛利率较上年下降至 13.5%,2025 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 12.4%,无不揭示了奇瑞集团「手头紧」,资金链承压的事实。
「上市」,是灵丹妙药吗?
「上市」不一定是灵丹妙药,但显然能解「燃眉之急」。尤其是进一步海外扩张需要大量资金的前提下,通过港交所上市、募集 91 亿港元,能极大缓解奇瑞布局海外市场的资金压力。
奇瑞的招股书明确提到,从资本市场中募集而来的资金,有 25% 用作「研发新车型和技术」,还有 20% 用作「海外市场拓展」,二者所占资金达到了 45%。
尤其是后者「海外市场拓展」,就存在更高的想象空间。
奇瑞在海外市场奉行的理念是「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前文也有提到,奇瑞已经从「产品出海」过渡至「建厂出海」阶段,而积累的大量海外运营经验,也让奇瑞意识到渠道、服务本土化的重要性。
尹同跃将这种「本地化」的思考为「你是客人,不是主人」,进入海外市场不能只想着怎么「分蛋糕」,否则就会「引起仇恨」。
因此,奇瑞的海外活动,尤其强调「合作」二字。
比如在巴西市场,奇瑞与当地最大的汽车制造和销售商 CAOA 集团合资成立「CAOA 奇瑞」,二者共同管理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
针对个别市场,奇瑞则以「KD 散件组装」的方式来完成海外拓展,将零件运送到海外再完成组装、下线。通过这种形式,奇瑞无需在当地重新建立供应链,又能规避一些进口关税法规。
更重要的是,在海外市场建设组装厂,能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往往比较受东南亚等相对落后的市场欢迎。无论是建设整车厂还是 KD 组装厂,奇瑞都能以此更好地进入、融入当地市场,满足政策、法律合规的要求。
通过上市获得更多资金后,奇瑞自然能由此展开大规模的海外市场扩张。
至于产品研发,奇瑞计划在 2025 年推出超过 60 款新版本或全新车型,其中不乏海外产品。同时,智能化,尤其是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研发,也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
此外,在港交所这样的国际窗口上市,还能为奇瑞带来两个隐形好处。
第一个关乎品牌影响力,港交所本身就能为奇瑞带来强大的品牌背书,对全球投资者而言,顺利上市则意味着企业结构、管理体系和财务状况等能满足更严格的国际标准,传递出稳健、可信等积极信号。
今年年初尹同跃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曾聊到 IPO 的价值,他的原话是「(IPO 后奇瑞会)变成一个公众公司,加强对品牌的关注度。当然还会引入一部分资金,再融资的条件会非常方便,企业更加灵活,可以做更多创新方面的投入,还有国际市场的布局,很有价值。」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登陆港交所能使奇瑞宣传的「全球运营」战略实现逻辑自洽,并为最终的「全球扩张」提供软实力方面的支持。
而另一个隐形好处则有关地缘政治和政策风险,奇瑞以上市公司身份经营全球市场,能拥有更灵活的操作空间。
最直接的例子是欧洲关税挑战,奇瑞与西班牙合资伙伴合作,原定于 2025 年 10 月投产的 Omoda 5 已确定被推迟一年。
为此奇瑞的应对办法是「本体化与绑定当地企业」,在当地采购零部件和建设生产设施,让奇瑞的合资产品能被视为「欧洲汽车」而避开关税。
成为「上市公司」,拥有更多的募集资金渠道后,遇到类似问题奇瑞或能更从容应对;而有了「上市公司」这重身份后,奇瑞在全球各地开展合作的难度或许能相应降低,本质上也是降低了规避地方政策法规的成本。
回望 21 年走过的上市路,奇瑞在 2025 年顺利「敲锣」,是「屡败屡战」后的得偿所愿,但更是「时机成熟」后的顺理成章。
相比过去,奇瑞在市场影响力、品牌认知度和产品力上均达到了自己的「巅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上市,更有可能让利益最大化、市值最大化。
而对于市场竞争的局势来看,「上市」本身也是奇瑞的一次「增强实力」的机会。以海外市场为增量,奇瑞或真正拥有机会向比亚迪、吉利等更大体量的汽车集团发起挑战,并由此形成商业模式的正循环,改善财务状态。
中国汽车的「出海冠军」能否由此笑到最后?「上市」会不会是奇瑞的转折点?不妨拭目以待。
(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