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Tech 前天
吴泳铭的两年答卷:阿里AI的终局是ASI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出任阿里巴巴 CEO 满两年,吴泳铭为阿里的 AI 战略设定了新的锚点:将终极目标从 AGI(通用人工智能)转向 ASI(超级人工智能)。

这一战略选择颇具前瞻性,但也带来了几个关键问题:在行业共识仍是 AGI 的当下,阿里为何要进行这一超前布局?其通往 ASI 的路径规划是否清晰、自洽?以及,支撑这一宏大目标的底层能力与资源是否已经具备?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

                    ——导语    

  

01

AGI 为什么变成了 ASI?

9 月 24 日,在杭州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 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 CEO 吴泳铭发表主旨演讲指出—— AI 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出能自我迭代、全面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 ASI。

这句话,对 AI 研究者心智的冲击十分巨大。诚然,一部分冲击力来自于 ASI 概念的高深玄远,但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世界级 AI 企业首次在全球 AI 赛场上,对于未来进行高度确定性的、定调式的研判。

一直以来,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 AI 研究者都认为,OpenAI 的 AGI 五级台阶还需要长久的攀登,AI 成为高阶 AGI 的道路并不完全明确,在很长的时间内突破 AGI 将是全球主要 AI 企业的主要工作。

吴泳铭提出 ASI 的技术意义,我们暂且后置。但这件事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全球 AI 赛道的超头部,中国赶上并超越美国成为 AI 全球创新策源地的历史性进程,正在前所未有的临近,令人振奋。

在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提出 "AGI 只是起点,终极目标应是 ASI(超级人工智能)",并给出了 " 三阶段路线 ":智能涌现—自主行动—自我迭代。

讨论这一判断是否可靠,需要把 " 概念是否清晰、路径是否自洽、证据是否充分、风险是否可控 " 四件事讲透。我的分析,也据此而言。

为什么大部分时候,我们仍然认为 AGI 是重要的目标?原因就在于,AGI 的概念深入人心,已经广泛被定义为——在多数认知任务上达到或逼近人类专家的通用智能。

而所谓 ASI,则意味着 AI 在广泛领域稳定、系统地超越人类,具备自我改进与跨域迁移能力。

要让这个观点能够站住脚,就如同证明广义相对论前,必须先自洽狭义相对论。

而吴泳铭没有纠结于繁琐的概念,而是系统且鲜明的阐述了通往 ASI 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第一阶段:" 智能涌现 ",AI 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第二阶段:" 自主行动 ",AI 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 " 辅助人 ",这是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

第三阶段:" 自我迭代 ",AI 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 " 超越人 "。

事实上只要通过简单的推理,就不难看着这个立论的扎实。

吴提出—— ASI 的阶段一的现实基础,是智能涌现并非神话。

这句话恰好切中要害,因为 " 智能涌现 " 虽在学界对其离散性仍有争论,但大模型在语言、代码、数学推理、多模态上的能力随规模与训练策略单调提升是事实;跨任务迁移和指令对齐带来的 " 通用问答—工具式解释—策略搜索 " 能力,也让 AI 在多数认知类基准上接近或超过专业群体均值。

换言之,就 " 学习人类知识、形成通用对话与推理能力 " 而言,吴的阶段一描述与业界经验基本一致,可信度高。

阶段二的产业蓝图,是 AI 从 " 会说 " 到 " 会做 "。

事实上,AGI 就有大量涉及 " 会做 " 的内容,事实上,现有的 AI,已能在软件开发、运营、客服、实验设计等场景里完成从需求解析到执行闭环的人机协作;代码生成与自测让复杂任务被拆解并自动化推进,生产率提升可被企业侧指标量化不足也清晰……但我们同样要注意到," 准 AGI" 在长周期任务的稳定性、可追责性、环境变化上的鲁棒性仍弱,尤其涉物理世界的执行与边界控制尚未规模化达标,这可能是阿里云要长期创新的方向。

但极精彩的是,吴泳铭提出 " 自我迭代 " 的两要件:连接物理世界原始数据与 Self-learning,并沿此逻辑再补了一把钥匙——即自动化 AI 工程。

三者不但可以共同构成走向 ASI 的必要条件,而且在逻辑上和工程上都完全站得住脚——一方面,仅学习人类归纳后的二手知识不够,AI 需要来自传感器、设备与流程的第一性数据来训练更忠实的世界模型,避免规则化方法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在非平稳、长尾分布的现实环境中,模型需能吸收新分布而不灾难遗忘,并在安全约束下自我修正。

而最终,自动化 AI 工程链路有决定意义——从数据治理、合成数据、评测—搜索—训练—部署到推理加速,必须能被 Agent 部分或大幅自驱,形成 " 模型在环 " 的闭环优化。这样才能在理论上自洽,在工程上可行,同时,也需要里程碑式证据落地。

所谓的 " 里程碑式的证据 ",恰好源于实践之中,如吴所讲:未来的模型将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持续交互,获取新的数据并接收实时反馈……每一次交互都是一次微调,每一次反馈都是一次参数优化。当经过无数次场景执行和结果反馈的循环,AI 将自我迭代出超越人类的智能能力,一个早期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便会成型。

当然,也可以说,吴泳铭给阿里,甚至给全球的 AI 发展立下了一个新的 Flag,而这个 Flag 看上去是完全合理、自洽的,但这个目标究竟能否实现,又能在多大范围内实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最终取决于阿里能够给到的资源投入和阿里云的进化速度。

02

五力要素、四大能力和两条路径

吴泳铭特别强调了阿里实现 ASI 的两个基础——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在未来,几乎所有链接真实世界的工具接口都将与大模型进行链接;同时,新的 AI 计算范式需要更稠密的算力、更高效的网络、更大的集群规模,只有超级 AI 云才能够承载这样的海量需求。

吴泳铭表示:" 未来这样的超级平台,全球可能只有 5-6 个。"

我想,吴泳铭已经认定,阿里的 AI 和云业务,必然将是亚太第一、全球 TOP5 之内。

这么说的底气之一,是 2025 年 2 月 24 日,吴泳铭对外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 3800 亿元,用于建设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约 3000 亿人民币)。这也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云和 AI 硬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但我们还是要脱离狭窄的财务视角,从实现 ASI 这个 " 超级目标 " 的角度,来研判 " 超级平台 " 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我曾经在调研包括阿里在内的多家国内 AI 超头部企业后提出一个 " 五力要素 ",意指只有满足这五力条件的企业才有可能是牌桌上最终留下的玩家,它们分别是:

——基础大模型的研发能力和研发团队

——反复拉锯战中抹平代差的高韧性

——亿级日活的 toC 应用作为试验场

——世界级领先的生态

——面向产业界的广泛落地

但我不得不承认,近期行业内对超级 AI 云的四个判断纬度,不仅是对五力要素的提炼和升维,也更直接和具有现实指标性,也即:

——每年千亿级的基础设施投入

——百万级的大规模计算集群和云计算调度能力

——顶级的大模型能力

—— AI 芯片算力布局

这个定义几乎是为阿里云度身打造的。

首先,早在在 2024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上,吴泳铭就表示,面向 AI 时代的生产力革命,阿里巴巴将专注做好两件事:一是不断完善 AI 基础设施和相关支撑体系,二是坚持向全球开源开放,把 AI 能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的生产力。截至目前,阿里已开源 300 余款通义大模型,覆盖全模态和全尺寸,千问系列衍生模型数量超 17 万个,是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家族。

我也很早就说过,阿里云的通义大模型,从一早期就开源的路走对了。截至目前,通义千问已经是是全球实际意义上的开源模型 " 市场占有率 " 的头名(尽管模型行业较少使用这种说法)。

开源模型能够提供前所未有的生态渗透率,这种渗透率最终决定了市场的供需格局,现在急着在这条路上想跟上来的 AI 企业多如过江之鲫,但毕竟出发晚了一步。

同时,也更重要的是,和很多科学界推出的大模型不同,阿里有能力、有资金、有意愿围绕开源生态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包括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平台百炼,支持模型定制化以及 Agent 快速开发,同时提供 AgentBay 这样的 Agent 运行环境、灵码 /Qoder 等一系列开发者套件,让开发者可以方便地使用模型能力和创建使用 Agent。

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这将决定了阿里 " 大模型就是 ASI 时代的操作系统 " 的愿景能否实现。

再提一点,阿里云运营着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 AI 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是全球少数能做到软硬件垂直整合的超级 AI 云计算平台之一;阿里云也正在全力打造一台全新的 AI 超级计算机,内部有坚实的、端到端的、从软到硬的优化全闭环,有自研的核心存储系统、网络架构、计算芯片等基础技术栈,说的略微夸张一点,即使面临供应链震荡,阿里云仍有庞大的超级计算集群作为坚实底座,前进的道路不会被打破。

而这与吴泳铭就任阿里云 CEO 也不无关系,他首倡并坚持持续加大对 " 全栈 AI" 建设的投入,为客户提供从最底层的 AI 云基础设施,到中间层的 AI 开发平台、大模型,再到最上层的 AI 应用和解决方案的全链路、一站式解决方案,使得阿里云成为中国唯一具备软硬一体垂直整合能力的公司。

结语

综合来看,吴泳铭的 " 三阶段路线 " 在逻辑上完全自洽,其中,阶段一已基本实现,阶段二全面渗透中,阶段三的关键在于物理世界闭环、自动化 AI 工程与安全治理的协同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我们从这次并不冗长的演讲中的高度条理性中不难梳理出——将 " 从 AGI 到 ASI" 视为强趋势,是有依据的,包括我们提到的四个关键支持;算力—算法—数据—生态正在形成自增强飞轮;阿里的 " 开源 + 超级 AI 云 " 能在 ASI 的超级工程上提供可信的保障,未来 AI 在 C 端的无所不在和 B 端端广泛生态繁衍等等,无不让我们抱有更大的信心。

但是,是否能够在当下就把把 AGI 称为 " 确定性事件 "、把 ASI 视为 " 必然终局 ",我认为并不是那么重要——远比之重要的是, 一家中国企业在涉及改变人类命运的前沿技术发展中,从台下走到了台上,从听讲者变成了演讲者,从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在这个超级周期(也可能是对人类的超级挑战)打开的时刻,中国的科技企业开始以引领者身份参与。 

  —— END ——

作者|胡喆

    交流 / 互动 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

胡喆

科技财经作家、数字产业资深观察家、品牌专家。

公众号「胡说成理」创办人、超头部自媒体撰稿人。

数字产业资深观察家,曾任雷锋网副总编、《电脑报》新闻中心主任多年,后应邀加入百度多年,成为百度历史上第一位 CEO 品牌专任负责人;亦较早服务于 UCWeb 的创业,后投身移动互联网创业企业任联合创始人、市场副总裁等。

品牌研究专家,受聘为分众传媒终身顾问、百度、妙可蓝多、问界汽车等企业和品牌的 CEO 品牌顾问、企业文化品牌顾问,作品被收入于《人心红利》《抢占心智》等著作中。

互联网史名作《沸腾新十年》联合作者,该书曾获得豆瓣、当当等权威图书平台的 "2022 年中国财经商管图书 Top10" 荣誉。

中国首部存储产业史《第四支柱:中国存力崛起录》作者。

热门推荐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阿里 人工智能 吴泳铭 ceo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