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价值官 前天
​220万人次狂欢背后:喜剧如何成为文旅热潮催化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撰 文丨星   野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ID:wenyujiazhiguan

" 去年的喜剧节真的很棒,不用费尽心思提前做攻略,根据演出时间表掐点赶场,走在街上随时都能遇上一场表演,处处都能发现惊喜。我去过国内大大小小各种戏剧节,只有在这里感觉最放松享受。"

在第二届青岛里院喜剧节现场,我们偶遇了一位连续两年前来 " 凑热闹 " 的青岛市民。在她的生动讲述中,我们发现这种没有剧本、没有预告、演员与市民打成一片的街头氛围,正是其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与传统戏剧节构筑的 " 艺术乌托邦 " 不同,青岛里院喜剧节更像一场全民参与的市井狂欢。这种 " 松弛感 " 背后,是喜剧与城市文化基因的深度绑定,而青岛方言、本土厂牌等元素,更让喜剧节扎根于这片土壤的烟火气中。

首届喜剧节 220 万人次的客流纪录,以及在此过程中青岛本土文化的激活再生,都传递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当国内各地戏剧节、音乐节等仍困于 " 圈地自嗨 " 或商业移植时,里院喜剧节不仅抓住了喜剧大众化这一娱乐潮流,并通过 " 在地性 " 破题,探索了一种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不是 " 艺术乌托邦 "

而是全民参与的喜剧派对

9 月 19 日— 9 月 28 日,第二届青岛里院喜剧节如约而至。经过两天的现场体验,价值官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不同于乌镇戏剧节依托景区打造的 " 艺术乌托邦 ",不同于阿那亚戏剧节与外界隔绝的 " 中产飞地 "。青岛里院喜剧节更像是一场邀请全民参与的欢乐盛宴,观众无需是对剧目如数家珍的资深剧迷,无需极限抢票到处赶场,可以尽情享受自由漫步,随意邂逅的乐趣。

喜剧演出就分散在里院街区的各个角落——里院天井、复古咖啡馆、临街帐篷剧场。无论是一场如风来去的街头快闪,一台随时会邀请你上台互动的脱口秀,一场戏剧人偶鱼贯而过的主题巡游,你可以随时随地享受 " 开盲盒 " 的惊喜,浸式感受各种喜剧形式的魅力。

里院喜剧节的这种松弛感,也蔓延至线上。小红书等平台上," 和明星街头偶遇 " 成为热门话题,观众纷纷分享开出喜剧盲盒的惊喜瞬间。低门槛、强互动与高融合性,让喜剧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正是得益于喜剧文化与市民热情的深度共振,去年首届青岛里院喜剧节打响了头炮,创下单日 34 万人次,接待游客 220 万人次的客流纪录,全网曝光量超 6 亿。今年,第喜剧节不仅延续了 " 一街好戏 " 的主题,在演出阵容、行业声量、在地文化等方面也再上一个台阶。

从演出阵容来看,本届里院喜剧节可谓吹响了国内喜剧行业的 " 集结号 ",德云社、开心麻花、单立人等数十家国内头部厂牌悉数加盟,携经典剧目登台。71 场演出覆盖全品类喜剧形式,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800 余场喜剧盲盒秀更是相比去年直接 " 欢乐加倍 "。此外,今年青岛本地喜剧厂牌也有较大幅度增加,蛤蜊喜剧等厂牌都将带来精心打磨的作品,体现了喜剧节与青岛文化的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在引爆全民狂欢的同时,本届里院喜剧节也希望借助喜剧人齐聚一堂的机会,展开关于 " 中国喜剧百年史 "" 喜剧的在地文化与方言 " 等行业主题的深入探讨,不只留下数十万人的欢声笑语,更能留下掷地有声、推动行业走向的深度思考。

在《笑看中国喜剧百年》主题论坛上,黄渤、陈佩斯、倪萍、宁浩、贾冰等喜剧人共同观看了中国尚存最早的喜剧电影《劳工之爱情》,追溯了百年来中国喜剧的发展历程。

当新式喜剧成为潮流文化

谁能抓住这波文旅风口?

近年来,随着《脱口秀大会》《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等喜综接连引爆,脱口秀俱乐部和喜剧厂牌在国内遍地开花,形式更为丰富多样的新式喜剧,正在成为一股席卷全民的大众文化。

无论是线下演出一票难求,喜人巡演场场爆满,都能看出观众与喜剧近距离接触的迫切需求。各地文旅部门也关注到了这样的潮流动向,希望通过集结喜剧人的力量吸引年轻群体蜂拥而至,通过引入城市演艺新空间,找到传统街区活化的新方向。

今年上半年,就有两个 " 喜剧周 " 活动落地成都。由单立人主办的 " 发现喜剧周 " 第二次来到成都,通过 40 多场演出活动,80 余位喜剧创作者,吸引了上万观众。" 发现喜剧周 " 更像是脱口秀圈子的 " 老友见面会 ",成为播客听众、喜剧爱好者与创作者线下相聚的盛大派对,吸引的主要是全国各地前来 " 面基 " 的粉丝。

对比鲜明的,是开心麻花与成都元通古镇共同打造的 " 喜剧生活周 ",将喜剧演出与古镇建筑空间、本地民俗文化,甚至百年春台会传统相结合。观众在游览古镇、品尝美食的同时看戏互动,实现了 " 文旅 + 喜剧 " 的深度交融,放大了成都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相比之下,青岛里院喜剧节无疑有着更大的文旅野望——它不仅希望借助喜剧的魅力让一片传统街区重获新生,更希望激活里院这种底蕴深厚的人居模式,打造一张属于青岛的城市文化新名片。

如果说乌镇戏剧节是 " 策展人驱动 " 模式、成都喜剧周是外地厂牌 " 业务落地 " 模式,里院喜剧节则是 " 情感驱动 " 的 " 本土生长 " 模式。它的核心动力来自于黄渤、黄晓明、黄子韬、范丞丞等青岛籍艺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反哺意愿。他们不仅是发起人,更深度参与内容策划与城市互动,呼朋引伴邀请明星好友捧场,为喜剧节注入了星光与灵魂。

里院喜剧节追求的是 " 建筑即舞台,文化即内容 " 的深度沉浸。演出发生在平康五里、吉善里等历史空间,喜剧艺术与百年里院的建筑形态、市井生活气息自然交融。它鼓励青岛方言融入喜剧创作,让 " 蛤蜊味儿 " 的台词设计引发本地观众共鸣,并引入 " 青岛大姨 " 等文化符号,真正将本土文化转化为喜剧内容。

里院喜剧节的核心魅力之一,在于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青岛独有的里院建筑群作为天然舞台。作为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里院曾经自发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 " 里院文化 ",中央大院等公共空间也成为天然的表演空间,很多里院天井内设有书场及简易戏台,供艺人表演,而楼梯、走廊则成为最佳的观看场所。

如今,里院喜剧节重新激活了民间记忆中的 " 里院文化 ",建筑的历史感与喜剧的当下性形成有趣的对话。" 走进院子即入剧场 " 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舞台的 " 第四堵墙 ",让观众在百年建筑中近距离感受演员的表演和气息,演员也能接收到观众最直接的回馈。里院喜剧节会优先选择那些能与环境互动、适合小型空间、氛围轻松的喜剧形式,如即兴、sketch、漫才、默剧等,让内容与里院场景完美融合。

此外,喜剧节还通过设置 " 喜橘 "IP 主题装置,为老建筑注入新鲜喜剧活力。这种结合让历史空间焕发全新生命力,游客能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感受 " 老城新生 " 的独特氛围。

从影棚、盛典到市井里院

娱乐产业如何激活城市文化?

从去年到今年," 半个娱乐圈都来青岛了!" 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无论是里院喜剧节期间走在街上随时随地偶遇明星,还是华表奖期间海鲜大排档里的全明星阵容。频繁闪烁的娱乐星光,正在成为青岛这座旅游城市身上的新标签。

这背后除了有青岛籍艺人抱团为家乡引流的种种努力,更有青岛影视产业、节庆活动等的坚实支撑。青岛正在走出一条以娱乐产业驱动文旅发展的特色路径。

影视产业为青岛奠定了坚实的娱乐文旅基石。作为《流浪地球》《封神》等大片的诞生地,青岛不仅以东方影都的硬件设施吸引顶级制作,更通过政策引导将城市地标转化为影视资源。2022 年,青岛市出台推动影视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真金白银的补贴,鼓励从业者将八大关、胶州湾跨海大桥等城市景观融入创作之中。

这一政策杠杆成功撬动《西虹市首富》《热辣滚烫》《抓娃娃》等头部影视项目前来取景,使青岛从制作基地升级为城市形象的输出平台。电影《抓娃娃》在里院取景后,拍摄地 " 有余里 " 作为旅游景点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青岛里院的邻里温情也通过大银幕传递给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最近,我们关注了郑州、西安等对于 " 短剧第一都 " 的双城角逐。两座城市都将 " 低价平替 " 的路线发挥到极致,以全方位的低成本满足短剧工业化的产能需求。只不过,在成为 " 下一个竖店 " 的过程中,日均开机百部的短剧,能否成为传递城市文化的载体?从目前情况来看,西安短剧中的历史元素大多都是故事背景板,而郑州短剧中也看不到多少本地文化元素,更像是生产 " 没有城市记忆的流水线产品 " 的 " 超级车间 "。

青岛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娱乐资源与城市空间、历史文化深度融合。里院喜剧节以百年里院为舞台,华表奖颁奖典礼依托东方影都的工业底蕴," 跟着电影去旅游 " 线路则串联起老城区与八大关等地标,实现影视叙事与城市文脉的互动。这种 " 空间活化 " 策略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也使娱乐产业成为推动老城复兴的催化剂。

从专业影棚到市井里院,从高端盛典到街头喜剧,青岛通过多元的娱乐形态触达不同受众,将短期关注转化为持续消费力,让 " 电影之都 " 的愿景一步步照进现实。

本文为文娱价值官原创作品。

邮箱:meiqi402@163.com

欢迎关注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喜剧 青岛 艺术 乌镇 开心麻花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