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 / 文 9 月 24 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正式对外征求社会意见。这份涵盖平台收费、促销机制、商户准入、骑手权益及算法治理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国外卖行业十余年的 " 跑马圈地 " 时代终结,进入以合规、责任与可持续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
今年以来,随着京东高调入局,阿里系饿了么持续加码,叠加美团既有的市场地位,外卖市场再度掀起 " 三强争霸 " 格局。资本重燃战火,补贴大战卷土重来;用户端红包满天飞,商户端被迫卷入价格内卷,骑手在算法驱动下疲于奔命。表面看是流量争夺战,实则暗藏成本转嫁的风险:不少商户反映 " 增收不增利 ",而高负荷的补贴大战中,骑手安全与劳动权益也易被边缘化,消费者则面临服务质量下滑等问题,行业整体陷入 " 高增长、低质量 " 的悖论。
对此,监管部门以往多以约谈、警示等柔性手段介入,虽有震慑,却难根治。此次征求意见稿,则从制度设计层面构建 " 硬约束 ",直击行业沉疴。其核心逻辑清晰:以规则重塑秩序,以透明替代模糊,以责任替代推诿。
新规每一项条款,皆对应现实痛点。针对平台收费不透明、商户 " 算不清账 " 等问题,明确要求公示收费项目与计算标准,杜绝隐性扣费与随意加项;针对促销成本强制商户分摊的积弊,明文禁止平台变相转嫁,从源头遏制 " 平台赚钱、商户买单 " 的扭曲机制。这不仅是对现有巨头的规范,更是为未来竞争者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
在商户端,新规强化准入审核机制,要求提供真实证照、实景门店信息,甚至引入 " 一镜到底 " 定位视频,实现动态核验与 " 网上亮证 ",从技术上封堵 " 幽灵外卖 " 的生存空间。此举既是对食品安全底线的捍卫,也是对合规中小商户的制度性保护。
同时,针对 " 爆单 " 导致的服务崩溃,新规引入 " 接单控制提示 " 机制,要求平台监测商户负荷,预警订单积压,并向消费者主动提示 " 商家繁忙 ",在商户承载力、消费者体验与平台责任之间建立缓冲机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对骑手权益的系统性保障。新规明确设置连续接单时长上限(超 4 小时需疲劳提示)、同时接单量与日接单总量限制,并要求报酬与任务强度匹配。这标志着平台算法从 " 效率优先 " 向 " 安全与公平并重 " 转变。过去 " 困在系统里 " 的骑手,长期在超时压力下逆行、闯红灯,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风险。新规以制度化手段干预算法逻辑,是对平台责任的刚性确认。
显然,若放任行业无序扩张,后果将远超商业范畴:商户持续失血将导致服务供给萎缩,骑手高危作业将推高公共安全成本,平台间无底线补贴终将侵蚀整个生态的盈利能力。此次监管出手,正是防止行业滑向系统性失衡的关键举措。
展望未来,烧钱换市场的粗放模式已不可持续。精细化运营、算法伦理、三方利益平衡,将成为平台竞争的新维度。
新规不是束缚,而是新赛道的发令枪。外卖的本质是服务,而非资本游戏。当规则取代野蛮,责任重于规模,行业才真正走向成熟。这场由监管驱动的重构,有助于催生一个更高效、更公平、更具韧性的数字生活服务生态。
(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