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 前天
海康威视:做得好安防,能否做得好工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丨路遥

编辑丨余快

近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不少人恍然:海康入局工业了。

其实,从大众熟知的安防领域,到深入工业的 " 毛细血管 ",海康的工业路,已悄悄走了十余年。

过去的海康,以安防立身,以智能物联为千行百业搭台而闻名。

如今,它进一步沉到制造现场,为制造业带来的不仅是一个个场景的智能化改变,更拓展了价值创造的更多可能。

因此,海康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于,如何进一步扎实根基,让自身的工业能力始终保持鲜活与独特。

在千行百业的场景中持续思考与实践,造就了海康当下的技术优势,并将深刻影响其未来所能创造价值的深度与广度。

对于工业,刚刚亮相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海康,已给出明确回应:携 " 物联感知 +AI",扎进工业深处。

工博会上,上百款软硬件产品、海康观澜大模型具体场景应用一起登场,这不是试水,而是展示了其综合能力的重要一隅。

那么,什么是 " 物联感知 +AI"?做得好安防的海康,能否做得好工业?

海康做工业,一场技术和市场的双向奔赴

提及海康,多数人的第一印象仍是 " 安防巨头 ",但早在 2015 年,它就攥着工业相机这把钥匙,悄悄推开了工业领域的大门。

海康做工业,绝非 " 跨界跟风 ",而是技术积累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破局。

事实上,工业是海康技术能力开花结果的 " 新战场 ",在安防领域打磨的可见光、红外、X 光、声波等感知技术,恰好与工业场景的数字化需求高度契合。

安防要 " 看清异常 ",工业要 " 感知数据 ";安防要 " 智能预警 ",工业要 " 预测性维护 ",二者都既需要感知,又需要智能。

20 余年来,从可见光起步,一路拓展至 X 光、紫外、红外、毫米波、激光、融合光谱、声波等多维感知,构建起覆盖 30000 多种硬件型号的 " 产品矩阵 ",可以给机器装上 " 眼耳鼻舌 ",设备振动、物料温度、产品缺陷、物质成分等,都能被转化为可分析的数字数据,解决工业 " 物理世界数字化 " 的核心痛点。

市场端,中国工业也正面临着 " 数字化饥渴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中类、666 个小类,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 15 年位居全球第一,在 500 种工业品种中 4 成以上产量全球第一。

但随着经济从 " 高速增长 " 转向 " 高质量发展 ",工业领域对 " 提质、增效、降本 " 的需求愈发迫切,而 " 数字化 " 正是打开这扇门的关键钥匙。

以前的工厂里,设备故障靠人巡、产品质检凭眼看、物料盘点拿手记,效率低、误差大……

如今,信息化建设已让工业数字化走了一大步,物联感知、AI 技术的爆发,正推着工业数字化再进一步,即以感知设备为入口,把物理世界的工业场景 " 搬 " 进数字系统,机器运行状态、生产过程数据实时可见,设备故障能提前预警、物料库存能精准盘点、产品缺陷能在线识别……

工业从不是单一行业,而是千行百业的集合体。当生产节奏越来越快、市场需求越来越多变,数字化早已不是 " 选择题 ",而是 " 生存题 "。

这片容量巨大、增长迅猛的工业数字化蓝海,既是诸多科技企业的 " 必争之地 ",也是一场技术和市场的双向奔赴。

不可替代的 " 物联感知 +AI"

海康能在工业领域站稳脚跟,核心在于打造了 " 物联感知、AI" 这一对 " 飞轮 "。二者相互助推、持续迭代,不仅可以破解工业数字化的诸多难题,更将工业智能化往前不断推进,形成难以轻易复制的竞争壁垒。

物联感知是工业数据获取的硬底座,而工业数字化的第一步,正是让物理世界能被摸得着、看得清。

工业环境充斥着高温、高压、高粉尘、强振动等各种复杂的挑战,单一感知技术时常会力不从心,海康的优势在于:不仅有全面的感知能力,更能将多维的感知技术融合。

从感知广度来看,全球鲜有企业能像海康这样,以物联感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研发出 30000 多种硬件产品型号,足以承接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

感知手段越全面,越能啃下工业里的 " 硬骨头 "。比如,工厂里的泵、风机、压缩机、电机等关键设备,其稳定性直接决定生产连续性,油液异常、振动、噪音、温度的细微变化,都是故障的前兆。而这些信号得靠不同传感器获取,才能精准维护。

具体到应用上,海康的感知设备场景细分、品类众多,比如 " 温度 " 上有热成像测温产品,可对电机、轴承等关键设备测温;" 听觉 " 上有工业听诊设备,能监测异常运转声音;" 视觉 " 上有可见光相机监测设备运行……

如今在工业安全生产、设备管理、生产品控、仓储物流等核心场景,随处可见海康的身影。

遇上单一技术解不了的疑难杂症,海康通过 " 感知技术融合 ",带来新解法。

" 就像人的耳朵和眼睛,分开有各有用途但也有局限,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感知世界。" 海康研发人员解释道。

在煤炭行业,传统煤质检测需 8-24 小时,样品量仅 1 克,代表性差。海康联合国家能源集团研发的 " 融合光谱煤质快速分析仪 ",检测煤量可达 1 吨以上,将把对有机成分敏感的近红外技术,跟对无机成分有较好响应的 X 射线荧光技术结合,实现 " 实时检测 + 吨级样品覆盖 ",已在 20 余家煤炭企业落地。

仓储物料管理同样受益于技术融合," 盘准物料 " 是仓储核心需求,尤其金属锥形仓和内部钢结构复杂的仓体,一直是行业的 " 老大难 ",单一毫米波雷达易受仓体结构干扰,海康将激光雷达的 " 高精度 " 与毫米波的 " 强穿透性 " 融合,先让激光雷达画好仓内的 3D 地图,再引导毫米波精准测距,解决了酿酒、水泥等行业复杂仓库 " 盘不准 " 的痛点。

如果说物联感知是工业 " 物理世界数字化 " 的入口,那么,在工业转型升级的过程,还离不开一大关键技术—— AI。

海康在 AI 领域的布局极具前瞻性,2006 年便组建智能算法团队;2019 年其 AI 开放平台被科技部认定为 " 视频感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2023 年推出的观澜大模型,更是拿下信通院 " 可信 AI 大模型能力评测 " 业内首个 5 级评分;

海康基于观澜大模型技术底座,打造了系列行业大模型,助力工业智能化升级。此次中国工博会上,海康示例了观澜大模型在工业领域的场景应用。据了解,大模型实际已经在电力、石油、化工、冶金、矿山、建筑、机械制造等诸多行业落地应用。

物联感知与 AI 的协同,最终形成了海康工业业务的 " 飞轮 ":感知驱动 AI,为 AI 能力的进化奠定数据基础;AI 能力的发展,又提升了感知设备的智能化能力,让设备能更好地 " 读懂 " 场景,进而催生出大量的工业级智能应用。

而这些应用的爆发,又会反过来推动物联感知技术、AI 算法的迭代,形成 " 飞轮效应 "。

这飞轮持续转起来,便成为海康在工业领域的竞争底气。

从 " 以己为田 " 到工业现场的各个角落

海康的工业能力打磨,既以自家生产基地为 " 试验田 " 练透技术;同时,也长期服务大量的工业企业,以行业落地为 " 试金石 ",持续打磨出可复制、能推广的数字化 " 工具箱 "。

作为有 20 余年制造经验的企业,海康深谙实践出真知。把自研的物联感知、AI、大数据技术用于自身,将自家基地打造成制造业数字化 " 样板间 ",给行业提供参考。

据雷峰网了解,面对 " 三万余种产品、日均近万个订单、75% 高定制化 " 的复杂场景,海康搭建起 APS、MPM、MES、SRM 等数字化系统,嵌入自研智能算法,把智能排程、工艺生成、维修指引、异常分析等串联起来,让订单下单到成品交付每一环都贯穿数字化和智能化。

与此同时,早在 2019 年,海康以自研智能相机为 " 眼 ",叠加 AI 开放平台,在来料、装配、测试、包装等环节慢慢铺开 " 视觉 +AI" 应用,让产品出厂前经历层层智能检测,保障质量。

2025 年,依托观澜大模型的质量管控智能应用,已经在海康制造基地规模化落地,进一步助推 " 自我升级 "。

比如,以前为防配件错漏,得靠人工清点。现在大模型实时识别人员拿取动作和配件位置,少拿、放错都能立刻提醒,还能检测螺钉漏打、导热垫漏放、风扇装反、丝印 LOGO 缺失,准确率稳定在 99% 以上。

海康还把自研的数字化产品深入工艺、物流、质检等流程,把自家基地打造成行业标杆的智能工厂。2025 年,海康威视获得中国质量领域最高奖项中国质量奖,这是对其利用自研的物联感知、AI、大数据等技术开展全流程质量管理的高度认可:

智能物流上,千余台自研 AGV、CTU 移动机器人协同作业,从原材料到成品织起 " 全流程物流管理网络 "," 货到人 " 拣选、" 货到岗 " 配送,效率提升 80%;

质检环节,睿影在线 CT 设备 " 透视 "PCBA 电路板,内部虚焊、连锡等问题都能检出,准确率升了 80%;

物料清点时,智能点料机 8 秒就数完万颗电子料,效率是人工的 7-8 倍,精度高达 99.99%;

不仅在自身的工厂,面向诸多的工业领域,海康的 " 物联感知 +AI" 方案也早已落地开花。

在中孚实业(铝工业),1200 ℃磷生铁水浇筑有高温风险,海康用低延时高温高亮相机,把时延压到 70 毫秒,工人在集控室就能精准远程操控;用光栅测温系统 24 小时监测电解整流柜,避免烧毁,补上了人工监测的盲区。

在南京钢铁厂区内,17 米高空吊运吨级钢卷像 " 高空穿针 ",海康用抗振相机搭配吊钩跟跑算法,让 C 型钩精准插进钢卷圆孔,40 吨货量的卡车装车时间从 15-20 分钟缩短至 7-8 分钟;用比色高温计,哪怕有烟雾粉尘也能测准钢坯温度;高温高亮相机看清板材表面细微裂纹。

杭州电装用海康视觉 AI 提升汽车零部件质检效率;喜多多在 1 分钟 650 罐的高速产线上,靠 X 光智能检测系统 " 透视 " 罐内异物,保障食品安全。

……

结语

在工业数字化的探索中,海康用技术实实在在把提质、增效、降本的确定送到工业一线。

制造业复杂且碎片化,海康以长期主义深耕赛道,聚焦 " 物联感知 +AI" 布局。据了解,未来,海康还将进一步拓展感知边界,融合更多技术与大模型,构建 " 技术 - 产品 - 服务 - 生态 " 的完整体系,与产业链伙伴一起,应对更复杂的工业场景,推动工业从 " 数字化 " 走向 " 智能化 "。

工业时代,生产靠电力;数字化时代," 物联感知 +AI" 就是工业 " 新电力 "。

海康 " 物联感知 +AI" 这对 " 飞轮 " 的持续转动,将为中国工业的智能化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制造业 工业路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