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美市场 " 价格战 " 开打。
9 月 23 日,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Nasdaq:SY,股价 3.900 美元,市值 3.87 亿美元)正式推出全新一代 " 奇迹童颜 3.0",将童颜针价格直接拉至 2999 元,创下行业历史新低。而此前,中国内地 " 童颜针 " 的市场均价普遍在万元以上。
此次价格大幅下调背后,是新氧试图以低价策略打破医美行业长期存在的高价 " 恶性循环 ",通过自营连锁诊所与供应链定制,推动行业从 " 卖方市场 " 转向 " 大众消费 "。
视觉中国
在新氧创始人兼 CEO(首席执行官)金星看来,低价策略也是医美困境的破局关键。他直言:" 如果想把中国市场里的‘黑医美’彻底打掉,那只有让整个合规医美的价格变得能让消费者触手可及。"
不过,《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这一策略推出之际,新氧正面临业绩压力。2025 年二季度,新氧整体营收同比下降 7%,净亏损 3600 万元,由盈转亏。新氧 CFO(首席财务官)赵晖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订阅平台信息服务的医疗服务提供商数量减少。
新氧尚在投入阶段的线下连锁业务,能否承担起转型后的业绩重任?低价策略是否能支撑其颠覆行业格局的雄心?尚待观察。
为了摆脱供应链依赖
作为一种再生抗衰类医美项目," 童颜针 " 的核心原理在于刺激身体自身胶原蛋白再生达到塑形紧致的目的。
近年来," 童颜针 " 成为中国医美市场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据新氧公布的数据,2025 年 " 童颜针 "B 端市场规模预计为 42 亿元。" 童颜针 " 在 2021 年刚进入中国市场时规模仅为 5 亿元,目前市场处于快速扩张阶段。
除市场潜力外,新氧选择押注 " 童颜针 ",还因为其具有治疗原理清晰、效果明确等特点。金星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指出:" 童颜水光在我们看来可能会是一个常青且越来越大的赛道。"
然而," 奇迹童颜 " 系列的推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新氧与上游厂商之间的摩擦不断。
金星透露," 奇迹童颜 "1.0 和 2.0 版本分别采用普丽妍和圣博玛的艾维岚两款产品,厂商控价分别为 16800 元 / 支和 18800 元 / 支,而新氧的定价仅为 4999 元 / 支和 5999 元 / 支。这两次低价尝试均引发厂商强烈反弹,普丽妍和圣博玛先后向新氧发函,断货并要求下架相关产品。
为了摆脱供应链依赖,新氧最终与西宏生物合作定制专用于水光打法的 " 奇迹童颜 3.0",将 " 童颜针 " 价格直接拉至 2999 元 / 支。
低价策略下如何保证服务质量?金星表示,新氧的低价是通过规模效应和低毛利策略实现的。" 我们通过压缩获客成本、降低与治疗无关的成本来实现降价。"
2025 年二季度,新氧的连锁诊所毛利率为 24.3%。金星表示,医美行业的毛利率普遍在 50% 以上。新氧采取低毛利策略,是希望推动整个行业向一个正循环的方向发展。" 也希望我们给行业带来一个启发。其实医美行业未必非要暴利,未必非要卖很高的价格,也能有一个很健康的运营模式。"
线下业务成为新引擎
2024 年 11 月,新氧宣布推出其全新轻医美连锁品牌 " 新氧青春诊所 "。截至 2025 年 9 月,公司已有 37 家门店开业,15 家门店正在筹备,预计年底门店数量将超过 50 家,覆盖 16 个城市。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连锁诊所业务不负众望,成为新氧业绩的新引擎。2025 年二季度,新氧线下业务收入同比猛增 426.1% 至 1.44 亿元,首次超越线上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然而,激进转型也带来明显阵痛。由于传统平台信息服务业务加速收缩,新氧 2025 年二季度整体营收同比下降 7% 至 3.79 亿元,净亏损 3600 万元。金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 新老业务此消彼长,这体现在财报中,也是目前最难受的阶段。"
据金星透露,平台上也有头部业务集团因为新氧开自营诊所,全面退出合作。但对于转型的必要性,金星态度坚决:" 虽然新业务冲击老业务,但只有新业务才能让公司未来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在本次采访中,金星也表示,目前连锁业务因需承担中后台成本,整体仍处于亏损阶段,但门店端已实现单月盈利,预计规模扩大后将迎来整体盈利拐点。
值得注意的是,从 " 童颜针 " 的迅速迭代中不难发现,新氧在涉足连锁诊所品牌领域时,面对上游供应链的挑战,仍显得相对被动。
为掌握主动权,新氧已在供应链层面展开布局。一方面,通过收购和代理掌握关键设备与产品资源;另一方面,当被问及是否会发展自有品牌医美产品时,金星明确表示:" 会,一方面自用,同时也会向其他机构销售。"
新氧本质上在打一场 " 生态战 "。通过降价、开店、布局供应链,新氧试图为中国医美行业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大众化路径。然而,这条转型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在全面形成竞争力之前,新氧仍将承受来自供应链和成本的双重压力。
医美行业陷恶性循环
在金星看来,中国医美行业目前正陷入一个 " 恶性循环 "。
上游成品成本高企,机构为覆盖高成本被迫抬高售价,消费者因价格高昂转向 " 黑医美 " 或海外就医,最终导致行业信任度下降、获客成本攀升,只能再把成本压力放到定价上,由消费者承担。
金星指出,中国 " 黑医美 " 之所以能普遍长期存在,根本还是因为国内医美价格过高。" 合规的产品太贵了,倒逼很多消费者不得不去消费‘黑医美’。"
推动行业进入良性循环,需要通过整个产业的规模效应。金星表示,医美价格下来后,渗透率才能提升,消费者规模变大,治疗量和产品用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终端价格进一步下降,消费者就会更多,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
当前,医美消费人群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明显变化。金星透露,目前医美市场高端消费人群的占比为 10%,贡献了一半销售金额;另一半销售金额则由占比 90% 的职场女性、中等收入女性贡献,这一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从罗兰贝格与美团医美联合发布的《2025 医美行业白皮书》来看,我国医美消费群体呈现出 " 年轻主导、中高年龄层协同跟进 " 的趋势,市场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微创、恢复快、效果自然为特点的 " 轻医美 ",将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显著降低了消费者的尝试门槛,占比预计将从 2020 年的 50% 提升至 2030 年的 64%。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观察,2025 年以来,不少互联网大厂在加码医美业务。7 月 14 日,京东健康旗下首家线下医美自营诊所在北京亦庄开业,接着第二家门店又落地国贸。美团则继续深耕其平台业务,许多医美项目价格在更公开透明的同时被进一步压低。
更多大平台进入,必定会掀起新一轮市场竞争。在金星看来,消费者面对的就是传统医美和新型轻医美连锁之间的迭代。" 其实我们乐于看到更多同行进来,把整个医美连锁的新业态发展、扩大。"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