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前天
突破60余项关键技术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地震预警系统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9 月 24 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 " 十四五 " 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

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在发布会上介绍,从统计数据来看," 十四五 " 规划应急管理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部分指标呈现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些变化。

新华社图

在安全生产方面,2024 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 " 十三五 " 时期末下降 28.4%,重特大事故起数首次降到个位数,比 " 十三五 " 时期末下降 43.8%,今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在持续下降。

在自然灾害方面,2021 年至 2024 年平均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分别比 " 十三五 " 时期下降 31.3%、23% 和 34.3%。

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对此,王祥喜表示,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灾害趋多趋强,尤其是这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极端暴雨天气越来越频繁。为有力有效应对这些极端灾害,应急管理部发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作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

在提高防治能力方面,应急管理部门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了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库和区划图,服务灾害精准防治;开展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森林草原火灾重大隐患排查等专项行动,完善自然灾害设防标准,一大批抗震加固、避灾搬迁项目建成使用,有效带动了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提升。

比如,2016 年和 2022 年青海门源先后发生了 6.4 级和 6.9 级两次地震,后面的这次震级更高,但是经过了抗震加固工程建设,倒塌房屋数量比前一次减少 95%。下一步,应急管理部门将结合 " 十五五 " 规划编制和实施,统筹推进 " 硬件 " 建设和 " 软件 " 提升,更加主动应对北方地区雨情汛情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在强化预警 " 叫应 " 方面,应急管理部门把人员转移避险作为减少人员伤亡的最关键举措,一方面通过优化升级监测站点,拓展铁塔大数据等监测手段,想方设法提升预警能力,为应急准备争取更多的 " 窗口期 ";另一方面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各地转移避险速度更快、范围更精准、组织更严密。

极端灾害往往会造成断路、断网、断电,使灾区村镇成为信息 " 孤岛 "。为破解这一难题,应急管理部门在高风险区预置大中型无人机通信平台、应急通信基站、卫星电话,10.2 万个多灾边远乡村有了保底通信装备;在偏远易灾地区还规划建设一批直升机起降点,建立重大灾害社会力量无人机应急合作机制,实现救援人员和装备物资快速投送。

在做好应急保障方面,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中央救灾资金快速预拨机制,改变了以往先核灾再拨款的模式,按照大头在先、快字当前的原则,灾害发生以后第一时间进行会商、迅速拨付,解决灾区燃眉之急;开通保险理赔绿色通道,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健全应急抢险救灾物资保障体系,中央储备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 39.6%,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同时建立物资联动调拨机制和快速通行渠道,受灾群众得到有效救助的时间大大缩短。

地震灾害应对更加有力

针对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的基本国情,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表示,我国是全球大陆地震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各地各部门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 十四五 " 期间全社会地震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王昆表示,我国发挥 " 大安全、大应急 " 优势,地震灾害应对更加有力。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每年专门部署防震减灾救灾工作。发改、工信、水利、能源等部门制定回答 " 大震之问 " 落实方案。应急部组织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加强重点区域联防联控。国家消防救援局建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地震部门滚动研判震情形势,开展重点地区的灾害损失预评估,为地方防灾备灾救灾提供科学依据。各级启动应急响应 1000 余次,高效应对四川泸定 6.8 级、甘肃积石山 6.2 级、西藏定日 6.8 级等 20 余次重大地震。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预警系统,监测基础不断夯实。新建改建监测站点 1.8 万余个,重点地区监测能力达到 1.0 级。

与此同时,城乡抗震韧性持续巩固,加固房屋设施经受住地震考验。加强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完成 30 个城市活动断层的探查,首次开展全国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协调有关部门着力推动四川、云南、新疆等地震高烈度区 229 个重点区县房屋设施加固,加固房屋和设施经受住多次地震考验,减少了人员伤亡。

此外,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年均超过 1.5 亿人次,防震避险能力不断增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 " 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 " 主题活动,覆盖中小学 3 万余所。推动科普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家庭。在国家层面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推出院士系列等优秀科普作品 100 余部。学校常态化开展疏散演练,在积石山 6.2 级地震中,震区 94 所寄宿制学校 5 万名师生科学避险,无一伤亡。

当前,我国多项关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比如发布了全球首个亿级参数量的地震波大模型。地震预警突破 60 余项关键技术。运用数物混合孪生技术模拟城市地震灾害演化,实现大震巨灾的情景构建。震源物理过程、大陆强震危险性识别等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为风险防范提供了科技支撑。

" 下一步,我们将紧盯震情不放松,以更高水平地震安全服务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王昆强调。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地震 统筹 国内生产总值 新华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