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前天
运动相机进入生态战:大疆Osmo Nano何以“轻”撬“重”担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过去十年,运动相机行业完成了从 " 解决有无 " 到 " 参数竞赛 " 的第一轮迭代。

早期,以 GoPro 为代表的品牌率先突破防水、防抖核心技术,成功攻克记录极限运动场景的关键难题,让运动相机从专业小众设备走向大众视野。

在此基础上,行业进入了白热化的 " 参数竞赛 " —— 画质解析力、防抖等级、续航时长等基础性能成为竞争核心,头部品牌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市场也逐渐陷入双重困局:一方面是参数冗余,核心性能已远超普通用户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是同质化问题凸显,生态空白,用户的深层需求难以被满足。

事实上,在品牌陷入参数内卷的同时,用户需求早已迈入 " 系统级体验 " 新阶段。然而,无论是 GoPro 还是 Insta360,仍受限于 " 硬件单品思维 " ——设备之间缺乏深度协同,数据不能流畅流转,创作体验单一零散。用户不得不忍受画质妥协、色彩不一致、后期繁琐等一系列痛点。

直到大疆用 Osmo 手持影像生态,才给出了行业期待已久的答案。

从 2015 年第一代手持云台相机 DJI Osmo 的问世,到如今覆盖运动相机、全景相机、穿戴设备、无线麦克风的多产品矩阵,大疆 Osmo 早已不再是一个产品线的名称,而是一套以 " 创作自由 " 为内核的影像系统。从相机主机到辅助设备,从专业记录到日常生活,从画面拍摄到声音记录 …… ——大疆 Osmo 生态产品几乎覆盖了便携影像创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创作工具。

2025 年 9 月 23 日,随着大疆 Osmo Nano 的发布,大疆添上了生态中又一块关键的拼图——轻量穿戴视角。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借由大疆 Osmo Nano 的发布,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影像设备看似高度同质化的今天,选择一套兼容性强、色彩统一、音频智能、配件共用的系统,远比选择一台 " 参数漂亮 " 的孤立设备更具长远意义?

穿戴新入口:Osmo Nano 用轻量与性价比降低创作门槛

当前,穿戴影像行业仍处于探索期。智能眼镜、轻量相机等概念产品层出不穷,市场潜力巨大,但始终未出现真正能平衡 " 轻便无感 " 与 " 拍摄质量 " 的成熟方案。要么设备笨重影响运动体验、要么拍摄存在感强易打扰主体、要么优质产品价格高阻碍普及、要么创作流程零散不成系统等。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穿戴影像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穿戴影像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极致轻便易穿戴、真正无感的拍摄体验、强大的基础影像功能、以及可承受的价格以降低创作门槛。大疆 Osmo Nano 的推出,正是对这些诉求的精准回应,堪称穿戴赛道上的 " 破局者 "。

初看 Osmo Nano,会被其仅约 50 克的重量和半透明设计所吸引。但深究之下,会发现其 " 轻 " 是结果,而非妥协。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大疆工程师们在 Osmo Nano 轻盈机身中实现了极高的性能密度,将大疆 Osmo Action 5 Pro 上那套成熟的旗舰级影像系统,完整集成到小型化的机身中,让这款主打穿戴体验的设备,直接拥有了专业运动相机的影像实力。

硬件层面,大疆 Osmo Nano 搭载 1/1.3 英寸大底传感器与高性能图像处理芯片,其中传感器像素尺寸达 2.4μm,动态范围更是高达 13.5 挡,这种配置让它的画面质感足以媲美专业相机。

值得一提的是,其搭载的图像处理芯片已在大疆 Osmo Action 5 Pro 中经过市场验证,不仅能支撑旗舰级影像表现,还能在 Osmo Nano 的小型机身中精准控制功耗,为续航能力提供重要保障。

而在用户感知更强的形态设计上,大疆 Osmo Nano 的 " 小 " 并非单纯的体积压缩,而是基于大疆历代运动相机的技术积累与海量用户反馈所得出的平衡优解。Nano 的机身重量是 " 穿戴无感 " 与 " 性能承载 " 的理想平衡点,既不会像传统运动相机那样在跑步、骑行等场景中产生坠感,也能预留足够内部空间容纳高规格传感器与电池,确保画质、续航不妥协。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得益于 " 小 ",大疆 Osmo Nano 可借助配件灵活吸附在衣物、头盔、宠物背带等不同载体上,轻松解锁第一人称视角、宠物视角、狭窄空间视角等创意拍摄角度,让用户在无负担穿戴的同时,拥有更多元的影像表达可能。

价格上,Osmo Nano 以 64GB 版本 1998 元、128GB 版本 2298 元的定价,大幅拉低了高质量穿戴影像的入门门槛。这一价格不仅远低于同规格的传统运动相机,也明显低于多数主打 " 轻量化 " 的竞品。

对于 Vlog 创作者、运动爱好者、宠物记录用户等群体而言,Nano 以亲民价格提供了 " 画质不妥协、佩戴无负担 " 的解决方案,真正让轻量创作从 " 小众尝鲜 " 走向 " 大众常用 "。

生态优势:让 " 小众玩具 " 进化为 " 大众创作入口 "

除了为穿戴影像设备的核心功能树立了标杆,推动了大众普及,Osmo Nano 更为行业指明了新的视角与关键方向:生态。

将其置于大疆 Osmo 手持影像家族的谱系中会发现,Nano 填补了大疆 Osmo 生态中 " 轻量穿戴视角 " 的空缺,并与现有产品线形成互补协同的关系。

从目前的产品序列来看,大疆 Osmo 生态 " 各司其职 ",Osmo Pocket 口袋云台相机与 Osmo Mobile 手机稳定器系列,主要聚焦 " 便携稳定 ";Osmo Action 运动相机系列负责深耕硬核运动场景;Osmo 360 全景相机以全景视角打破构图限制,为后期提供无限的创意可能;另外还有 DJI Mic 无线麦克风系列构建的无线音频生态。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而大疆 Osmo Nano 的诞生,是对重量极度敏感的垂类运动和需要特殊第一人称视角的创意拍摄。它为用户在画质与轻量无感之间,提供了新的选择。

简单来说,Osmo Nano 完成了从 " 单点功能机 " 到 " 生态穿戴终端 " 的跨越。与 Osmo 360 全景相机、Osmo Action 运动相机、Osmo Pocket 云台相机、Osmo Mobile 手机稳定器、DJI Mic 无线麦克风形成互补及协同,共同构建覆盖全场景的创作矩阵,让用户随时随地捕捉精彩瞬间。

因此,选择 Osmo Nano 或任何一款大疆 Osmo 产品,本质也是选择进入一整套成熟且不断进化的创作系统。

先说说最重要的色彩,多设备拍摄时,最让用户头疼的问题之一是 " 色彩不统一 "。比如用 A 相机拍的天空是湛蓝色,用 B 相机拍的天空是浅蓝色,后期调色时需要逐段校准,耗时耗力。

大疆 Osmo Nano、Action 5 Pro、Pocket 3、360 等全系主流产品,均搭载相同的色彩科学体系 10-bit 色深,可记录超 10 亿种色彩,比传统 8-bit 色深多 64 倍色彩信息,与大疆无人机系列主流机型实现技术同步,甚至可与专业相机同步,真正做到 " 地面拍摄 " 与 " 空中航拍 " 的色彩无缝衔接,完美覆盖户外影像创作中 " 天地双视角 " 的核心需求。它不仅是玩具,更可以切入用户原有习惯的工作流,出片不出戏。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 天地色彩统一 " 的价值,对户外影像创作者尤为关键。对专业团队来说,所有素材色彩基准一致,后期剪辑时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做色彩匹配,能更专注于叙事逻辑与画面节奏;对普通用户而言,哪怕是第一次尝试 " 手持 + 航拍 " 组合拍摄,也能轻松产出色彩协调、风格统一的户外 Vlog,真正让 " 天地一体 " 的专业影像创作,变得触手可及。

配件、交互、跨设备体验的 " 统一 ",也贯穿于拍摄环节的每一处,大疆瞄准用户实际创作中的痛点,让复杂的影像创作变得更简单。

在配件上,大疆 Osmo 系列采用磁吸快拆设计,全面兼容快拆安装配件生态,并配备 1/4" 螺纹接口,支持传统第三方配件扩展,降低配件置换成本。此外,Osmo 360、Osmo Action 5 Pro、Osmo Action 4 等主流运动相机系列的电池也可彼此通用。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交互层面则进一步降低了创作门槛。大疆 Osmo 生态所有产品采用一致的 UI 交互逻辑,无论是用 Osmo Nano 拍穿戴视角,还是切换到 Osmo Action 拍极限场景," 短按启动拍摄、滑动调整参数 " 等核心操作完全通用,用户无需为切换设备重新学习。

搭配的大疆 Mimo App 更将 " 统一 " 延伸到全创作过程中,从拍摄控制,到拍摄后的素材分类管理,再到后期的专业剪辑,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个 App 内,用户不用在多个软件间切换,既减少了软件学习成本,也让拍摄剪辑全流程更高效,哪怕是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类似的生态互通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大疆 Mic 系列无线麦克风与 Osmo Nano、Osmo 360、Osmo Pocket 等大疆产品的生态直连,实现高品质收音、便捷调参等功能。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从大疆 Osmo 全产品线的布局来看,可以理解大疆的产品逻辑:不将运动相机局限为 " 小众玩家的玩具 ",而是通过生态协同进一步将其变成 " 人人可享的大众创作入口 "。

这背后是一种 " 用户导向 " 设计思维,不陷入硬件参数的无限内卷,而是将技术与功能整合调动起来,抹平用户在创作中的麻烦:配件无需重复买、换了设备不再学不会、多设备间可方便同步,让用户们 " 无缝流转、专注创作 "。

换句话说,大疆要做的不只是打造一台参数强悍的硬件,而是解决用户从 " 想拍 " 到 " 拍出好内容 " 的所有问题,让用户不用纠结设备兼容、操作复杂,只需专注于眼前的场景与心中的创意。

大疆推动下,运动相机进入生态之战

大疆 Osmo Nano 的发布,意味着运动相机竞争从 " 单体性能 " 的军备竞赛,进入了 " 系统体验 " 的生态竞争阶段。

不过,并非所有玩家都能跟上节奏,大疆之所以能成为这场变革的引领者,核心优势是它能把不同领域的技术揉进生态里,而且用起来还不复杂。

大疆无人机的飞控、云台、图传技术全球领先,而这些核心技术早已横向赋能到 Osmo 手持生态,比如大疆 Osmo 系列的三轴机械增稳技术,源自无人机云台技术的迭代;Osmo Nano 的低功耗图传模块,其底层协议源自大疆无线麦克风 OsmoAudio™ 的积累,甚至能追溯到万元级专业影视图传 DJI Transmission 的技术沉淀。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这种 " 天地一体 " 的技术协同,让大疆 Osmo 生态既能覆盖地面穿戴、手持拍摄,又能无缝衔接大疆无人机的航拍视角,形成其他品牌难以复制的 " 全场景影像能力 "。

另外,大疆在专业影视领域同样有深厚布局,旗下 Ronin 系列云台技术获得奥斯卡、艾美奖认可,被全球顶尖影视团队用于电影、纪录片拍摄。

这些专业级技术正不断纵向下放到消费级产品中,比如 Osmo Pocket 3 的云台稳定技术、Osmo Action 5 Pro 的色彩科学,都源自专业影视技术的简化与适配。这种 " 专业技术普惠 " 的路径,意味着用户购买的 Osmo 设备,本质上是在享受与顶尖影视团队同源的技术能力,设备的 " 技术含金量 " 从根源上得到保障。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疆在专业领域的技术突破,消费级产品会持续获得技术下放,用户手中的设备不仅不会快速 " 过时 ",还能通过生态协同享受更多新功能,形成 " 一次投资,长期受益 " 的价值闭环。

对于创作者而言,生态的价值在于,更低的边际成本、更高的创作效率、更一致的输出品质。

别看 Osmo Nano 只是一台重量仅 50 克的穿戴相机,其背后是一个成熟、可靠、且不断进化的创作生态系统。它意味着你的每一次设备投资,如配件、麦克风、学习成本,都能在未来的创作中得到保护和增值;你可以自由地组合 Nano 的轻便、Action 的强悍、360 的全景和 Pocket 的稳定,而无须担心协同的障碍。

参数决定下限,生态决定上限。当设备之间的协同障碍消失,你才会真正忘掉参数,专注于创作本身。这就是生态战的终局:让设备隐形,让创作自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nano 大疆 osmo 运动相机 竞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