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技术,固态电池始终是资本与产业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消费者对固态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量产上车,翘首以盼。然而,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量产落地仍以半固态电池为主。
不过,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并未止步。盖世汽车了解到,固态电池的新故事,正悄然转向更具爆发潜力的新兴领域,如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目前,诸多企业在上述新兴领域,已经取得了技术新突破,并获得了客户的订单。
" 先半固态,后全固态 "
尽管业界对全固态电池期盼已久,但其商业化始终遵循着从易到难的路径。在此背景下,半固态电池作为关键的过渡技术,正率先步入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8 月 29 日成都车展上,首搭半固态电池的全新上汽 MG4 正式上市,起售价 6.58 万元,成为首款将价格打入 10 万元以内的半固态电池车型。据悉,该电池通过底层材料技术创新,将液态电解质含量降至 5%,已接近准固态电池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电池自燃隐患。
有行业人士表示,上汽 MG4 将这项技术带到了 10 万级电动车市场,开启了半固态电池技术的 " 普惠 " 时代,有可能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
图片来源:上汽 MG
市场的率先应用,也为更前沿的技术路径铺平了道路。孚能科技 9 月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披露第三代半固态电池研发及产业化进展,明确该产品计划于 2026 年正式量产。据悉,孚能科技此次突破聚焦 " 固态电解质应用 + 原位固态化技术 " 双路径,不仅将软包电芯能量密度提升至 400Wh/kg,更通过电解液减量与固态材料引入,为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产业化奠定关键基础,推动国内半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正如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所言,半固态电池作为相对独立、广泛应用的技术路线,已成为当前产业竞争的核心领域。
他提到,半固态电池除了显著提升安全性之外,还能够改善制造良率并优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表现。
据悉,在半固态电池方面,蜂巢能源自研的 " 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 " 成功攻克了量产中的多项技术瓶颈。该工艺通过极性变换胶液配方和仿形梯度热压技术,实现了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 20% 大幅提升至 95% 以上。
这一技术不仅完全兼容现有产线、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还在加工精度、良率和安全性方面带来显著提升:HIPOT 良率提升 10%,压差不良率降低 6%,安全性能提升 50%。
目前,蜂巢能源坚持 " 先半固态,后全固态 " 的产业化路径,兼顾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逐步推动固态电池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根据官方公布的规划:蜂巢能源将在 2025 年底完成 10Ah 级、400Wh/kg 全固态电芯体系开发,2026 年第一代半固态量产爬坡,第二代 400Wh/kg 半固态电池进行开发;2028 年推出第三代 450Wh/kg 半固态电池,并计划于同年开发出 70Ah 以上、500Wh/kg 纯固态电池。
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场景,正催生新需求
当整个行业的注意力仍聚焦于新能源汽车之际,固态电池的应用场景已在悄然拓宽,人形机器人与低空经济正成为电池企业竞相布局的新赛道。
随着 " 具身智能 "" 智能机器人 " 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人形机器人成为当下热门的科技话题,2025 年更是被称作人形机器人量产 " 元年 "。然而,作为决定其行动能力的 " 能量心脏 ",动力电池仍是当前制约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瓶颈。
亿纬锂能机器人电池总工程师冯炎强在近期一场论坛中直言:" 当前,行业内人形机器人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续航不足。这也是行业的痛点之一。"
为应对这一挑战,亿纬锂能在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携 " 致密能源解决方案 " 亮相,展示了机器人全系列电池解决方案。
随后在 9 月份,亿纬锂能固态电池研究院成都量产基地正式揭牌," 龙泉二号 " 全固态电池成功下线。此次下线的 " 龙泉二号 " 为 10Ah 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高达 300Wh/kg、体积能量密度为 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以及 AI 等高端装备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亿纬锂能
据亿纬锂能官方披露,固态电池基地总面积约 11000 平方米,全面投产后年近 50 万颗电芯。基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将于 2025 年 12 月建成,具备 60Ah 电池制造能力;二期计划于 2026 年 12 月实现 100MWh 年产能交付。
此外,亿纬锂能与维他动力已经达成机器人业务深度合作,双方将通力协作,基于用户需求和机器人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趋势,推进具身智能产品化量产的进一步发展。双方联合开发更高密度的电池包,电量有望提升 30%,户外续航达 6 小时以上,满足单日使用需求。
除了新能源汽车,蜂巢能源也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并与多家车企及飞行器制造商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蜂巢能源已建成 2.3GWh 半固态电池专用产线,并已完成第一代 270Wh/kg 方形电芯的开发,计划于 2025 年 11 月 C 样批量试制。该产品已获得欧洲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订单,并成功定点央企 eVTOL 项目。同时,蜂巢能源正在开发面向量产的能量密度达 360Wh/kg 的软包半固态电池,已向一家低空飞行器的央企正式送样,并计划于今年实现首飞。
日前,赣锋锂业也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公司固态电池已在部分车型实现试装车及量产,同时在无人机、消费电子等领域也取得显著进展。
在行业人士看来,我国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已展现出引领态势,以半固态电池为产业化突破口,作为中期攻坚的‘桥头堡’,中国企业力争率先抢占高端和新兴市场。
杨红新更是表示,结合产品成熟度分布,低空经济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有望成为固态电池真正商业化应用的先行场景。
行业达成产业化共识,但量产仍存挑战
2025 年以来,固态电池行业迎来密集政策利好。
此前在 9 月 22 日,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能源装备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研制 " 长寿命、宽温域、低衰减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关键装备 "。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也在 9 月份公开发言表示,下一步,将强化锂电池技术创新引领,加快布局前瞻技术,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快充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事实上,目前行业对固态电池的量产化进展已经逐渐达成共识。
" 今年以来,至少在资本市场的层面,大家对于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致判断,这个核心判断就是接下来的 3 年至 5 年时间里,中国会成为整个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速度最快的一个国家,包括技术的成熟度,包括产业链的完备性。"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执行总经理、电力设备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曾韬不久之前公开表示。
在行业人士看来,全固态电池目前仍面临巨大的量产压力,尚有许多技术挑战亟待突破。不过,一旦实现突破,它所具备的安全性和超高能量密度的潜力,仍将成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终极技术路线选择。
据摩根斯坦利预测,到 2030 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达 1200 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比预计高达 40%,建设正在全面提速。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也表示,2025 年以来,SolidPower、国轩高科等电池企业的全固态电池逐步开启上车路试,2025 — 2026 年将迎来密集的全固态电池上车路试。
作为全球动力电池企业的龙头老大,在此前业绩交流会上,宁德时代公司发言人重点提到了固态电池的进展。宁德时代认为固态电池的科学问题已基本解决,目前主要面临工程化挑战,预计固态电池 2027 年将实现小规模量产,2030 年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
据悉,当前全固态电池仍存在界面问题与制造工艺难题。此外,目前全固态电池的成本远高于液态电池,即便两三年后,预计仍会有 5 — 10 倍的差距。因此,如何实现量产并控制材料成本,仍是产业化面临的核心问题。
中信证券也提到,全固态电池上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膨胀与循环寿命衰减,车企与电池企业的共识是通过固固改善以及车端加压缓解以上问题。
" 无论是液态还是固态电池,本质上都属于锂电池范畴。" 杨红新表示,经过几十年发展,部分领域已进入成熟阶段,有些则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同时还涌现出诸如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展望未来,锂电池的应用边界在不断拓展,未来还包括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
产业链上游,已经吃到 " 红利 "
目前固态电池的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特征。从电解质种类来看,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以及近年来受到关注的卤化物。而从主流大厂技术路线选择来看,硫化物电解质占据上风。
事实上,固态电池向产业化迈进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市场神经。随着固态电池产业端不断催化,多家上市公司均对外公布了其在固态电池产业链的相关布局。设备厂商处于产业链上游,已率先感受到固态电池带来的红利。
今年 6 月,先导智能宣布向一家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企业交付了多套固态电池核心装备,包括复合转印设备与高速叠片设备。此前,公司已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设备环节,并交付全球首条固态电池中试线。
同月,赢合科技官宣,向国内某头部电池企业发货的固态湿法涂布设备、固态辊压设备及固态电解质转印设备顺利到达客户现场。据悉,前述设备用于客户国内工厂中试线建设。
图片来源:蜂巢能源
9 月 23 日,海目星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称,公司是行业内最早实现 " 氧化物 + 锂金属负极 " 技术路线,并完成锂金属固态电池商业闭环,应用于低空飞行器上的固态电池设备公司。目前锂金属固态电池设备正在批量交付当中。在 " 硫化物 + 硅碳负极 " 的技术路上,公司也已拿到多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企业中试线订单。公司目前与国内 C 公司、B 公司在固态电池关键工艺方面进行积极合作中。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指出,近期多家锂电设备公司股价大涨,并推出了所谓 " 全套固态电池量产设备 ",实际上相关工艺和设备远未成熟,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
不可否认,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固态电池产业化步伐正在加快。整体来看,国内主流电池企业已基本明确其固态电池技术路径,并持续推进量产落地。在产业链协同推动下,新兴应用领域正成为固态电池商业化的重要引擎。正如杨红新所呼吁的,行业应携手共建中国固态电池 " 新生态 "," 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
结语:
固态电池的竞赛,早已超越了对能量密度的单纯追求,更是一场关于未来产业话语权的战略布局。从驰骋的公路到广袤的天空,再到走进我们生活的智能机器人,其对安全与性能的极致要求,正倒逼电池技术完成一场深刻的迭代。
当前,半固态电池的率先落地,为产业化搭建了坚实的 " 桥头堡 ";而全固态的终极目标,则指引着整个行业向上突破的天花板。
这条进阶之路虽充满技术与成本的挑战,但其回报是颠覆性的。固态电池有望成为开启二十一世纪智能化、低空化社会不可或缺的 " 能量基石 "。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技术耐力,更是一个国家在高科技产业生态中的前瞻与决心。谁能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道路上率先冲线,谁就将手握下一轮产业变革的入场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