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
◆ 以智慧变革为关键动力,以教为先为关键任务,潜心恒心为关键品质,科学组织为关键保障,绿色高质为关键理念,一体发展为关键支撑,共同驱动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以教为先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乌梦达 赵旭 鲍赫
北京理工大学(以下简称 " 北理工 ")创建于 1940 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85 载办学中,赓续 " 矢志强国、坚韧无我 " 精神品格,传承 " 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 " 红色基因,铸就 "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 学风底蕴,形成 " 红色育人路、强军报国路、创新发展路 " 核心办学特色,为国家输送大批科技、工业、国防和教育骨干人才。
面对 AI 时代高等教育变革,学校前瞻布局 " 教师—学生— AI —环境—文化 " 五元互动育人新模式,坚持 " 以教为先 " 理念,推动教学科研协同提升,近年来各项办学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进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绿色、高速、高质、内涵式发展新阶段。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姜澜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北理工正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调发展为抓手,加快建设具有北理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2023 年 9 月摄) 北京理工大学供图
系统协同 智慧变革
《瞭望》:北理工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方面有哪些特色举措?
姜澜: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三者的重要交汇点,其核心使命在于打破要素壁垒,实现深度融合。北理工以系统观念为指引,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体系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协同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在顶层统筹层面,学校成立重大项目计划委员会及专项办公室,将 " 两重两新 "、人才计划、教育教学改革和平台建设等重大任务纳入统一谋划论证,同步构建重大项目池、重点人才库等,形成 " 教育教学改革—科研项目—条件保障—平台建设—人才引育 " 的全链条协同机制。
这种系统性布局的关键,在于强化科教融合导向: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都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申报省部级、国家级科研平台时,需先行论证其对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贡献。这一制度设计从源头上确保科研与教育 " 同频共振 ",避免资源碎片化,让每一项科研投入都成为人才培养的 " 养分 "。
在基层实践层面,北理工加速推进科教融合,推动加速构建科教团队、科教所、科教中心,重塑基本教学、科研单元,以一流科研团队打造一流教学团队,以一流科研平台打造一流教学平台,推动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回归教书育人本位。学校在文化、监督、机制和建制等方面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人才培养成效纳入考核核心指标,通过 " 科研反哺教学 " 让多数本科生在大学二年级就参与前沿课题研究,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同时,学校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技术及工业互联网等战略领域建设国家级平台,既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又为学生提供 " 真场景、真问题、真实践 " 的培养环境,实现 " 平台建在产业上,人才育在项目中 "。
《瞭望》:AI 时代,北理工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姜澜:在 AI 加速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的背景下,北理工全链条推进智慧变革。学校将 2025 年定为 " 人工智能年 ",高起点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打造 " 学院 + 管理 + 服务 " 的一核多能创新组织形态。构建 AI 赋能服务体系,建设一站式行政服务平台、校园管理指挥平台等。
打破传统师生二元知识传授模式,构建 " 教师—学生— AI —环境—文化 " 五元良性互动的育人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让 AI 成为教育生态的 " 催化剂 ",将人才培养由知识侧重转向品德为首、能力侧重,将教育模式真正转向学生中心:推动学生由 " 被动接受者 " 向 " 主动创新者 " 转变,教师由 " 知识传授者 " 向 " 学习组织者 " 转变,环境由 " 物理校园空间 " 向 " 泛在智慧空间 " 转变,文化由 " 传统精神传承 " 向 " 智慧动态沉浸 " 转变。
聚焦 "11 力 " 核心素养培养。在 AI 实现 " 知识平权 " 的背景下,北理工着力培养新时代领军领导人才的 "11 力 " 核心素养——创新创造力、工具使用力、知识获取力、问题分析力、辨别思考力、自我驱动力、表达沟通力、规划制定力、行动执行力、组织领导力、评价选择力。这些能力覆盖了从知识获取到问题解决、从个人发展到团队领导的全维度,既回应了 AI 时代对 " 人机协同 " 能力的需求,又锚定了人才的长远发展潜力。
尽管教育形态在变,但贯穿其中的 " 品德为首、能力侧重 " 始终不变。这种 " 变与不变 " 的辩证统一,确保了技术变革中人才培养的 " 灵魂 " 不缺位。
以教为先 科教相长
《瞭望》:北理工如何探索实践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姜澜:" 以教为先 " 是北理工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其落地始于顶层引领与文化浸润。学校党委达成高度共识,校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由此将共识传导至学院,再到责任教授,到广大教师。
在此基础上,全校范围组织为期一年的人才培养大讨论,聚焦 "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 的根本问题,凝聚 " 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 的师生共识。强化教育家精神引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 " 懋恂 " 教师荣誉体系建设,通过专题培训、教学竞赛、典型选树等方式激发 " 以教为先 " 内生动力,让 " 潜心教学、倾心育人 " 成为校园文化的底色。
将 " 以教为先 " 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事项。实施入口监督,制定教育教学相关文件;加强过程监督,建立教育教学督导机制、书院协同育人机制;抓实出口监督,在考核评价中体现 " 以教为先 ";做好供给监督,高水平科研成果要及时转化为育人成效;强化保障监督,资金、政策、后勤保障等围绕人才培养工作展开;落实发展监督,确保学生发展、就业和校友发展等全程育人环节尽职尽责。
持续健全 " 以教为先 " 机制保障。优化评价指标,教学科研系列教师推行 "4︰4︰2" 考核评价机制—— 40% 权重用于科研、40% 用于教学、20% 用于公共服务,而公共服务考核内容也聚焦人才培养相关工作,这意味着 60% 的考核指标直接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院 KPI 考核总分 120 分中,人才培养工作占 70 分。同时,将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成果同等纳入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核心依据,从制度层面杜绝 " 重科研轻教学 " 的倾向。将 " 以教为先 " 从文化共识转化为刚性约束,确保教学与科研 " 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
着力推动 " 以教为先 " 建制运行。实施多级联动,学校—教务部、研究生院—学院—系—责任教授—教师—学生等多层面联动协同。加速构建科教团队、科教所、科教中心,让其真正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基本细胞。
" 以教为先 " 的核心是 " 以学生有价值成长为中心 "。北理工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急需人才的培养能力。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瞄准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低空技术等未来关键领域,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
在人工智能变革教育教学方面,深入推进 " 教师—学生— AI —环境—文化 " 五元良性互动的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学生的素质、素养、知识、能力提升,打造未来学习中心,建设跨地域、跨时间的智慧泛在学习空间,创设智慧学习、智慧教学新形态。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耦合。北理工将高质量科研训练全面纳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重塑实验课程体系,将创新型实验比例提升至 40%,减少验证性、重复性实验,增设 " 真实场景 + 前沿课题 " 的综合性实验,打造《智能无人系统设计》《量子信息实验》等一批创新创业类 " 金课 "。
针对双创人才培养,学校开设 " 李泽湘双创特色班 "" 开源鸿蒙英才班 " 等实验班,引入企业导师、行业资源,构建 " 课程学习 + 项目实践 + 成果转化 " 的全链条培养模式,让学生在技术攻关与市场对接中提升创新创造力与行动执行力。
《瞭望》:重教学是否会影响科研?
姜澜:教学与科研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高质量教学能反哺科研创新,高水平科研能赋能人才培养。
学校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机制——鉴于大多数本科生会继续攻读研究生,学校让学生更早进入实验室,鼓励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科研实验,大学三年级全面参与科研实验,大学四年级进入导师的科研团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项目。
这种 " 以教为先、科教相长 " 的探索,本质上是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统筹谋划的实践——通过教学夯实人才培养根基,通过科研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最终实现 " 育人质量提升—科研创新突破—人才队伍壮大 " 的正向循环。
学科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瞭望》:学校如何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强国建设?
姜澜:学科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北理工始终以 " 四个面向 " 为指引,确立 " 顶尖工科、卓越理科、一流文科、新质交叉 " 的学科建设方针,既深耕传统优势学科,又瞄准国家急需与产业变革超前布局,形成 " 优势学科引领、交叉学科突破、前沿方向卡位 " 的立体化发展格局。这一方针的核心,在于让学科发展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 " 同呼吸、共命运 " ——从支撑国防安全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到培育未来产业新动能,学科建设的每一步都紧扣国家需求的脉搏。
" 十四五 " 以来,学校更以 " 补短板、强特色、育新质 " 为目标,新增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交叉学科:智能科学与技术呼应人工智能产业变革,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瞄准 " 卡脖子 " 技术攻关,碳中和技术与管理助力 " 双碳 " 目标实现。同时,超前布局临近空间、光量子、具身智能、低空技术等新域新质前沿方向,在原子制造、生物制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赛道抢占先机,为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学科发展的价值,在于解决国家之需、民族之问。北理工的学科建设始终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在多个领域实现从 " 跟跑 " 到 " 领跑 " 的突破。
比如,北理工低空工程与技术学科聚焦国家临空安全与新域新质能力建设,创下 " 世界首次无人机集群精准投递 "" 首套低空立体安防系统 " 等多项纪录,成为新域产业的技术策源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表我国雷达领域最高水平,牵头建设的 " 中国复眼 " 超级雷达项目,将人类深空探测边界从月球推进到小行星带,为行星防御、空间科学研究提供 " 国之重器 ";机械工程学科在飞秒激光制造领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国际率先实现了制造中电子层面主动调控、国际率先实现了飞秒激光加工不可替代的重大应用和规模化产业应用;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等学科研发的 " 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 ",为北京冬奥会实现 " 碳中和 " 目标提供了核心支撑,彰显了文科服务国家战略的独特价值。
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界融合,是北理工释放创新活力的关键。学校通过 " 学科交叉特区 "" 跨学科研究中心 " 等机制,促进理工文管深度融合。例如,物理学与材料科学交叉催生量子材料研究新方向,控制科学与工程与航空宇航科学融合推动智能无人系统突破,法学与航空宇航科学交叉为全球空天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立足全球视野,北理工更以学科优势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托中国—阿联酋智能无人系统 " 一带一路 " 联合实验室,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攻克智能无人系统关键技术,为中东地区智慧城市、环境治理提供解决方案;公共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深度参与航空航天、数字经济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在全球数字经济治理、太空伦理等议题上发出 " 中国声音 ",实现从 " 技术输出 " 到 " 规则贡献 " 的跃升。
《瞭望》:未来十年,北理工的战略重点和突破方向是什么?
姜澜:" 六个关键 " 构成北理工未来发展的系统框架:智慧变革是关键动力,通过 AI 变革重塑教育生态;以教为先是关键任务,坚守立德树人根本;潜心恒心是关键品质,涵育久久为功的教育科研文化;绿色高质是关键理念,推动可持续创新;科学组织是关键保障,优化资源配置与协同机制;一体发展是关键支撑,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这 " 六个关键 " 相互支撑,共同驱动学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将围绕人才培养全要素,深入推进本科生 " 寰宇 +" 体系改革;构建全方位实施路径,深化研究生 " 逐梦 " 行动;全面提升国际化育人水平,提质留学生 " 启航 " 计划。深化本研贯通培养改革,塑造 " 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 " 的学生品格,为国防建设、科技前沿输送大批 " 敢担当、能创新、善引领 " 的领军领导人才。
锻造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无人智能、高能物质、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方向,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原子制造、量子信息等未来赛道抢占制高点;加快建设 " 中国复眼 "" 中国蓝眼 " 等一批 " 国之重器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涵育 " 潜心恒心 " 的教育科研文化;优化差异化、重实效、分类分阶段的人才 " 引育用留 " 评价体系,将教学成果、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同等纳入核心考核体系,让更多 " 一顶一 "" 能与国际顶尖团队掰手腕 " 的人才脱颖而出。
精心培育一流人才,赤诚创造一流贡献,奋力建设一流大学。到 2035 年,北理工将努力建成具有 " 红、高、精、尖 " 北理风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刊于《瞭望》2025 年第 38 期
监制 | 潘 燕
编辑 | 唐朵朵
核校 | 谈思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