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5 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 " 十四五 " 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东区专场。据悉," 十四五 " 以来,河东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 十项行动 " 和 " 三新 "" 三量 " 等重点工作,努力推进创新转型示范区、城市更新实践区、直沽文化繁荣区、宜居宜业承载区建设,各项事业取得稳步提升。
打造转型发展的活力河东。河东区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宝贵机遇,优化 " 一站一带一园多点 " 总体布局,推进 " 站产城 " 融合发展,促进天津站地区、海河东岸创新发展带、金贸产业园区等载体提质升级。相继引进了国能集团天津电力、大唐电商等一批央企下属企业项目,驻区央企下属总部型企业达到 32 家。全区限上企业持续增加,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超过 7.6 万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金融业比重从 18% 上升到 26%,科研和技术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从 8% 上升到 12% 以上。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发挥区内大院大所、科教资源作用,推动 " 地 "" 电 "" 核 " 等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河东区成为全国首批 10 个二手商品流通试点城市之一。
打造焕新焕彩的品质河东。河东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深入践行 " 人民城市 " 理念,把城市更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在中心城区率先编制区级城市更新专项规划," 十四五 " 期间梯次谋划实施了一机床、津龙湾、井冈山路、一冷 · 天音、大直沽片区等一大批大体量城更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 240 亿元,曾经的 " 工业锈带 " 正蝶变为 " 产业秀带 "" 生活秀带 "。嘉里中心、金茂广场、俄欧风情街、路劲屿东城、大直沽中路等商业综合体和特色街区串珠成链、交相辉映。
打造人文荟萃的魅力河东。河东区持续做好文化传承发展、商旅文体展深度融合。聚焦 " 直沽根、海河脉、工业地、非遗韵 " 的直沽文化特质,赓续文史脉络,重塑工业空间。全区非遗代表性项目达 171 项,总量居全市前列。推出祥禾糕点、大直沽酒、老津衛花茶等具有河东特色的系列产品。深入挖掘严复与天津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严复主题公园建设。坚持 " 文创 + 科创 " 定位,在全市率先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办公室,与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管委会深化合作,成立河海津韵文创产业发展联盟,推动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天津中心。推动建设金阜码头、直沽码头、棉 3 码头,河东体育场、河东区文化馆剧场实现运营,丰富各具特色的消费场景,把文旅 " 流量 " 变为消费 " 增量 "。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河东。河东区始终把民生领域的 " 关键小事 " 作为 " 头等大事 ",每年扎实实施 20 项民心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生活品质。成立天津首家街道驿站和商圈就业驿站,累计新增就业 8.2 万余人。累计新建、改造 5 所义务教育配套学校、2 所十二年制学校、11 所幼儿园。改造提升老旧小区 140 余个,总建筑面积近 600 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 9 万户。深化 " 大城三管 ",扎实推进美丽社区建设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扮靓城区颜值、完善便民设施,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此外,河东区始终把青年人才当作发展 " 生力军 ",构建升级 "1+14" 人才政策体系,既关注人才、产业、创新链融合发展,又关心人才衣食住行。组织重点企业赴全国高校举办 " 智荟河东 " 专场招聘,举办 " 高校学子河东行 ",不仅建成全市首家就业驿站,还建设天津站就业驿站,让各地人才 " 下车即享就业服务 "。连续四年实施 " 百名博士倍增项目 ",引进 118 名博士到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锻炼,产出 240 余项合作成果。支持包括国家级技能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在内的 10 家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在全市首推企业自主认定人才政策,让企业在河东享受人才政策支持。(记者 孟若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