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将至," 酒店涨价 " 再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其中,热门景区周边酒店的价格波动尤为显著 —— 平日每晚仅需数百元的房型,一到旅游旺季,价格便飙升至数千元,这几乎成了历年国庆的 " 固定现象 "。
对游客而言,假期酒店的 " 逢节必涨 " 难免让人产生 " 被宰 " 的感觉;但对酒店方来说,一年中数次旅游高峰的集中客流,似乎也是冲刺营收的合理契机。二者分歧的核心,在于 " 涨价 " 的合理性边界 —— 诚然,节假日期间酒店的人工、耗材等成本确有上升,适度调价符合市场供需规律,但这种 " 适度 " 是否匹配游客的心理预期与消费能力,往往存在感知上的矛盾。
我国法律早已明令禁止 " 哄抬价格 "" 价格欺诈 " 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提前发布价格行为提醒告诫函,为酒店等经营者划出明确红线。
在酒店定价的监管实践中," 三亚模式 " 颇具参考价值。当地针对热门景区酒店实行差异化调控:一方面,依据酒店星级、房型类别设定最高房价上限,通过政府指导价锚定价格区间,从源头遏制 " 天价房 " 乱象;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监管细则清晰划定 " 哄抬物价 " 的判定标准,对顶风违规的酒店依法严肃处罚。同时,互联网平台的技术赋能,也为酒店 " 合理调价 " 提供了新路径。目前,主流旅游平台已通过 AI 系统构建起实时供需分析模型,既能根据客流变化动态调整价格,也能避免因信息滞后导致的价格大幅波动。
对酒店行业而言," 涨价 " 不应是应对旺季的唯一手段,优质服务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反之,如果陷入 " 恶意涨价 " 的短视行为,不仅会直接损害品牌形象,更会透支游客对目的地的信任。此外,酒店自身更应回归服务本质 —— 通过升级硬件设施、优化服务细节,让消费者感受到 " 物有所值 ",这才是应对假期市场、实现长期发展的根本之道。
解决国庆酒店涨价的痛点,需多方协同、多管齐下:监管部门需通过弹性政策调控市场预期,既守住 " 不哄抬价格 " 的底线,也为酒店预留合理的盈利空间;企业应依托技术优化定价策略,推动 " 透明调价 "" 分阶段调价 ",减少信息差引发的争议;消费者可通过理性选择分流需求,例如提前规划行程、选择非热门区域住宿,降低旺季出行的成本压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