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09-26
一个家里蹲网瘾少年“重返社会”的艰难经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作者系我的一位好朋友。他是海军退伍老兵、2020 年的杰出志愿者、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今年 7 月,他接到了一个特殊的委托:福建的一位 " 润人 ",从美国远程拜托他,照顾和管教自己 13 岁的儿子。他接受了,并且利用这个机会,充分了解了这个 " 润人 " 家庭的经历和生存状态。

此前的文章我和一个福建 " 润人 " 家庭的接触与感慨当中,大致描述了 13 岁少年 " 小杨 " 的生存状态:

父母均在 2019 年 " 润 " 到美国从事蓝领工作。在福建连江县,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小杨和姐姐从此成为了留守儿童。

由于美国劳动力昂贵," 润 " 出去的父母赚了不少钱,月收入 4-5 万,十分溺爱儿子,每月给大量的生活费,满足其买电脑、买吉他等诉求;小杨因此进入了 " 物质上富足、精神上贫乏 " 的状态。

缺乏家庭温暖的小杨,心理出现严重问题,多次休学,此前已经四年多没有正常的社会生活,几次尝试复学也失败告终;奇怪的是,他参加考试的成绩还不错,体现了较高的智商。

小杨大部分时间宅在家里玩游戏、刷短视频,通过游戏交朋友,严重缺乏锻炼,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其实这样的 " 留守儿童 " 肯定不少,只是大部分的物质条件都比不上小杨而已。

我的朋友,也就是本文作者,试图帮助小杨重返学校,以 13 岁为起点重塑自己的人生。在前文当中,他已经成功做到了让小杨半独立生活并重新上学。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本文,我们或许能了解到当前许多青少年的生存状态," 网瘾 "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很多更深刻的东西……

时隔四年,13 岁的小杨重返校园,读起了初中一年级。按照正常情况,他现在应该上初二了才对。不管怎么说,缺席学校四年的他,在校长办公室单独考试时,竟然取得了语文 90 分、数学和英语 80 多分的好成绩。这充分说明了他的智商还不错,脑子没有什么问题。

初中新生照例要参加军训。军训开始前,小杨在奶奶家小住了几天。我去接他的时候,他悄悄凑到我耳边,压低声音和我商量:" 能不能帮我微信换点零花钱?我给你现金。" 我答应了,问他需要多少,他说:"430 块。"

小杨手里明明有现钞,换成微信零钱的目的,无非是游戏充值和网上消费。没想到,这 430 元很快就见了底。

接着,他把微信黑名单里的父亲拉了回来,语气温柔,态度诚恳,像是想修复关系——但我知道,这背后真正的动机,是再要点零花钱,好逃避即将到来的军训。

果然,心软的父亲答应了。但我没有同意。因为我清楚,自从小杨手里有了零花钱,几乎顿顿外卖零食,正餐不吃,玩游戏、刷视频的时间甚至超过 16 个小时。这样的状态,不能再继续下去。

小杨的父亲正在美国备考一个蓝领资格证书,有了证书就能赚更多的钱。军训第一天,小杨因为焦虑拒绝去学校,转而向爸爸、姑姑、妈妈等亲人求助,声称自己头晕、腰痛,没法参加军训," 我做不到不要逼我 "。甚至放出狠话:" 要是逼我去,我就跳楼。"

面对这个局面,我和小杨父亲深谈了一次。我告诉他:" 每次小杨和你聊天都会情绪激动,乱骂你这个父亲一通,这对他的成长没有好处。" 我建议他主动拉黑小杨的微信,告诉对方自己很忙,从而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注。这个决定听起来有点强硬,但我对这位父亲说:" 把事情交给我,责任我来担。"

之后,小杨去看了心理咨询师。咨询过程中,他大吐苦水:军训不舒服、水杯太小不够喝、脚疼得去中医馆理疗……我观察到,每次遇到困难,小杨总是习惯用极端方式吸引关注、逃避责任。威胁自杀、抱怨身体不适、操控亲人情绪,似乎成了他达到目的的手段。

对大多数小升初的学生来说,开学军训总伴随着期待和兴奋。校园里叽叽喳喳,满是新阶段开始的活力。然而,对已休学四年的小杨而言,开学却意味着恐惧与逃避。

为了帮他过渡,我安排了大他三岁的我自己的亲弟弟作为同伴,一起生活。我弟弟初中毕业后没继续升学,在家自学英语,计划年满十八岁后出国从事蓝领工作。而小杨的情况更特殊——过去四年,他多次尝试返校,但从没连续待满两个半天。这次升入初中,首先面对的就是为期七天的军训。

开学第一天,小杨因为极度焦虑拒绝到校,觉得自己不行和做不到。我与他建立情感陪伴关系已有一个月,对他的状态有所预判,所以当天主要以鼓励为主。随后,小杨父亲发来两人的聊天记录,孩子以跳楼相威胁,还对父亲出言不逊。父亲情绪低落,焦虑地向我求助。

面对小杨再次以自杀为手段的情况,我做了综合判断:他每次闹自杀之后,常会偷偷玩手机、看视频大笑,情绪并不像真心求死,反倒更像一个网瘾少年,为达目的操控愧疚的父亲。家庭、过往干预与学校的多重阻力,让这条归校之路格外艰难。

最终,我和小杨父亲进行了一次底线沟通。像小杨这样的情况,我们已尝试了所有方法后,都无效果,最后或许只能考虑通过加入 " 戒尺手段 " 来约束他。但小杨的父亲仍愿意继续相信孩子,选择投入更多时间和耐心,期待转变。我们达成共识:我向他做出大胆保证——请他保持沉默、减少关注,把处理权交给我,并承诺承担全部责任,要求他不再干预。

此前,小杨曾接受过为期一年、每小时收费高达七百元的心理咨询,现在减为一周一次。咨询地点设在商场居民楼改造的上下两层空间,每次他都独享一整层。然而,这种昂贵的 " 疗愈 " 似乎并未触及核心——小杨始终把最深层的问题隐藏起来。在我看来,它不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模式。原本只是沉默的他,在咨询后学会了把 " 心理问题 " 当筹码,见人就倾诉物质欲望:索要万元电脑,一年内把吉他从千元入门级换到近两万元的 " 黄家驹 " 签名款。我极力阻止了这类行为。他与人沟通的唯一目的,渐渐沦为满足个人需求。这段经历反而让我看清,对于小杨这样深度成瘾、行为模式固化的孩子,若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和规则,常规的谈话咨询可能适得其反。

附带说一句,小杨的父母确实爱孩子,不然也不会给他找每小时七百元的心理咨询、为他买两万元的吉他。很可惜,在物质上溺爱的同时,每次微信沟通,小杨父亲都只会火上浇油,让孩子情绪极不稳定。按照现在时髦的话说,父母只提供物质价值、不提供情绪价值(甚至提供负面情绪价值)。这种溺爱加上冷暴力的结果,让小杨坠入深渊多年不能自拔。

9 月 2 日,军训开始的那个早晨,我叫小杨起床,他拒绝并开始撞墙、拿扫把打头。我冷静观察,没有直接冲突,因为我了解他平时连小病都怕得要命,这时的行为更像表演。他动作并不重,撞墙也只是轻轻碰了三下。我转而联系班主任,请老师上门叫他返校,并建议 " 叫而不劝,不去则走 "。老师到来时,小杨正在整理房间、注意形象,果然一叫就走,当天顺利参加了军训。

初中军训对一般学生不算难事,但对近三年累计步行仅数公里的小杨来说,却是身心的双重挑战。他恐惧体能消耗,后续六天又以脚疼为理由请了三天假(实际休假一天半),但是整体上坚持完成了军训,已属不易。正式上课从 9 月 9 日开始,他连续十天正常到校,让人看到希望。然而,9 月 17 日数学课上他因睡觉被罚站(老师称未体罚,只是示意起身),加上对体育课剧烈运动、美术课作品展示的恐惧,他再次开始逃避,昼夜颠倒打游戏,从下午五点玩到次日早上七点,天亮后又后悔哭泣。

小杨以校园压力过大为理由,再度请假三天。按照校规,请假两天需班主任批准,超过两天需上报主任,七天以上须校长审批。小杨频繁请假,让学校不得不投入额外精力处理。经我与校方沟通,为他争取到三项调整:

1. 免修剧烈运动的体育课(体检发现八项健康问题);

2. 在校和在家均免写作业;

3. 美术课无需展示作品。

校方要求他不得无故请假,尤其长假须严格审批;父母则期望他正常上学、成绩提升、社交健全、饮食健康(戒碳酸饮料、辣条等油炸食品)。然而,小杨逃避学校的深层原因,仍是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四年级休学后,他沉浸于网络游戏,社会功能严重退化,现实认知模糊。外出时常穿包裹全身的衣物,总觉得别人投来异样目光。他渴望现实世界的认可,却无力获取,反而觉得虚拟世界更真实。作为八岁起留守的孩子,长期以游戏为伴,作息紊乱(下午五点至上午十点在线),已难以分辨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我帮他请到了假,让他在此期间调整,约定假期不玩游戏,但他并未遵守。

9 月 22 日凌晨,我没收了他的手机,并将电脑密码改为三人共管(需同时输入才能解锁)。23 日他继续请假,整夜坐在电脑前;24 日凌晨三点又枯坐电脑前,拒绝上学。当日下午班主任来家访,小杨迅速和同伴打扫房间、整理形象,安静坐在客厅等待。班主任和他聊了同学近况、学业困难,并直言:" 如果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早该显现了,不会拖到现在。你只是作息混乱、沉迷游戏,这些可以慢慢调整。" 老师离开后,小杨面露喜色,立刻向我提出 " 明天上学,但要把手机给我玩 " 作为交换。

我明确拒绝这种交易式条件,提出 " 周一至周五不玩手机,周末可适当使用 " 的规则。谈判破裂后,我强调一个月内禁止接触手机,上学不能作为交换条件。他情绪激动,外出时对我破口大骂,又在电话里辱骂父亲。但次日(9 月 25 日)清晨六点半,他主动起床吃早餐,去了学校。

作为代理家长,我面对的最大阻力来自小杨的家庭。家人对他的控制欲、过度关注、成绩期待、生活要求不断变化,形成一张无形而窒息的网。他们期望孩子 " 正常 ",却常以不切实际的方式施压。

在我两个月的观察中,小杨无法自控地通宵游戏,因为现实世界难以提供的多巴胺奖励,在虚拟世界中轻易可得。这种成瘾模式已深植于他的行为中。换句话说,不是虚拟世界有多有趣,而是现实世界对他而言太残酷太无聊。小杨父母远在天边,奶奶对其无节制溺爱,身边无人提供情绪价值……这些现实因素助推小杨变成了 " 网瘾少年 "。

其实,在广大农村、乡镇乃至城市,绝大部分 " 网瘾少年 " 都跟小杨一样,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陪伴、个人价值得不到认同,而放弃与现实世界沟通的。不过,家长和老师从来不会反思这些问题,只会埋怨 " 游戏和短视频害了孩子 "。

此前体检,小杨被查出了八项健康问题(如尿蛋白异常、低血压、肝内回声异常、血尿酸增高等),与他每天喝 2 – 3 升碳酸饮料、常吃泡面、辣条、烧烤等习惯直接相关。我逐步调整他的饮食,把零花钱从每周 100 元改为前 20 天每天 10 元、后 10 天每天 20 元,并严禁亲属私下给钱。同时,把大瓶可乐换成小瓶,泡面从每天吃降到偶尔,虽然他仍会偷藏泡面盒,但整体饮食有所改善。

每次断掉电子产品,大约三天后他就会情绪失控,尤其对父亲恶语相向。通宵后常自责哭泣,或课堂上睡觉。我反复与他约定规则,明确后果,但在屡次违约后,我于 9 月 23 日收走手机、加密电脑。第一晚他枯坐电脑前,次日凌晨三点起床,直到班主任于下午前来家访。

班主任的到访,让小杨感受到被重视,谈话后情绪明显好转。。这里还有个小插曲:后来班主任匆忙赶回学校上课,迟到了导致全部同学等他,甚至造成教学事故。我发现小杨在学校或者外面非常在乎自己的面子和形象,但凡让他 " 有面子 " 的事情,就能让他振奋起来。但是,随后他立刻提出 " 玩手机 " 的交换条件,被我严词拒绝。我坚持一个月禁玩手机,他虽有短暂反抗,但第三天起睡眠恢复正常,按时上学。

在跟他的数学老师沟通的时候,数学老师向我抱怨:每天教学已经很累了,学校本来就师资紧张,教师工作量饱和,每天很忙还要额外处理小杨的请假、情绪和适应等问题,如果小杨情况一直重复这样,大家都会很累的!潜台词是:小杨这个 " 问题少年 " 牵扯了学校太多的资源,老师帮助他值不值?

大家或许都看过许多关于 " 问题儿童成长 " 的影视剧或动漫。在那些美好故事当中,总是有一个或几个熟悉青少年心态、愿意不计时间成本把孩子带出泥潭的好老师或好长辈。可是在现实中,大家时间都宝贵,谁有时间在小杨这样的孩子身上浪费?话说回来,如果在小学期间,小杨刚出现心理问题就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他也不至于沦落到这一步。总而言之,众生皆苦,大家知道正确的解决方案,但是没有资源去实行。

对一个三四年未能连续在校两天以上的网瘾少年,小杨其实目前已有不少突破:连续到校、作息调整、挑食改善。但每次稍见好转,他父亲就开始空想对他进行 " 兴趣培养 ",再次让他陷入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反而干扰了复苏的进程!

无论以前还是现在,小杨父亲非常焦虑、过度关注孩子,试图隔着上万公里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他往往因为心软而满足;可是对于孩子的精神需求,例如情绪上的倾诉,他却总是给予模棱两可的回答。搞笑的是,小杨父亲拒绝向孩子提供情绪价值,却不惜花大价钱给他找心理咨询,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心理!

由于亲子关系不正常,小杨养成了辱骂父亲的习惯,父亲看似习以为常,其实却把这当成了 " 互相伤害 " 的机会。例如今天(9 月 26 日)早上,小杨离家出走,事后证明其实是在一家餐馆吃饭,并没有流浪或自残的意图,吃完就回家了。父亲着急地与小杨通电话,在电话中被小杨大骂了一顿。按理说,虽然小杨做的不对,但这件事情至少已经翻篇了。

没想到小杨父亲又来了骚操作:在微信上,把刚才小杨辱骂自己的话,写成文字,贴给小杨看……理由是 " 我要时不时找机会让他泄泄气 ",还宣称 " 到时机了,他自有忏悔的时候 "。不用说,小杨看到父亲在微信上翻老账,情绪再次陷入不稳定。而父亲理直气壮地做这种事情,让我感觉真正该找心理医生的是他才对。

在我看来,小杨的问题根植于家庭教养方式。如今他需要勇气走出 " 巨婴 " 状态,然后才是断开网络依赖,重新与现实世界建立联结。仔细想想,在全国各地,还有多少家庭处于这种 " 物质上富足、精神上匮乏、情绪上负面 " 的状态呢?有多少问题少年是被这种看似溺爱其实畸形的环境培育出来的呢?

我不禁在想,在过去四年中,说不定小杨曾经多次尝试自救或者被他人救赎,却都被不正常的家庭环境给打回来了?这一次,希望小杨能够真正走出来吧。也希望全天下与他有类似问题的青少年,都能走出来。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美国 福建 微信 智商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