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09-26
将扫帚交还孩子,劳动教育不容“代劳”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某地小学生家委会让家长们凑钱请保洁人员替孩子们打扫教室,引发热议。虽然 " 份子钱 " 不多,但此举与 "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教育理念不合。

校方对这种出钱请人打扫教室的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则转嫁责任,违背了公共教育的公益属性。当学校将打扫任务异化为 " 家长作业 " 时,不仅模糊了自身的责任边界,更让劳动教育沦为空洞的形式。

况且,校方作为教室的管理方,本应担负起确保教室干净、整洁的责任。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应当建立卫生制度,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以及教室、宿舍卫生的管理。同时,第二十四条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将学校卫生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也就是说,学校每年都有预算,确保卫生开支。

家长让保洁 " 代劳 " 或者自己亲身上阵,看似省心,实则剥夺了孩子们成长的快乐。要知道,打扫教室本就是学生作为主人翁意识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其自理能力和独立人格。通常,打扫教室会有分工,还可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互相配合、分工协作的良好习惯。退一步讲,即使可能存在孩子身体受累、打扫结果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但只要放手让孩子去干,孩子自能体会 " 劳动创造价值 " 的快乐,"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

从宏观层面看,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修课。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旨在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纲要》明确,小学生应 " 参与适当的班级集体劳动,主动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等 "。

如何让劳动教育回归本位?学校应承担主体责任,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设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安排适当劳动任务。家长需转变观念,敢于放手,让孩子在劳动中成长。教育部门应加强督导,厘清家长、校方的责任边界,防止学校将自身职责转嫁给家长。毕竟,教室的卫生能让保洁实现,但孩子的成长无法靠金钱外包。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将扫帚交还孩子,才是对其最好的成长馈赠。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教育部 指导 教育部门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