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17 对标 iPhone 17,难掩焦虑
作者/ IT 时报 毛宇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9 月 25 日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灯火通明,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身着标志性休闲西装,站在第六次年度演讲的舞台中央。聚光灯下,他身后的巨幕赫然打出 " 改变 " 二字——这个贯穿小米五年转型历程的关键词,成为整场演讲的灵魂主线。
"2020 年,小米迎来了十周年。那时的我们,上市已经两年,年营收也突破 2000 亿元,成功跻身‘世界 500 强’。在很多人眼中,小米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我内心,却充满着难以言说的焦虑。" 演讲刚开始,雷军就诉说着彼时的 " 痛苦 "。
五年前的焦虑是多重困境的叠加:行业内苹果、三星、华为如同几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让小米几乎看不到赶超的希望;公司内部团队锐气渐消;外界对小米 " 组装厂 "" 没技术 " 的质疑如影随形。" 那段时间我陷入严重的内耗 ",雷军坦言。最终,从围棋中领悟的 " 复盘法 " 为他指明了方向——经过四五十场、持续半年的深度研讨,小米明确了转型路径:从互联网公司转向 " 硬核科技公司 "。随后五年,小米毅然投入千亿资金攻坚核心技术。
演讲前两天,雷军在微博上发出意味深长的一句话:" 要同时供着两个孩子上大学,我压力巨大。" 一时间," 两个孩子 " 的身份引发广泛猜测。演讲当晚,谜底揭晓——正是造车与造芯。" 每个都是需要五六百亿元投入的超大项目。" 雷军直言,这两项几乎同步启动的战略,押上了小米前十年攒下的全部家底,压力令人窒息。
造车
从 " 纽北质疑 " 到 30 万辆交付的逆袭
" 一家中国手机公司,为什么要来纽北?" 雷军回顾去年与纽北官方的对话,对方最初的质疑言犹在耳。小米凭借翔实的 Ultra 方案展现出坚定雄心,最终打动对方。当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刷新纪录时,全场掌声雷动,雷军动情说道:" 所谓改变,不是推翻过去,而是带着质疑往前走。五十来岁的年纪,正是闯的时候。"
作为对标保时捷与特斯拉的核心产品,2025 年推出的小米 SU7 Ultra 在性能参数上展露锋芒:零百加速仅 1.98 秒,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2.4 秒)与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最高时速更冲上 350km/h。而在家庭用车市场,YU7 车型采取差异化策略,将原 835km 长续航版更名为标准版并维持原价,雷军现场直言要对标特斯拉 Model Y 的续航实力。
交付数据成为最直观的答卷:SU7 系列累计交付超 30 万辆,SU7 Ultra 开启预售 10 分钟内大定订单突破 6900 台,2 小时大定超 1 万台。然而光鲜数字背后,行业对 " 对标含金量 " 的争论始终未息。
" 特斯拉的优势不在单次加速,而是其三电机驱动技术与 4680 电池构建的持续性能输出能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特斯拉生态成熟度非新晋者可比,而保时捷则依托纽北赛道数十年运营经验形成超高品牌认知度,小米的参数优势尚未转化为用户心智中的 " 性能标杆 "。
雷军透露的战略细节,更折射出对标过程中的现实妥协。为防范 SU7 开发风险,YU7 项目自启动便承担 " 后备 " 角色,一旦 SU7 受挫将紧急救场。这种双轨并行虽降低了风险,却也导致资源分散。更引人关注的是,小米坦言曾拆解三辆 Model Y 进行逆向学习,这一 " 跟随式创新 " 举措,也引发了外界对其原创性的争议。一如特斯拉电池技术的持续创新之路,依赖现有技术路线的小米能否跟上,仍是未知数。
芯片
3 纳米技术获认可 量产挑战仍严峻
" 芯片是小米成功的必由之路,小米现在做手机 SoC 至少要花 10 年、500 亿元,但不干肯定是输。" 雷军语气坚定,身后屏幕展示着玄戒 O1 芯片的测试数据:在与苹果 A18 Pro 的对比中,这款于 2025 年 5 月推出的 3 纳米制程芯片,实现 CPU 多核性能、GPU 性能跑分双领先,高负载时机身温度还低 3-5 ℃。
这一突破赢得行业初步认可。咨询机构 Counterpoint 评价称:" 玄戒 O1 的能效比表现,证明小米已掌握高端 SoC 设计核心能力。"
然而随着技术落地,质疑焦点从 " 能否造出来 " 转向 " 能否造得起、用得上 "。3 纳米制程的良率控制素有 " 世界级难题 " 之称,从实验室突破到大规模量产,成本可能激增数倍。事实上,玄戒 O1 并非停留在纸面的 " 概念芯片 ",它已搭载于小米 15SPro、小米平板 7Ultra 及小米手表 S4 十五周年纪念版,并上市销售。但现实同样清晰:小米多数产品仍依赖高通芯片,核心技术的普惠性尚未完全显现。
近些年,国内某些手机厂商因芯片研发成本过高而解散相关团队。而小米已投入上百亿元的研发费用,且计划后续继续追加。在这个资本高度关注回报周期的时代,雷军明确表态:小米造芯,绝不动摇。他表示:" 玄戒 O1 的成功只是起点,玄戒要走的路,依然很长。"
小米 17
对标 iPhone 17 全面升级
演讲下半场,小米 17 系列的亮相将气氛推向高潮。
" 为什么跳过小米 16 改叫小米 17?因为它是小米高端化五年的数字注解。" 雷军揭晓命名背后的思考,同步推出标准版、Pro、Pro Max 三款机型,清晰传递出全面进阶的产品逻辑。
整场发布会中," 含 iPhone 17 量 " 居高不下。
从策略布局可见小米的对标决心:产品线划分为 17、17 Pro、17 Pro Max 三款,与苹果矩阵高度对应;硬件上全球首发第五代骁龙 8 至尊版,该芯片采用第三代 3nm 工艺;影像与充电参数均向 iPhone 17 Pro Max 看齐,力图在关键配置上拉平差距。小米澎湃 OS 官方微博此前已提前预热,强调芯片性能 " 确实强劲 "。
在对标中,小米也逐步塑造自身特色。小米 17 Pro 系列搭载的创新妙享背屏,支持后置主摄自拍及他人帮拍实时预览,成为差异化亮点;全系搭载的澎湃 OS 持续深化生态联动,与小米汽车、智能家居形成协同体验,这类生态能力正构筑起小米高端化的独特支撑。
从芯片领域的技术突围,到手机高端化的持续迈进,小米五年千亿研发投入已结出阶段成果:玄戒 O1 跻身高端芯片第一梯队,SU7 系列打破传统车企壁垒,小米 17 系列成为高端化新坐标。突破的背后,是小米对 " 改变 " 二字的坚定实践,也是对 " 硬核科技 " 定位的扎实兑现。
然而争议与挑战依然并存。" 小米的问题在于,把‘对标’当成了目标而非路径。" 有观察者指出,保时捷的品牌溢价价值、苹果的生态掌控力、特斯拉的技术迭代速度,皆源于长期积累," 参数可以快速追赶,但生态与品牌信任需要时间沉淀 "。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冷静。发布会次日,港股小米集团股价短线走低,盘中一度跌超 5%。或许投资者更关注可持续性:当对标对象明年推出新技术时,小米能否持续跟进?这考验着小米的研发转化效率。
" 五十来岁的年纪,正是闯的时候。" 雷军在开场时说的这句话,既是自勉,也是对外界的回应。对于小米而言,持续五年的转型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如何在 " 跟随对标 " 与 " 原创突破 " 之间找到平衡,如何让千亿研发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仍是雷军与小米必须回答的终极命题。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 时报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