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前天
“超级黄金周”出行热,携程、美团、阿里、京东激战AI新战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港股研究社

在今年罕见的八天 " 超级黄金周 " 里,文旅消费与本地生活消费市场迎来了需求的双线爆发。

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报告显示,出游人次已超过去年水平。美团旅行预计出游高峰将从 9 月 27 日持续至 10 月 12 日;携程的《2025 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报告》指出,平台的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了 45%。

出行消费火热的背后,各大平台的战略战线却悄然转移。

携程通过 AI 多语言客服系统助力酒店商家吸引更多入境游客户;美团推出 AI 工具 " 既白 ",帮助酒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京东则推出 "AI+Robot+ 吃 + 住 " 模式,将酒店和餐饮场景紧密结合;阿里旗下的飞猪联合高德的出行助手 " 小高老师 ",通过精准推荐打通了美食、酒店与景区的三大商家榜单。

AI 正在深刻改变出行消费市场,平台们不再单纯依赖流量和补贴,而是将 AI 技术贯穿从预订到服务再到线下体验的整个链条。

那么,AI 应用能否催生新的增长动能,从而改写 "7+2+1" 的在线旅游市场格局?

三次跃迁,从流量红利到 AI 赋能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的发展史,本质上是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交替进化的历程。

从早期的资源垄断到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生态竞争,再到如今由 AI 驱动的效率革命,OTA 行业经历了三次关键跃迁,逐步从 " 流量入口 " 向 " 产业赋能者 " 转变。

第一次跃迁发生在 2010 年前后。

携程、艺龙、去哪儿等平台以 " 呼叫中心 + 线下地推 " 的模式,将酒店、机票等资源进行标准化,并通过佣金模式建立了商业闭环。

携程、艺龙、去哪儿等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供应链的控制力。在那个时期,行业的共识是 " 资源即壁垒 ",携程系平台通过规模效应建立了市场护城河,但依赖线下资源与流量入口不足也给了后来者机会。

第二次跃迁出现在 2014 至 2018 年。

随着移动互联网成为主要战场,OTA 战场从 PC 端转向移动端。新的玩家美团通过 " 酒店团购 " 进入市场,凭借本地生活的流量优势,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给携程等传统玩家带来了极大压力。飞猪则背靠阿里电商生态,以年轻用户和国际业务为切入点,通过 " 信用住 " 等创新降低了消费门槛。

这个阶段的关键词是 " 生态协同 ",平台开始将旅游嵌入到本地生活服务等更广泛的消费场景中。生态优势的玩家冲击下,行业格局也从携程系一家独大,演变为 " 携程、美团、飞猪 " 三足鼎立,形成 "7+2+1" 的行业格局。

到 2025 年,以 AI 连接一切为核心,出行消费场景融合更加深入,行业开启了第三次跃迁。

携程、美团、飞猪等头部平台加速将 AI 技术渗透到全链条中。美团上线 AI 搜索助手 " 小团 ",可以帮用户精准推荐店铺、智能匹配复杂需求、挖高性价比团购券,将传统的店铺对比转化为智能化结果;携程通过 AI 治理恶意差评系统,提升了平台的治理效率;飞猪的 AI" 问一问 " 创新拍照讲解功能,让用户拥有了沉浸式旅游的 AI 伴游。

与此同时,新的玩家也携 AI 技术切入市场,比如,和飞猪同为阿里旗下的高德推出扫街榜,以 AI 小高老师串联美食、酒店与景区;京东用供应链与 AI/Robot 技术,将酒店与餐饮场景链接起来,打造差异化的 OTA 服务。

不难看出,AI 的应用正在加速向 B 端的供应链渗透扩展。这样的 " 平台 + 产业 " 的深度绑定,揭示了三次跃迁的背后,是行业价值逻辑的根本转变。

早期平台依靠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生态协同争夺用户时长,而 AI 时代则追求全链路的降本增效。

这场 AI 驱动的供应链重构才刚刚开始,胜利的天平将倾向那些能够真正将技术转化为产业效率的玩家。而像超级黄金周这样的重大消费节点,将成为考验平台 AI 应用价值的机会。

价值链重构,AI 如何重塑文旅消费市场?

随着国庆黄金周的到来,旅游市场的 AI 应用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根据携程发布的 2025 国庆旅游趋势预测,游客的出行决策已不再单纯受限于价格因素,情绪价值、时间效率和性价比成为决策的三大关键要素。马蜂窝大数据也显示 " 十一去哪人少 " 的搜索热度环比增长了 200%。显然,游客的消费决策转向对体验品质与时间效率的精细化考量。

此外,监管也对技术的使用提出了更高要求。9 月 17 日,中秋国庆双节之前,郑州市市场监管局对 OTA 平台提出 " 杜绝技术手段操控价格 " 的要求。毫无疑问,技术要保护市场公平和消费者权益,从有利消费者和商家的方式落地。

游客理性化的消费决策、体验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共同推动着 OTA 平台重新定义自身的角色。

如今,OTA 平台正从流量的分配者升级为产业效率的赋能者,AI 重塑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得以凸显。

在 C 端,AI 技术可以精准匹配不同客群需求,满足游客沉浸式游玩和错峰出行的需求。

美团的 AI 搜索助手 " 小团 ",能给用户智能推荐省时省力省预算的吃喝玩乐策略。飞猪的 AI" 问一问 " 则通过多模态技术,提供从拍照识别到文化讲解的即时响应,比如在讲解后母戊鼎时,不仅陈述文物年代,更延伸至 1939 年村民保护国宝的故事,极大提升了客户体验。

图:美团 AI 搜索助手 " 小团 "

除了优化既有产品,随着游客对理性消费和体验消费的日益重视,AI 技术正在创造一些全新的机会。比如,高德推出的 " 扫街榜 " 采用了导航行为数据替代商业排名,旨在通过分析用户的实际到店轨迹,更真实地反映消费决策的偏好。在此基础上,AI 小高老师可以基于更真实的榜单,为游客带来更好的当地消费体验。

在 B 端,AI 也能帮助商家提升服务能力,从业务细节中结构性的降本增效。

监管的介入加速了平台从 " 流量绑定 " 向 " 价值共生 " 的转型,比如,携程的商家助手通过多语言客服系统,将上海珍宝酒店的境外游客咨询处理时间从半天缩短至 30 分钟,并成功推动该酒店上半年入境订单占比提升了 75%。同程旅行旗下旅智科技的 AI 酒店解决方案,则通过智能房态管理和能耗优化系统,帮助中小酒店实现精细化运营。

从 C 端的精准服务到 B 端的降本增效,新的共识正在形成,各大平台逐步将 AI 能力 " 水电煤化 ",AI 应用将成为出行消费新的基础设施。

因此,未来的竞争,不再是流量入口的争夺,而是 AI 对产业全链路效率的重构能力。平台将从补贴和低价中脱身,更聚焦于用 AI 技术提升用户满意度和行业盈利能力,也唯有如此才能在新一轮的价值洗牌中占据先机。

决战 AI 应用深度,从工具到生态的未来之路

从多家平台的 AI 应用可以看出,AI 技术已经渗透到出行与消费服务的每个环节,平台对 AI 的应用深度将成为行业新一轮变革的分水岭。

一方面,在 C 端服务上,平台将通过智能化从 " 精准推荐 " 转向 " 预见式服务 "。

赶在中秋国庆双节前,飞猪的 AI" 问一问 " 最新推出拼假功能,不仅能自动关联放假安排,还能智能计算多种行程方案,覆盖机酒预订与预算管理;本地生活服务新玩家高德也通过 AI 实现日均超 6300 万个生活服务点位的精准推荐,每日响应 1.2 亿次 AI 搜索生活服务请求;美团更是推出 AI 原生的 APP 小美帮助用户选店、订座还能直接操作下单。

不难看出,AI 生成行程建议,推动用户消费决策,成为平台深化 AI 应用的重要方向。而要让用户改变传统出行攻略方式,习惯于使用 AI 搜索,关键在于 AI 能否挖掘用户更深层次的出行与消费偏好。

基于庞大的用户出行消费数据打造更好用的 AI,并不断迭代优化,也是 AI 于 C 端进化的方式。

与此同时,平台与商户之间的关系也在 AI 技术的推动下发生了变化。

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旅游 App 可能会被 AI 智能体取代,用户通过语音交互即可直接连接服务资源,平台的中介角色将面临重构。

这种情况下,供应链整合的深度将决定平台护城河。正因如此,携程的 " 智旅未来 " 计划旨在通过技术赋能覆盖 20 万家酒店,提升供应链忠诚度,并进一步巩固平台的市场地位。

而京东与阿里都在推动酒旅与到店消费的深度连接。比如,京东通过将酒店与餐饮场景结合起来,推出了 "AI/Robot+ 吃 + 住 " 新模式,并预测这一模式可能带来 2000 亿元的市场增量。

AI 应用的深度与供应链、场景连接的广度,正在重塑市场格局。对于投资者而言,OTA 平台的价值逻辑也随之变化,估值的核心指标从交易额(GMV)和用户规模,拓展至 AI 技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商户留存率、优化资源分配等因素。

总之,2025 年最后一个大长假后,市场或许能从数据中看到,逐渐进入深水区的 AI 竞赛,正在引领 OTA 行业跨越流量生意的天花板,迈向基于技术赋能的生态竞争新时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携程 ai 美团 阿里 京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