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加码、技术突破和资本涌入,尤其是在高温超导、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可控核聚变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9 月 24 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聚变公司 " ) 首次面向社会公众亮相,展示其技术路线及业务布局,这是该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公开展览。作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聚变公司于 2025 年 7 月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作为我国聚变产业商业化的 " 国家队 ",聚变公司技术实力雄厚,瞄准 2050 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在上海、成都两地联动研发。上海基地重点布局聚变堆总体设计、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研发及验证、数字聚变堆研发三大业务,成都基地则聚焦于聚变堆关键设备及材料研发等工程验证平台。
聚变公司总经理张立波介绍称,该公司采用高温超导材料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路线。过去,托卡马克装置采用低温超导材料,聚变堆的体积非常大。与之相比,高温超导材料具有高临界温度、高临界磁场、高载流能力等优势,可将聚变堆的体积缩小到传统聚变堆的几十分之一,使聚变能源的商用进程大幅提速。
据了解,相较于当前比较成熟的火力、水力、风光、核裂变等主流发电方式,可控核聚变兼具能量密度高、清洁安全、原料易得、供电稳定、布置灵活等优势,被国际能源署 ( IEA ) 誉为 " 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
据中信证券测算,全球聚变产业市场规模将在 2050 年突破 40 万亿美元,成为继信息技术之后的下一个万亿级赛道。国际原子能机构 ( IAEA ) 的预测也显示,未来 10 年将至少有 37 个聚变项目建成,预计有至少 1100 亿美元的相关设备潜在市场。
中诚信托认为,当前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AI 对能源的需求推动核聚变发展,高温超导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降本助力可控核聚变装置工程可行性和经济性的持续提升。当前可控核聚变、AI、高温超导等产业的发展正在形成共振,可控核聚变的工程化应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技术突破点。
开源证券也表示,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磁约束、Z 箍缩、FRC 等技术路线均迎来重要变化。当前全球在运 / 在建的核聚变项目主要由公共资金主导,多采用磁约束技术路线;规划中的核聚变项目主要由私营资本主导,技术路线趋于多元化;全球聚变竞赛已拉开帷幕,各国聚变公司融资活动频繁,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等踊跃入局核聚变公司投资。参考当前国内裂变堆每年 10GW 级的核准建设节奏,若核聚变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未来批量建设情景下年投资额或将达数千亿元。
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目前,A 股市场共有 55 只可控核聚变概念股。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 9 月 26 日收盘,47 只概念股 2025 年以来累计涨幅为正,占比高达 85.45%,其中合锻智能、永鼎股份、炬光科技、旭光电子、常辅股份等股涨幅居前,股价年内均实现翻倍。
从估值方面来看,55 只可控核聚变概念股中有 16 只动态市盈率不足 30 倍,包括皖能电力、金杯电工、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东方电气等,其中皖能电力仅为 7.7 倍。
据了解,合锻智能聚焦聚变堆核心部件制造领域,自 2021 年开始参与聚变堆真空室制造工艺开发及预研工作,在聚变堆核心部件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2024 年由公司董事长严建文牵头并担任首席科学家的 " 聚变堆真空室精准成型及高性能焊接关键技术研究 " 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核聚变及其他大科学装置研制方向,公司目前已与能源研究院、中核二三、李政道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与安泰科技联合研制核聚变核心部件。
皖能电力战略投资聚变领域,持有安徽皖能丰禾聚变科技合伙企业 ( 有限合伙 ) 16.82% 股份,丰禾聚变持有聚变新能 ( 安徽 ) 有限公司 20.5% 股份,公司间接参股聚变新能 ( 安徽 ) 有限公司 3.45% 股份。聚变新能 ( 安徽 ) 有限公司主导建设的 BEST 项目,于 2025 年 5 月 1 日开始总装,预计 2027 年底完成,未来将为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东方电气则是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供应商和电站工程总承包商之一,产品和服务遍及全球近 90 个国家和地区。在核聚变领域,2019 年,公司为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 M ( HL-2M ) 装置制造的主机磁体线圈中心柱成功交付;2023 年,公司承制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 18 套极向场线圈 PFCS 3-4 悬挂梁交付;2024 年,公司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 ITER ) 首批包层屏蔽模块,是未来聚变堆建造所需的关键技术之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