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到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从阿拉木图哈中物流场站到科威特南艾哈迈德新城项目,一座座重点工程拔地而起,为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注入发展新动能。作为一家有着 72 年历史的建筑央企,中建六局正深入实施协同联动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引擎,以技术与匠心为支撑,奋力谱写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成为中国建造扬帆海外的闪亮名片。
月的哈萨克斯坦,早晚凉意渐浓,阿斯塔纳市轻轨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声与钢铁碰撞声交织成一曲建设交响乐。中亚地区首条全部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装备、中国技术建造的无人驾驶轻轨工程高效推进,800 多名建设者正抢抓施工黄金期全力冲刺项目优质履约。
这条长约 22.4 公里的轻轨线路,将串联起国际机场、总统府、世博园等核心地标,通车后可使两端通勤时间缩短近一半,成为中哈共建 " 一带一路 " 的标志性工程。轻轨项目执行经理纪成龙说:" 很多当地人感叹,这样的速度,只有中国企业能做到!"
这样的 " 中国速度 ",正在 " 一带一路 " 沿线多个国家上演。
把中国的优势带出去
作为中国首批 " 走出去 " 的建筑企业,中建六局在上世纪 80 年代便承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项目——伊拉克新辛迪亚大坝。进入新时代,这家扎根天津的央企紧抓共建 " 一带一路 " 倡议的发展机遇,业务逐渐覆盖 17 个沿线国家,其中包括 7 个上合组织相关国家,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连续六年突破百亿元。
在文莱,中建六局优质高效建成了世界上最多跨的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在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顺利通车,大大便利沿线民众出行。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哈中物流场站项目仅用 88 天就高标准交付,成为当地最大国际物流枢纽。
" 我们在海外架桥、修路、建设高楼大厦的同时,也把中国在建造技术、标准和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带出去,与当地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建六局海外部总经理王殿永说。
技术赋能高质量履约
中建六局在海外的优质高效履约,背后是持续多年的技术创新积累。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中建六局施工建造的中亚地区首条城市轻轨线路——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轻轨项目,首次将中国标准和装备整体输出到中亚地区,打造了阿斯塔纳轻轨的 " 中国样板 "。
在大型桥梁建造领域,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穿越原始热带雨林和沼泽湿地,中建六局团队首创 " 全程不落地施工法 ",实现桩上打桩、梁上运梁、桥上架桥,机器设备在施工中 " 零着陆 ",解决了原始热带雨林、沼泽湿地等生态脆弱地区在实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保难题,赢得文莱政府高度赞誉。这些技术不仅保证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更满足了海外项目对绿色、低碳、环保的严格要求。
融合中创造共享价值
在参与上合组织国家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中建六局尤其注重本地化融合,通过 " 导师带徒 "" 技能培训 " 等方式提升属地员工职业技能,通过与当地供应商合作带动产业发展和人们就业,通过开展跨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中外员工友谊。
" 我们要实现的不仅仅是工程项目高效落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是心与心的紧密连接。在推动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始终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共建共享放在重要位置,让每一项工程都成为传递责任与温度的纽带!" 王殿永说。
在阿拉木图物流场站项目建设中,大量抗极寒钢材由天津供应,展现津哈两地的高效联动。在科威特,南艾哈迈德基础设施项目雨污水管线和道路施工稳步推进,这里将成为 7600 多户居民的新家园。
面向未来的海外蓝图
展望 " 十五五 " 发展规划,中建六局的海外业务战略更加清晰:
——在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沙特、科威特等国分别打造一批标杆项目,进一步提升市场首位度;
——实现 " 传统基建 + 新能源 " 融合发展,推动轨道交通、水利枢纽、风光储能等领域重点项目落地;
——加快属地化经营,打造海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吸引更多青年建筑人才投身 " 一带一路 " 建设。
" 我们将加大在上合组织国家的业务布局力度,聚焦大型基建、高端房建、新能源等领域发力,推动工程技术创新,践行 ESG 发展理念,探索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大力发展智能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新型施工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用中国方案赋能高效建造,持续助力上合组织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建六局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瑾说。
从东南亚、中亚,到中东红海之滨,中建六局不断推动建筑业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协同联动激活改革动能,以科技创新赋能提质增效,用一座座优质标杆工程助力 " 硬联通 "" 软联通 " 和 " 心联通 ",持续擦亮 " 中国建造 " 品牌,向世界传递更多天津好声音。
(津云新闻记者 刘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