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对老年人的健康与独立生活构成严重威胁。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 30% 每年会发生跌倒。随着年龄增长,跌倒发生率持续上升,到 70 岁以上可达 40% 左右。而对于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仅跌倒风险显著增高,其在跌倒后一年内再次跌倒的概率竟高达 70%,极易陷入难以摆脱的 " 跌倒循环 "。
更令人担忧的是,跌倒不仅具有高发性,更可能引发致命性后果,在全球范围内已成为意外或非故意伤害致死的第二大原因,每年约导致 68.4 万人死亡,60 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最高。在我国,跌倒防控形势同样严峻。疾控中心等机构的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约 4000 万老年人经历过跌倒事件,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在跌倒后出现骨折的比例高达 36.84%,跌倒致死率更达到 58.03/10 万。正因其高发生率、高致伤性和高致死率,老年人跌倒常被称为 " 最后一摔 "。
家中跌倒占半数 门槛竟是 " 头号威胁 "
值得注意的是,跌倒风险并非只存在于户外或陌生环境。根据调查显示,超过 50% 的老年人意外跌倒是发生在家中——这一本应提供庇护与安全的场所,却成为暗藏风险的空间。究竟是什么因素,让家反而成了跌倒的 " 高发地带 "?
在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中分析了导致老年人跌倒的主要环境因素,重点包括地面障碍物、地板湿滑或不平整、环境杂乱以及缺乏扶手等支撑设施。从具体场景来看,入户玄关、浴室 / 卫生间、厨房是家中最容易发生跌倒的重点区域,发生概率分别约在 35%、40% 和 25%。
随着家庭适老化改造的持续推进,浴室 / 卫生间、厨房已通过加装扶手、增强照明、地面防滑等措施形成较为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与厨卫区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入户区域的安全隐患却长期被忽视。中国老龄协会的调研数据揭示,近四成的居家跌倒事件与地面高差直接相关,其中门槛是最常见的 " 绊脚石 "。尤其在轮椅通行、手持物品、雨雪天气、换鞋转身等场景下,入户区域的跌倒风险更会成倍增加。
这道看似微不足道的门槛,对年轻人而言或许不值一提,但对步态不稳、抬腿困难、平衡能力减弱的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道实实在在的 " 坎 "。因此,彻底消除门槛高度差,全面推行无障碍通行,已成为当前提升老年人居家安全保障最紧迫且关键的一环。
" 无门槛 " 入户门或成家庭刚需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发布的《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中明确指出,入户门槛对老年人通行,特别是轮椅通行造成极大障碍。同时指导手册特别强调,在入户空间的适老化改造中,应重点消除地面高度差。
尽管政策导向明确,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传统入户门体普遍依赖门槛实现承重、密封、防虫和隔音等多项功能,导致 " 去门槛化 " 改造难以在短期内全面推行。受现实条件制约,目前大多数家庭在适老化改造中,仍以加装缓坡、增设扶手等临时措施为主,这类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入户区域的跌倒风险,却与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通行存在显著差距,更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安全、便捷且契合老年人行为习惯的居家环境。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行业内已有头部企业率先突破技术瓶颈,研发并推出无下档安全门产品,并在多个老旧小区中开展规模化试点。实际应用表明,这一创新产品不仅真正实现了 " 零高度差 " 无障碍通行,同时也完美兼顾了防尘隔音等核心性能。企业数据显示,改造后试点家庭的老人跌倒率下降超过 90%,轮椅和助行器通行效率接近 100%,老年人独立出行意愿和信心显著提升。
适老化改造势在必行 无门槛应成住宅 " 标配 "
面对 2035 年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将突破 4 亿的严峻老龄化趋势,居家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已从 " 可选项 " 转变为迫在眉睫的 " 必选项 "。目前,浙江、宁夏、江西等多个省份已相继出台 2025 年居家适老化改造实施细则,对地面平整化、门体改造等项目提供明确的政策与补贴支持,这也标志着适老化改造已从理念倡导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要从根源上预防老年人跌倒,必须从住宅设计的源头系统推进。推行 " 无门槛 " 入户,不仅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与标准制定、家庭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更需要企业积极发挥在技术创新、产品适配与规模化应用中的核心作用,将入户区域的适老化需求转化为真正安全、实用、落地的解决方案,共同推动 " 无门槛 " 安全门成为适老化改造和新建住宅的 " 标配 "。
只有彻底打通 " 回家的最后一步 ",才能真正筑牢居家安全的 " 第一道门槛 ",帮助广大老年人摆脱 " 跌倒恐惧 ",实现 " 老有所安、老有善居 ",拥有一个安全、安心且有尊严的晚年。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