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星球 前天
云巨头鏖战Agent基建,阿里云拿下首张船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撰文  | 郝   鑫

编辑  | 王   潘  

本届云栖大会,阿里巴巴的掌舵人吴泳铭,作出了两个关于 ASI(超级人工智能)的判断:

" 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超级 AI 云就是下一代的计算机。"

吴泳铭预言," 大模型将会吞噬软件,未来几乎所有与计算世界打交道的软件可能都是由大模型产生的 Agent,每个人都将拥有几十甚至上百个 Agent。"

回到现实,过去半年涌现的 Agent 相关产品,超过了 2024 年的总和,10 个创业者有 8 个在做 Agent。

尽管 Agent 应用成为了共识,但却卡在了爆发前夜,用户的高预期与差强人意的效果形成了对比。

" 欲致富,先修路 ",如此朴素的道理同样适用于 Agent 领域。

骨感的现实,让亚马逊、谷歌、阿里等一众云厂商回过头来把重点放在了 Agent Infra 建造上,AI 时代的 " 新基建 " 的竞争正在缓缓拉开序幕。

从移动互联网到AI 新叙事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是惊⼈地相似。AI 新叙事轨迹,正在与移动互联网慢慢重合。

2010 年前后,智能手机开始逐渐普及,社交与生活类的 App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微博、美团、微信等应用相继推出,覆盖了社交、生活服务、地图导航等领域,App 初步呈现出爆发的迹象。

然而,由于技术因素,这一时期移动 App 发展受到了算力、网络速度和开发成本的限制。

用户和市场旺盛的需求,最终倒逼底层基础设施走向升级。云计算和 4G 网络的出现,推动了 App 生态迎来全面爆发。

App 的繁荣与基础设施升级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即应用的崛起倒逼基础设施升级,而基建的成熟又反过来推动应用的规模化落地。

视线拉回到现在,新的历史周期开始转动。今天的 AI Agent 一如当年的 App,被迫卡在了爆发前夕。开发者、企业和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样面临着算力成本高、缺乏适配开发工具和安全合规等困境。

参照移动互联网的进化经验,就像当年的 App 需要云计算一样,Agent 的爆发也需要更强大的基建支撑。

这或许意味着,谁在布局下一代 Agent   Infra,谁就有可能率先拿到 " 船票 ",催化新一轮 Agent 全面爆发。

Agent Infra 酣战进行时

Agent 应用的 " 阵痛期 " 来得比想象中更早,本质是因为当前强烈的使用需求与底层基建设施的错位。

目前,Agent 已经进入从单一模型到复合智能体,从能力增强到工作替代,从单模态到类人多模态的时代。

每一轮技术革命都遵循着 " 需求爆发 - 基建升级 - 生态繁荣 " 的规律。Agent 的崛起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 AI 发展史上的必然阶段。Agent 也将沿着,从 " 卡脖子 " 到 " 水电煤 " 的基建演进中。

现阶段,Agent Infra 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已经有一些创业公司嗅到了商业的气息。比如 Manus Agent 背后支持的 E2B,该公司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沙盒环境,能够让 AI Agent 在云端安全运行。Agent 可以使用沙盒创建文件、使用浏览器、分析数据、编写小型应用程序等。

将现在的 Agent Infra 领域做个划分,大致有 Environment(环境)、Context(上下文)、Tools(工具)、Agent Security(Agent 安全)几个细分赛道。创业公司的能力和资源有限,因此只能集中在某个垂类进行单点突破,上面提到的 E2B 就聚焦于 Environment 下的 Sandbox(沙盒)。

从长期发展来看,Agent Infra 是一个综合性的基础设施体系。而云计算厂商的系统化能力能进一步放大 Agent Infra 的价值,互联网时代云计算的优势和积累也将转移到新一代 Agent Infra 上。

纵向一体化,打通 " 模型 - 基建 - 应用 " 的全链路;横向生态化,连接开发者、企业与用户。更为重要的是,当云厂商叠加的规模效应被放大,实现的将是 Agent 的普惠。

基于此,部分人认为未来的云厂商可能变得更加 " 值钱 "。"Agent Infra 最终也将成为几个头部之间的游戏 "。也是吴泳铭所下的判断," 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 5-6 个超级云计算平台 "。

海外,以 AWS、谷歌为代表的云厂商们纷纷开始打出了 Agent Infra 牌。

谷歌云推出了 "Vertex AI Agent Builder",核心定位是快速构建生成式 AI 驱动的对话代理,强调无代码和企业数据集成。关键功能包括,无代码控制台、多代理协作、谷歌搜索集成等。

微软的 Azure 上线了 "Agent Factory",支持设计、定制、管理和支持企业级 AI 应用和 Agent 的工厂,核心能力在于提供丰富的预制组件、可视化编排工具,并优先支持与 Microsoft 全家桶服务的深度集成。

现阶段,谷歌和微软推出的服务仍更偏向于平台,而不是基建,最接近 Agent Infra 雏形的是 AWS。

7 月份,AWS 推出 "Amazon Bedrock AgentCore" 的智能体沙盒。其中,AgentCore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服务组合,覆盖了 AI Agent 部署中的关键环节,包括运行时环境、记忆管理、可观测性、身份安全、工具集成、浏览器自动化与代码解释等七大功能。

AgentCore 发布标志着 AWS 对 AI Agent 的理解进入了深水区,它解决的已不是如何构建一个 Agent 的问题,而是如何将成千上万个 Agent 可靠、安全、高效地部署在企业环境中的生产力问题。

即便头部厂商已经意识到了 Agent Infra 的重要性,但尚在探索期,还未形成完整 Agent Infra 体系,市场格局尚未确定。

这背后,也能看到国外云厂商对 Agent Infra 的一些共识:不再是简单的模型服务,而是多维度的复杂系统,核心价值在于大幅降低 Agent 的开发门槛和部署成本,让开发者无需从 " 造轮子 " 开始,能更专注于 Agent 本身的逻辑与体验创新。

阿里云无影之解

在国内,Agent Infra 也进入了云厂商视线,近期被频繁提及,但最接近 AWS 系统性思考甚至有部分超越的就是阿里云的无影 AgentBay。

对阿里云而言,Agent Infra 是一次战略上的锚定。

去年年初,在吴泳铭的主导下,阿里云在原有战略产品基础上新增了 " 通义大模型 " 和 " 无影云电脑 " 两大战略产品。无影事业部由阿里云弹性计算产品线下的一个子产品线,升级为阿里云一级事业部。

阿里云在 Agent Infra 的布局,看似是应对国外云厂商的竞争,其实是更早洞察了客户的需求。

阿里云无影事业部总裁张献涛表示,Manus 爆火后,业界开始讨论通用 Agent 怎么构建。他们观察到英伟达投资的公司几乎都在讲 Agent,这让其意识到 Agent Infra 的机会," 应该赋能像 Manus 这样的公司,让他们能更高效地构建 Agent"。

从大模型到超级 AI 云中间,需要过渡的枢纽和环境,无影最擅长的云电脑架构正是这个承上启下的 " 超节点 "。AgentBay 这个词也突然浮现在他脑中,Agent 是前往星辰大海的舰船,AgentBay 就是这些舰船停靠的海湾。

思考清晰后,张献涛带领团队连夜开会调整产品方向,结合阿里云在计算、存储、网络基础设施的能力,确定了 AgentBay 的研发方向。

" 我们不断跟客户沟通,问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能力。最初只是四个方面的 Sandbox 能力,后来是记忆系统,再到具备雏形的产品。"

最终,无影 AgentBay 于今年 4 月份发布,7 月份正式商用。从时间线上,早于 AWS 产品 3 个月时间。

和 AWS 一样,从产品定位上看,无影 AgentBay 远超一个简单的工具集。它是一个为 AI Agent 量身打造的 " 超级大脑 " 或 " 云上操作系统 ",其核心价值在于,将 AI Agent 的 " 思考 "(由大模型完成)与 " 执行 "(在云端环境中完成)无缝连接。

架构层面,无影 AgentBay 是一个端到端的智能体即平台解决方案,为 AI Agent 的开发、部署、运行和管理提供一套完整、安全、高效且具备强大工具能力的平台化服务。

底层是 Infra 能力层,继承了阿里云强大的 IaaS 能力,是 AgentBay" 超级计算机 " 比喻的算力基础,使其具备弹性伸缩、高可用等云原生优势。AgentBay 采用 Serverless 化的算力调度模式,开发者通过简单的 API 调用就能获得弹性的云端算力,使用时按需调取,算力既充沛又不浪费。

通过 " 沙箱环境 " 和 " 安全管控 " 的双重设计,解决了运行不可信 Agent 代码的安全隐患。AgentBay 为每个任务创建独立的云上安全运行环境,任务一旦完成,沙箱就会立即被销毁。Agent 的潜在危险操作都被限制在沙箱内,即使 Agent 行为异常,也不会影响外部系统。

如果把阿里云视为 AI" 发电厂 ",那么无影 AgentBay 就是 " 智能插座 ",用户无需关心复杂的底层技术构造,就可获得 " 即插即用 " 的 AI 能力。企业通过无影 AgentBay" 接入阿里云,实现业务上多 Agent 协同。普通用户连接手机等设备,即可运行自己的个性化 Agent。这样一来,就实现了 " 发电 - 输电 - 用电 " 的闭环,让 AI 得以普惠化。

AgentBay 核心层是整个架构的 " 大脑 " 和 " 调度中心 ",它包含了多个专门化、原子化能力的 " 子 Agent",这也是无影超越 AWS 所在。该层将复杂的能力模块化,包括了具备浏览器自动化能力的 Agent、深度研究能力的 Agent、自主编程能力的 Agent 等。

经过近半年的公测,无影 AgentBay 已经拥有了完善的任务执行沙箱、智能运维、持久化记忆等能力,可动态调用云上算力、存储及工具链资源,大大突破了 Agent 在本地设备上的算力限制。

今年云栖大会期间,无影 AgentBay 迎来升级,推出了自进化引擎、自定义镜像、安全围栏、跨环境共享等新能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基于环境反馈的自进化引擎—— Self-Evolving。一个开箱即用的 Agentic 强化学习服务,基于已有的沙箱和 Agent 建设框架,将复杂的自进化能力模块化、服务化,可实现 LLM 行为优化、提示词优化和 MCP 工具优化,让企业无需组建庞大的 AI 团队,即可为现有 Agent 注入 " 进化基因 "。

这好比给 AI Agent 配备了一位专属且不知疲倦的 " 教练 ",时刻观察着 Agent 比赛录像,基于环境反馈分析其失误和成功之处,再自动调整 " 战术策略 ",甚至为它打造新的工具。

商业化进展方面,无影团队透露,当前主要和一些头部的科技厂商合作。这些厂商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主要向其提供一些原子化的算力产品。后期,可能会逐渐扩展到更多具备开发操作能力的企业客户。

结语:

Agent 基建还在建设的早期,短期内解决低成本部署和开发问题,随着基建成熟,Agent 将从 " 单一功能 " 进化为 " 多任务管家 ",渗透到办公、医疗、教育等诸多场景。更久远来看,Agent 有望成为 " 数字伙伴 " 和个人标配,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基建足够强大且普惠。

目前,国内的腾讯、华为等厂商也已经开始行动。参照上个时代互联网的叙事模式,Agent Infra 将成为下个角逐的战场,成为新时代的 " 水电煤 " 存在。

当行业趋势逐渐从传统云计算向 Agent Infra 转变时,阿里云迅速调整战略方向,把云计算的技术积累和经验转化为 Agent Infra 的优势。站在全球视野看,阿里云已经凭借战略定位和系统化落地,赢得了先机。

从云计算到 Agent Infra,阿里云始终秉持着 " 降低技术门槛,推动规模化落地 " 的核心理念。在 Agent Infra 领域,阿里云影全新升级定位:为全球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全栈 AI 云电脑服务。

步入 AI 时代,阿里云的目标是要建立 " 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 ",智能能力、AI 云计算网络和服务三者缺一不可。

已经成立 16 周年的阿里云,依旧充满了活力,继续迈向超级智能的新旅程。

微信号|TMTweb

公众号|光子星球

  别忘了扫码关注我们!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基建 ai 移动互联网 基础设施 吴泳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