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清砚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 zhijuzk)
▼
一
最近,在一篇文章的引导下,有关 " 鞭打快牛 " 的讨论可谓甚嚣尘上,大量 " 快牛 " 在评论区分享了 " 一边流汗一边流泪 " 的痛苦经历。
看多了 " 快牛 " 被压得喘不过气、" 慢牛 " 却闲得发慌的场景,难免会替 " 快牛 " 打抱不平,习惯性把矛头指向任务分配不公、考核机制失衡、管理水平不高这些外部因素。
但正所谓: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与许多 " 快牛 " 朋友交流后发现,造成鞭打快牛这一现象不仅他人之过,那些抽在身上的鞭子其实早由自己亲手编制递送。
这并非在为畸形的职场风气和惰性的管理机制开脱,而是 " 快牛 " 们实打实需要检视自身的现实。
二
" 快牛 " 因为快,所以成了牛。
有时候 " 快牛 " 被鞭打,坏就坏在过分追求 " 快字诀 " 上。就像局里的小李,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把原本在全市排名落后的业务工作抓得有声有色,成了公认的科室 " 顶梁柱 "。
可在成绩突飞猛进的背后,是他自己时刻绷紧着的一根弦,领导布置的任务,总是主动提前完成,甚至放弃周末主动加班加点;分工合作的重要工作,他怕新人做不好影响整体进度,主动要求承担部分任务 ... 同事们有人笑他傻,但更多人都在骂他卷。
有次跟他聊天,小李倒出了苦水,表示自己不是不想歇,而是不敢歇。因为之前自己工作干得又快又好成为了共识,导致自己已经没有容错空间和下降空间,业务上真要慢了、错了,闲话也就来了。或许再咬牙坚持一下,干成副局长就能歇歇脚了。
在小李责任心和执行力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一种自我加码的 " 能力焦虑 " 和 " 功利心态 ",由此也陷入了一种 " 自证心理 " 和 " 讨好型人格 ",急于向外界展示能力和水平,渴求外界对自身的正面评价与认可,并将其作为提拔晋升的竞争资本。
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时间一长,这种 " 不用扬鞭自奋蹄 " 变成了别人手里监工催活的鞭子,导致任务越积越多,压力越来越大,明明是快牛自己主动扛起来的担子,最后却成了压得自己喘不过气的负担。
三
鞭打快牛看似是管理者路径依赖与风险规避的结果,实际上这是源于 " 快牛 " 本身默许甚至鼓励这种管理行为。" 快牛 " 干得久了,很容易产生对 " 牛马 " 身份的认同感,陷入 " 任务找我、我必承接 "" 任务出错、我该背锅 " 的思维定式。
一方面,他们拉不下脸拒绝。就像街道党建办的王主任,原本工作量就不小,可当物业办牵头的 " 红色物业 " 工作推进不力,领导一句 " 小王年富力强,思维活跃,而且城市基层党建和红色物业工作有交叉,这事交给你我放心 ",他就没法说 " 不 "。
不是不想拒绝,是怕被当成 " 推诿扯皮 ",更怕辜负领导的信任。在这背后,是 " 快牛 " 们眼中对领导权威的多重滤镜,导致他们失去了判别能力和拒绝底气。
另一方面,他们视忙碌为价值。那些没有背景的 " 快牛 " 们把 " 忙碌 " 当成了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标准,觉得 " 越忙越安全,越闲越焦虑 "。
在他们看来,无人扶我青云志,我自踏雪至山巅,要想获得领导就要靠 " 干不死就往死里干 " 的冲劲,以 " 能扛活、肯加班 " 向领导传递一种卑微的服从态度,让渡了人格尊严和生活自由,继而希望提高自己在领导心中的存在感。
可是他们忘了一个核心问题,功利的领导只看功劳不看苦劳,产出不了价值的鞭子,领导只会越抽越烦。这种 " 以忙碌换价值 " 的路径,也早已偏离了工作的范畴。
四
" 快牛 " 的确是单位的宝藏,也更是事业的保障,在尊重、理解和共情他们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些负面后果。
其中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如果 " 快牛 " 只有 " 快 " 而不 " 牛 ",那么一旦慢下来大概率会被扣上推诿扯皮、躺平消极的帽子,之前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我们交流这些也绝非站在无能管理者的角度去宣扬受害者有罪论,而是希望喊醒更多不撞南墙不回头的 " 快牛 "。
要知道,虽然网络上 " 快牛 " 们迎来一场情绪宣泄狂欢,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这一问题要走的路还很长,与其寄希望于单位完善评价体系、管理方式和晋升路径,不如首先让自己轻装上阵——调整政绩观、看淡名利场、拒绝 PUA、带头反内卷、找寻新平台,不给别人制造伤害自己的机会。
因为我们不是真正的牛马,我们有权利有资格追求平等、自由、阳光的人生,更有信心有决心将我们的优秀能力转化为更大的职业价值。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