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来不了」,和游客「不想来」,这是两码事。
去过伦敦的艺术爱好者,绝对不会错过泰特现代美术馆。
大名鼎鼎的杜尚 " 小便池 " 和达利的龙虾电话都在这里,路易斯 · 布尔乔亚的巨型蜘蛛如苍穹般矗立,还有蒙德里安、德加、马蒂斯、莫兰迪等无数大师的代表作,让无数人趋之若鹜。
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泰特现代(Tate Modern)与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并列为全球五大艺术场馆,毫无疑问是这颗星球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地标。
但就是这样一座圣殿级别的公立美术馆,如今也遇到了经营危机。不久前,场馆公布了由于客流量严重下降导致的预算赤字,并因此计划裁员 7%。
在疫情后,全球的美术馆大多陷入了长期的挣扎,客流量下降成了行业普遍现象。
从澳洲的新南威尔士到美国旧金山,最近都有顶级美术馆陷入财务危机或裁员的新闻出现。
当代艺术是其中的重灾区,同时在纽约和洛杉矶,则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画廊倒闭潮,其中甚至包括 Venus Over Manhattan、Tim Blum 这样的明星级私人画廊。
国际艺术机构的结构性困境,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对于泰特来说,观众数量的严重下滑,可能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曾经最赚钱的美术馆
国际游客暴跌 61%
泰特现代美术馆 2000 年开馆,改变了英国乃至全球的艺术格局。其宣言是 " 让艺术面向所有人 ",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 MoMA 和蓬皮杜的道路,为 21 世纪的当代美术馆确定了基调。
生涯前 20 年中,泰特一直是英国 Top 3 的旅游目的地,每年能为伦敦带来超 1 亿英镑的经济收入,是世界上最赚钱的美术馆之一。
泰特有过无数载入人类文明史册的艺术景观,包括埃利亚松的人造暖阳《天气计划》,萨尔赛多让大厅的地板开裂以诠释人类世界的 " 分裂 ",草间弥生的《无限镜屋》在这里掀起观展狂潮……
从马蒂斯到杜尚、大卫 · 霍克尼和安迪 · 沃霍尔,你能想到的一切当代大师的名字,都在这座场馆里出现过。
今年,是泰特现代美术馆成立 25 周年,现任馆长玛丽亚 · 巴尔肖却高兴不起来。
不久前,泰特发布了 2024 至 2025 年度的预算赤字,并宣布开始裁员。从今年 3 月开始,通过自愿离职和冻结招聘的方式裁剪 7% 员工,涉及约 40 个岗位。
这不仅是泰特现代一家场馆的问题,而是整个泰特美术群面临的现状。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相较 2019 年疫情前的高峰,如今泰特现代的参观人数下降了 25%,泰特不列颠美术馆(Tate Britain)下降 32%,泰特圣艾夫斯下降了 40%,泰特利物浦则在整修中,要到 2027 年再开。
泰特美术馆馆长玛丽亚 · 巴尔肖
泰特现代美术馆占到整个集团观众人数的四分之三,是绝对的支柱。
从 2014 年以来的十年中,它一直是地球上人气最高的现当代美术馆,除了 2021 年,当时蓬皮杜和 MoMA 排在了它前头。
玛丽亚 · 巴尔肖认为,疫情影响之余,2020 年英国脱欧也是导致游客数量下滑的直接原因。官方统计称,目前泰特的英国本土客流量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 95%,但国际客流量却下降了 61%。
" 尤其是来自欧洲的 16 至 24 岁年轻人,这个年龄段的观众数量从 60.9 万降到 35.7 万,英国脱欧改变了他们的教育和工作机会,疫情又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旅行次数大大减少。"
此外也有学者表示,近年来欧洲生活成本激增,对于千禧时代的冲击远超以往,因此他们在旅行与文化消费上的行为更趋向保守和谨慎。
那么,去往欧盟之外的地方——比如英国——参观美术馆,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成了奢侈的选择。
除了外患,更有内忧
艺术被社会议题裹挟
虽然泰特官方将客流下降的原因归结为这些外部因素,但在媒体和艺评人们看来,泰特有着更深层的内部问题需要解决。
查看伦敦其他艺术机构就能发现,有些场馆如大英博物馆和国家肖像馆,国际观众分别只下降了 3% 和 4%,疫情后都恢复得很好,为什么同级别的泰特会受到这么严重的影响?
批评家马丁 · 赫伯特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近年来,泰特在展览主题上大幅偏向社会正义、矫正不平等的社会议题,使得更多人远离展览现场。
在为《艺术评论》撰写的专栏文章中,他列举了从 2021 年 " 霍加斯与欧洲 " 到最近一次的透纳奖展览的多个例子。
" 对观者而言,视觉呈现上极其沉闷,主题充满说教色彩,全围绕身份认同和殖民主义展开。同时,泰特现代美术馆逐渐成了女性艺术家的一站式商铺,展出各种方式在‘男性阴影下工作’的艺术家。"
在艺评人们看来,泰特的整体基调成了 " 你得多吃蔬菜 " 的说教,导致肃穆空荡的展厅成了自说自话的演讲角,满墙作品让观众感到内疚,而公众用双脚投票。
对于这样的批评,泰特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观众流失并非单因展览内容,而是综合性社会结构与行为转变的结果。
" 过去十年来,观众画像的转变十分明显,年轻观众开始偏好更多互动、数字化、可参与的展演形态。" 泰特观众与创新总监利亚姆 · 达尔邦说道。
"16 至 35 岁的观众对于艺术空间的想象不同于过往,他们不满足于纯粹观赏,更希望进入一个能引起社交参与、文化反思和自我对话的空间。"
消极情绪蔓延全球
多家知名画廊倒闭
不管是内忧还是外患,如今泰特的现状显然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有多家美术馆都陷入了类似的困境。
就在几天前,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美术馆宣布裁员,涉及约 50 个岗位。该机构有着 154 年悠久历史,三年前新馆 " 悉尼现代 " 刚盛大开幕,如今却因财务困境不得不缩减开支。
上个月,美国旧金山美术博物馆宣布将裁剪 12 名员工。该机构旗下管理笛洋美术馆、荣誉军团博物馆等知名场馆,官方声明称,裁员原因是旧金山旅游业的长期低迷导致访客数量下滑。
更早之前的 5 月,同城的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宣布裁员了 29 人,并裁撤了 13 个编外职位。
全球美术馆出现裁员潮,体量更小的私人画廊机构,则迎来更严峻的倒闭潮。
一个月前,纽约明星画廊 Venus Over Manhattan 结束了 13 年历程,蒂姆 · 布鲁姆的 Tim Blum Gallery 包括洛杉矶、东京和纽约三地的空间都因不堪重负宣告退出。
随后,2010 年代布鲁克林艺术崛起的代表之一 Clearing 画廊,也宣布关闭其纽约及洛杉矶空间。运营了 35 年的老牌画廊 Kasmin,也在本月宣布关闭,它曾代理、展出过夏皮罗、波洛克、马蒂斯等大师作品。
巴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根据法国画廊专业委员会的市场调查,过去 18 个月中,有 12% 的法国画廊遭遇过 " 重大困难 " 并申请破产。
受到画廊倒闭潮影响,今年夏天已经有多家知名艺术博览会宣布取消,其中包括 2025 纽约艺术博览会,2026 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等。
在这些艺博会原本的参展名单中,也有大量画廊因为惮于高额的参展费用而提前退出,令展会规模大幅缩减,于是暂停成了是更体面的选择。
当下的国际艺术界,就被这样一种普遍的恐慌情绪所笼罩。全球艺术市场尤其是当代艺术市场规模的缩减,令不少从业者衍生出对于市场崩盘的焦虑。
中国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青岛西海美术馆、深圳木星美术馆、上海东一美术馆等民营美术机构相继关门,闭馆潮令国内无数艺术爱好者唏嘘。(相关阅读:)
也有学者指出,这样的消极情绪和抱怨并无实际意义,更多的思考应该在于,无论是大规模的美术馆还是小体量的画廊,首先需要找准症结所在。
如今他们所面对的,已经不是 " 谁来参观 " 的问题,而是如何建立新的观看与参与方式。包括泰特所表现出的:如何平衡社会正义与艺术本质、在经济压力下维持品质与公共价值等新课题。
文、编辑 /Cardi C
部分资料来自:ArtReview,Art Emperor,宽和八点半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 外滩 TheBund
/ /
金星 / / /
/陈逸飞 /
/ / /
/ / / 戴佩妮
面出薰/ / /
特别企划
外滩 X AIGLE / /
星巴克创始人 /
/
/ /大阪世博
麻布台之丘 /
/ /中国证券博物馆
静安里 · 唐宅 / /
/ /
/ /
/ /
/
/
/
上海重奢商业洗牌 /
/ 茑屋书店关店潮
/ 茅台冰淇淋闭店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