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 月 3 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阅兵式上,80 面战旗组成的方队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
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走来的这 80 支英雄部队,功勋卓著、历史厚重。其中," 拥政爱民模范连 " 和 " 群众工作模范团 " 两支队伍,是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年代保护群众、服务人民的典范。历经 80 多年风霜,两面战旗所在部队不改底色,正以新的作为续写新时代拥政爱民新篇章。
第 76 集团军某旅 " 拥政爱民模范连 " ——
交接战旗赓续薪火
■李宁 解放军报记者 马嘉隆 特约记者 曹达功
" 拥政爱民模范连 " 骨干为刚下连的新兵讲述连史。吴沙 摄
祁连山下,晨曦微露。第 76 集团军某红军旅广场上,一场 " 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军传统 " 荣誉战旗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雄壮的旅歌声中,护旗手将战旗交给下一任护旗手。
队伍中,捧着刚在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 " 拥政爱民模范连 " 荣誉战旗的,是该连下士周光毅。周光毅清楚地记得,两年前还是新兵时,下连的第一课,就是指导员带着他们参观荣誉墙,讲述战旗的由来。
" 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在大生产运动中,连队官兵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开垦荒地,种菜种粮,将生产所得无偿援助给抗日根据地群众,分组包干帮助群众恢复生产,与群众情谊深厚。1943 年,淮河上游地区遭遇洪涝灾害,日伪军趁机向根据地发起‘扫荡’,连队官兵与群众昼夜奋战,边抗洪、边斗争,最终军民联手歼敌 300 余人,并修筑抗洪堤坝,保卫了家园。战后,淮南军区授予我连‘拥政爱民模范连’荣誉称号。" 每每想起指导员自豪的讲述,周光毅都心潮澎湃。
80 多年来,连队赓续传统、精武强能,始终保持着拥政爱民的好作风。特别是近年来,连队先后两次移防、三换驻地,每到新驻地,他们总是第一时间就与当地政府建立联系,成立志愿服务队到驻地周边村镇开展暖心服务,为群众进行体检、清理环境、解难帮困,与群众结下深厚友谊。
周光毅介绍,连队每年评选 " 拥政爱民尖兵 ",担任连队荣誉战旗新年度的护旗手。从下连那天起,周光毅就把担任护旗手作为自己的目标,刻苦训练的同时,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服务活动。
营区驻地,村民殷大叔因病失去劳动能力。连队定期组织官兵去殷大叔家里做家务、干农活,还陪着殷大叔一家人一起唠家常。
" 我们每次去劳动,大叔都特别高兴。" 周光毅说,在他们的接续帮扶下,殷大叔家里的母猪下了小崽,庄稼收成也不错," 大叔的儿子现在上了中学,已经开始为将来当兵做准备了。"
今年初,连队在高原驻训期间突降大雪,14 名地方施工人员被困。连队收到求救信号后,周光毅主动请缨,带领全班人员冒着大雪徒步翻越 3 座达坂,在零下 20 多摄氏度的低温中奋战 6 个多小时,成功解救被困人员及车辆。
专题讨论中,面对 " 人民有危难,你会怎样做 " 的叩问,列兵伍文浩的回答代表了连队官兵心中共同的答案:" 要像先辈们那样,全力保护人民,一心为了人民!" 伍文浩话音刚落,全连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秉持 " 能打仗、打胜仗 " 就是对人民群众最大的负责,连队坚持从难从严训练,圆满完成多次实兵演习任务。近年来,连队先后被评为 " 军事训练一级单位 "、" 四铁 " 先进单位。
" 接过荣誉战旗,希望你们继续传承好‘拥政爱民模范连’的光荣传统,坚决执行命令,爱护人民群众,强固打赢能力,做新时代拥政爱民的典范!" 誓言声中,周光毅将战旗郑重递交给新年度护旗手伍文浩。
第 77 集团军某旅 " 群众工作模范团 " ——
跨越千里追寻初心
■张晨 解放军报记者 马嘉隆 特约通讯员 刘卓
" 群众工作模范团 " 官兵组织 " 雪域轻骑兵 " 小分队,到牧区开展志愿服务。雷宇航 摄
秋日高原,天高气爽。在西藏自治区某市实验小学,庄严的国歌声中," 少年国旗班 " 队员奋力扬起手中的国旗,目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 少年国旗班 " 是第 77 集团军某旅与学校共建的成果之一。传承 " 群众工作模范团 " 战旗精神,该旅在共建中将军事文化教育引入学校思政课程,在驻地 3 所小学挂牌运行 " 少年国旗班训练基地 ",通过培养 " 小小升旗手 " 涵养青少年爱国意识、国防情怀。
该旅某连指导员张平是学校的 " 校外辅导员 ",经常到学校开展德育辅导和国防教育。" ‘群众工作模范团’的旗帜,是我们旅的骄傲。特别是今年入选阅兵仪式战旗方队,学生和我们一样备受鼓舞。" 张平说。
抗日战争年代,面对日寇的全面封锁,该旅前身部队官兵和根据地军民一起开荒耕地、生产劳动,帮助群众渡过难关。战斗之余,他们派出宣传队走村串户,张贴抗日标语口号、教群众唱抗日歌曲。许多群众受到感召,加入抗日队伍,对盘踞当地的日伪军予以沉重打击。1942 年秋,该部被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授予 " 群众工作模范团 " 荣誉称号。
高举这面光荣旗帜,该旅历经多次调整改编,官兵始终牢记根本宗旨,发扬爱民传统,续写鱼水新篇。
千里辗转,初心不改。移防高原以来,该旅先后与 3 个偏远村庄结成帮扶对子,并在一个村庄定期开展志愿服务。
" 走到哪里,就与哪里的群众打成一片。" 该旅领导介绍,他们在帮扶村走出 " 帮建支部、帮带党员、帮助学生、帮扶脱贫 " 的 " 四帮 " 路子,为偏远村庄发展注入动力。
在结对帮扶的瓦约村,由于村党支部书记刚上任不久,缺乏基层党务工作经验,该旅乡村振兴工作队派出参谋边巴顿珠与村党支部书记结成对子,手把手帮带,协助书记成长为一名 " 能干、会干 " 的党务工作者。
" 我们总共派出了 15 名懂党务、知村情、作风实的党员干部,与瓦约村 24 名党员结对。" 边巴顿珠介绍,他们通过悬挂党员光荣榜、制作党员身份卡、过政治生日等举措,引导党员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 日子过得比蜜甜!" 走进村民边觉家,谈及家乡之变、生活之变,边觉乐开了花。
过去,瓦约村的主要产业是传统农牧业,村民增收缓慢。如今,部队官兵为村民培训蔬菜种植技术,还帮助发展起乡村旅游、清洁能源等产业。在该旅接续帮扶下,村民普遍增收,乡村面貌改善,乡村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保障均长足进步。
" 做民族团结模范,当祖国忠诚卫士。" 该旅几经改革转隶,爱民为民光荣传统始终未变。雪域高原上,一支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队伍,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编织出 " 金珠玛米 " 的赞歌。
自从部队的志愿服务队来到恩达村开展便民服务,恩达村藏族小伙江村便跟着该旅理论宣讲骨干学读书、练写字。他说:" 明年我打算报名参军,为家乡争光。"
本文刊于 9 月 27 日解放军报05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