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楼聊心理 ",设为星标⭐
一起聊聊心理和日常 ~
我发现每次看到抱怨这个词,基本都是说坏处。
比如
小矛盾本可化解,越抱怨越像翻旧账,最后把关系吵到破裂。
遇到点挫折本想试试,越抱怨 " 肯定成不了 ",最后连伸手的勇气都没了。
生活本就有点不顺,越抱怨 " 我怎么这么倒霉 ",越觉得处处是坎,心态彻底垮掉。
工作本有改进空间,越抱怨 " 领导瞎指挥 "" 同事不配合 ",最后把主动解决的动力磨没了。
……
但,今天我主要想聊聊抱怨存在的 " 合理性 "。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抱怨?
人类的大脑和心理,就像一个情绪容器,每天都可能会装进去各种不痛快。
被批评、受委屈、觉得不公平……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一直憋着,容器迟早会炸,比如崩溃、吵架、甚至生理生病。
抱怨,其实是这个容器上自带的泄洪口。
它不需要费力气,不需要讲技巧,只要张嘴说出来,情绪就能流走一部分。
这是一种本能的情绪调节方式,本质是在通过抱怨式表达释放情绪。
所以,我们会发现,虽然抱怨完并没有解决问题,但就是舒服多了。
因为情绪的洪水被泄掉了,心理压力就小了。
抱怨,其实是为了满足某些没说出口的心理需求。
最基础的就是前面提到的,给坏情绪找个出口。这是最原始的心理功能,跟累了叹口气没区别。
藏得深一点的是,用抱怨找归属感。
人是群居动物,最怕自己是孤身一人。
抱怨很多时候是在试水温,看对方是不是跟自己一头的。
比如跟同事说这加班太离谱了,如果对方接一句可不是,领导疯了,你会瞬间觉得找到盟友了。
这种被认同的感觉,就是社会连接需求。
妈妈跟你抱怨,你爸啥也不管,潜台词其实是,你看,咱俩都觉得他这点不好?你是站我这边的。
还有隐蔽一点的是,给自己找台阶。
有时候抱怨是为了免责或维护自尊,心理学里叫自我服务偏差。
简单说就是,我没做好,但不是我的问题。
考试没考好,抱怨题目太偏了,不是我没学好。
项目搞砸,抱怨同事不配合,不是我能力差。
今天没跑步,抱怨天气太差了,不是我懒。
这种抱怨,是为了避免直面可能是自己的问题带来的挫败感。
很多人说抱怨会让人越来越差,往往都是从这个角度去说的。
抱怨是本能,但抱怨确实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态。
所以,偶尔抱怨是放气,但老抱怨停不下来,会不小心踩进了心理闭环,抱怨行为本身会被强化。
长期抱怨会如何一步步影响我们的判断的呢?
一开始,是注意力滤镜被调成负面模式。
心理学里有个证实性偏差,你越关注什么,就越容易看到什么。
你今天抱怨了一句,路上坏人真多,接下来几天,你会不自觉地盯着新闻里的小偷、插队的路人,然后更坚定果然坏人多,接着更想抱怨。
就相当于给自己戴了个负面眼镜,看啥都不顺眼。
如果外部反馈也在附和抱怨,可能会让事情更糟。
抱怨能不能持续,全看听众给什么反应,有两种反馈会直接把抱怨变成习惯。
一个是,共情反馈。
妈妈抱怨 " 腰好痛 ",你赶紧说,哎哟太可怜了,快躺会儿。她瞬间得到被关心的满足,下次想被关心时,还会用抱怨身体这招。
另一个是帮办反馈。
老公抱怨家里真乱,你立马去收拾,他发现抱怨 = 不用干活,下次还会这么干。
抱怨一旦换来了好处,如关心、帮忙、认同,大脑就会记下来这招有用,下次还这么来。
抱怨太多,影响最严重的还是自我设限,抱怨变成了不想改变的借口。
长期抱怨的人,会慢慢陷入受害者思维,觉得都是外界的错,我没办法。
总抱怨工资低、老板傻,但从不投简历;总抱怨身体差,但从不运动。
抱怨给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不是我不努力,是环境不允许。
这种状态下,抱怨不再是情绪出口,变成逃避改变的挡箭牌。
所以说,不是不能抱怨。可以把抱怨当成宣泄情绪的手段,但不能沉迷于抱怨。
正确的抱怨应该是,用精准表达替代模糊吐槽。
很多人觉得抱怨容易招人烦,是因为很多人的抱怨是在绕弯子,明明想要 A,却抱怨 B,让听的人抓不住重点,最后只能一起陷入负面情绪。
在抱怨句式加上需求句式就会好很多。
举几个例子。
" 这班真没法上了,天天加班!"
以上只是模糊表达。
" 这班真没法上了,天天加班!我累得快扛不住了,必须和你吐槽 10 分钟缓一缓。"
这就是抱怨后,再加上诉求,需要情绪支持。
" 家里乱得像猪窝,没人管!"
这是单纯的情绪表达。
说完之后,如果再加上
" 我今天没力气收拾,你把客厅的垃圾倒了吧。"
那就是说清楚了,需要具体帮忙。
除此自外呢,可以给抱怨设个期限,别让它变成生活底色。
心理学里有个心理反刍,越想烦心事,越觉得烦,越烦越想,最后把自己困在负面里。
所以,给自己立两个规矩。
一事一抱怨,今天被客户刁难了,抱怨 5 分钟就翻篇,别晚上吃饭时又扯到去年也被客户坑过,把旧账新账混在一起骂。
主动止损,如果发现自己翻来覆去说同一件事,立刻做个转移动作。
站起来倒杯水、打开一首歌、跟家人说换个话题,聊聊你今天碰到的好事。
抱怨可以有,但别让它占领自己的一天。
总的来说,偶尔抱怨没毛病,谁还没个想 " 骂两句 " 的时候?
但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天天抱怨、且越说越丧,那有可能是心里的某个需求。比如需要关心、需要认可、需要勇气一直没被满足。可以试着把抱怨翻译成需求,问题才有可能有解。
知道抱怨是天性,我们就能更宽容自己和别人。
不用因为偶尔抱怨而自责,也不用因为别人抱怨而反感。
毕竟,这只是人类进化出来的、用来活下去、活得舒服点的工具而已。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