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正重塑人们的就医体验。
今年 8 月,新疆阿克苏的李奶奶到医院看病时,面对刷脸设备,短短几秒钟就完成了医保结算。" 以前看病要带医保卡、排队缴费,现在刷个脸就行了,太方便了!"
同样感受到变化的还有广州的李女士。在为病愈的父亲办理出院手续时,她没排队,直接在手机上点一下就办完了。
这些新体验,是中国医疗加速向信息化,乃至智能化加速推进的缩影,是一个又一个医院和企业的携手创新。对它们来说,这些新体验还只是起点,凭借 AI,一场关于技术、数据与生态的医疗突围战正在上演。
强者恒强
在一家又一家医院、一个又一个企业的携手创新下,一幅有关看病与医疗的未来图景还在继续展开:在北京天坛医院,拿着一张单子可以完成整个就医过程;在宜昌,拿着手机里的片子可以在不同医院就诊……
科技正在让医疗更有温度。而处在另一端的企业们,感受却颇为复杂。
一方面,它们感知到了温暖。
暖意来自多方面,包括 " 十四五 " 规划中对智慧医院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引,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催生医院精细化管理需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技术配套要求,以及社会老龄化带来的医疗需求增长等等。
就在上半年,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比如 1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关于建立医保数据工作组更好赋能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 ,要求各地高度重视医保数据赋能医疗机构工作。
这一背景下," 医疗 IT 是个大生意,长期生意 " 成为了共识。各种不同背景的企业们争相入局,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到 2028 年,中国医疗 IT 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 15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5.7%。
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也被一丝寒意围绕。
今年以来,多家民营医院宣告倒闭或破产,包括唐山南湖医院、重庆全域肿瘤医院、首都医疗骨科医院、参股或托管了全国 20 多家医院的汉喜普泰公司等。
一些公立医院也陷入困境。有三甲医院的医生在网上晒出了自己降薪后的工资条,引发许多医护人员的诉苦。医院自己也不好过,有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第一季度,全国公立医院负债总额突破 2 万亿元,超 43% 的三级医院资产负债率超过 80%。
这一背景下,行业内还形成了另一个共识:行业迎来了周期性波动。
这在上市公司们发布的半年报上得到了体现。某市值百亿、专注医疗健康与卫生的企业,上半年营收下滑超过 30%;某去年出现上市后首亏的企业,今年延续亏损态势,营收下滑超过 20%,净亏损超过 8000 万。
还有,行业多家公司股东陆续减持,暗流涌动,又一轮洗牌悄然开始。
此时,微增、微降都是一种胜利。东软集团就是如此,上半年其整体营收 46.89 亿元,同比增长 9.08%,其中医疗健康与社会保障业务(以下简称 " 东软智慧医疗 ")营收 6.80 亿元,微降 1.37%。
都说真金不怕火炼,强者自然也无惧寒气。在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发布的医保信息系统市场份额报告中,东软持续领跑,这已是其连续五年蝉联医保信息化市场份额榜首。此外,有数据显示,其在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领域居市场份额也稳居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它有的不只是 " 稳 ",还有强大的扩张能力。上半年,东软智慧医疗新增签署了近 20 个千万级医疗健康项目订单,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广东祈福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昆明市经开人民医院等。
冷暖交织的市场环境下,行业呈现出了极强的马太效应,作为强者的东软智慧医疗,毫无疑问正在变得更强。
抢跑 AI
东软智慧医疗为什么这么能抗寒?
医疗信息化与智能化的竞争,本质上是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对医疗业务深刻理解的竞争,东软智慧医疗的韧性,根基就在于此。
电子病历评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等是衡量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也是检验医疗 IT 企业技术实力的试金石。截至 6 月,东软累计助力 79 家医院,通过国家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高级别(五级及以上)评级,过级数量及过级率均稳居行业首位。
一家韧性企业,不仅要有硬技术,还要有不断布局、发展新技术的眼光与谋略。
浩浩荡荡的 AI 浪潮,同样席卷着医疗行业。在 " 人工智能 +" 行动下,在人工智能正加强与民生福祉的结合,医疗 IT 行业开始迈向数据应用与智能化的新阶段——医疗智能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在这场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竞逐中,东软智慧医疗再度抢先起跑。
目前,AI 已成为了其增长驱动力之一。2024 年,东软集团新签 AI+ 医疗相关业务合同 4.88 亿元,同比增长 106%。今年上半年,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AI+ 医疗领域 AI 应用合同额继续保持了 60% 的高增长。
东软智慧医疗为什么能在 AI 医疗上持续高增长?
医疗智能化的前提是数字化,而东软一直是社保数字化、医院数字化领域绝对龙头,在 AI 医疗上自然也有先天优势。
从医保局、卫健委、各级医院,到医药、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再到医工人才、普通人,东软智慧医疗的客户丰富又规模庞大:
参与全国 25 个省 200 多个城市的医保信息系统建设,为超过 8 亿人和 8000 万参保单位提供医疗保障信息化服务;
服务 4800+ 家医院,其中三甲医院 900+ 家,复旦评选的百强医院 92 家;
8 万 +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了 30 多个省市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
建立 29 家城市云医院平台,拥有中国最大的云医院网络……
这种广泛而深度的客户覆盖,让东软智慧医疗在 AI 医疗时代来临时,筑起了两大 " 城墙 "。
之一是数据。数据是医疗新时代的核心资产,甚至有业内人士将 AI 医疗的核心逻辑归结为 " 好数据好 AI,坏数据坏 AI"。通过在医疗信息化上的多年积累,东软智慧医疗在全国织就了庞大的客户网络,也沉淀了庞大、丰富、高精度的数据。
之二是工程化能力。好技术、好数据,最终要落地成为好方案。通过多年的医疗信息化服务经历,东软智慧医疗练就了客户服务能力,既能洞察客户的精确需求,又能用产品、解决方案满足这一需求。
东软构建了 " 智慧医院 + 智慧卫健 + 智慧医保 " 一体化解决方案,让 AI+ 医疗加速进入场景与应用的落地实践。今年 3 月,它发布了 " 添翼 " 医疗健康智能化全系解决方案,涵盖 8 类医疗行业赋能体,在短短时间内,这一方案就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 55 家医院完成了落地。
当 AI 技术不是空中楼阁,AI 医疗自然将快速发展。
价值蜕变
随着医疗 IT 行业进入智能化深水区,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数据要素价值和生态协同能力展开。
一方面,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为行业带来新机遇。
过去十年,中国医疗发展的关键词是数字化、信息化,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到各类 HIS、LIS 系统的全面部署,主要目标是覆盖率的提升。但随着由信息化步入智能化,主基调正逐渐由覆盖率提升,转向智能运营。
德勤在《2025 年中国智慧医疗行业白皮书》中指出,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已历经三个阶段,分别是以 HIS 为核心的院内管理信息化,以电子病历、互联网医院为代表的医疗数据信息化,以及推动区域互联互通的医疗生态智慧化。
这意味着,谁能率先做好跨机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让数据在全域充分流动起来,挖掘数据资产的价值,谁就能率先迈向新世界。
在 AI 上抢跑的东软智慧医疗,向着新世界迈出了一只脚。截至上半年,它在佛山、海口、南宁等多个城市探索 " 数据要素 × 医疗健康 " 服务新模式;今年 8 月,又与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医疗、养老、就业的数据价值化进程。
今年 5 月,国家数据局发布 " 公共数据‘跑起来’示范场景 " 清单。沈阳市数据局、法库县医共体联合东软集团打造的 " 公共卫生数据融合应用,赋能基层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 成功入选。
这一应用中,东软智慧医疗构建了一个 "1+4+2+1" 的医共体数字底座,其中的 "1" 分别是 1 个智慧运行中枢、1 个医共体数据中心,"4" 则包括 4 大核心业务平台(医共体信息平台、智慧医院平台、基层医疗平台、医疗物联网平台)。
资料显示,该场景已在沈阳市法库县落地,实现域外就诊率下降 10%,县域内就诊率(住院)增长 8%,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 85% 以上。
医疗数据资源的资产化,正在为东软智慧医疗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助力它实现由从软件服务商到数据运营商的价值蜕变。
另一方面,生态协同成为破局关键。
AI 医疗的竞争必是生态之争。东软智慧医疗实现了内外的双生态协同:在内,通过东软医疗、熙康、望海等形成全场景服务生态;在外,与华为携手,基于技术融合、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在医院解决方案领域、医疗健康人工智能领域、医学科研发展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以生态迎战生态,在这场 AI 医疗的未来之战中,谁能更快进化,谁就有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结语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医疗 IT 行业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东软智慧医疗的 AI 突围战,映射出整个行业从技术工具到智能生态的演进路径。未来,随着 AI、大数据等技术与医疗场景的深度融合,我们有望迎来更加普惠、精准、有温度的医疗服务。
科技终究是手段,而人的健康与幸福,才是医疗永恒的主题。当 AI 不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老人手机上贴心的健康提醒,智慧医疗才真正有了温度。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我们会在每周留言点赞前三名(统计周期为 7 天)的评论中选出 1 位网友,送出德鲁克管理书籍套装一套。
"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