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中国喜剧综艺走过了一条值得回望的路:不仅有《今晚 80 后脱口秀》《脱口秀大会》为代表,聚焦个体观点的犀利输出与语言魅力的极致释放;又有《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节目,以结构精巧的群像叙事与完整剧情重构喜剧形态。喜剧表达正完成从观点碰撞到戏剧建构的维度跃迁。在注意力日益稀缺的媒介环境中,喜剧综艺已不再只是让观众轻松一笑的消遣,更逐渐演变为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话语场域。
这一转型背后,是内容逻辑的深层蜕变。从《吐槽大会》以 " 冒犯 " 为壳、重塑公众人物形象,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通过 Sketch、漫才等多元形式挖掘新人、持续激活创作生态,中国喜剧综艺逐步跳出 " 造星 " 的短期逻辑,转向更具可持续性的 " 模式建构 "。这一趋势也在行业层面获得重要认可:今年 6 月,第 30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将 " 最佳综艺节目 " 奖项授予《喜人奇妙夜》,无疑是对其创新路径的肯定。
在此背景下,于 9 月 26 日上线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也是米未对 " 喜剧生态打造 " 这一命题的延续与深化。本季首度集结了 " 逐梦亚军 "" 某某某 "" 四士同堂 "" 酷酷的天放 " 和 " 胖达人 3" 五支冠军队伍,堪称 " 喜剧天花板的癫疯对决 "。节目意图构建一个更为极致的 " 创作修罗场 "。
喜剧修罗场,生活止痛剂|《喜人奇妙夜 2》上线
作者:Monica
编辑:张劳动
01 棱镜:文本与灵感的喜剧光谱
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开始到《喜人奇妙夜》,米未坚持让编剧与演员共同驻扎创作长达 9 个月," 喜剧监狱 " 一词由此而来," 喜剧暴君 "" 喜剧门阀 " 等内部梗也层出不穷,随之破圈传播。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上的高强度投入,更是一种创作伦理的重建——以 " 编剧中心制 " 为核心,强调创作者的自主创作能力和团队创排能力,灵感与文本被置于绝对核心。
在这一机制下,编剧从幕后走向台前,不仅是幕后故事的构建者,更是舞台表达的参与者。喜剧因此不再仅仅是 " 表演的艺术 ",而成为文本与演绎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创造相对封闭且高强度的创作环境,节目实际上打造了一个独特的 " 喜剧实验室 "。它有意打破当前影视行业中的分工壁垒和常见的 " 导演 - 演员 " 中心制,同时也使创作过程本身成为可被观看的内容。这一 " 过程可见性 ", 恰恰回应了当代观众对于 " 真实性 " 的内在渴求。
在文本层面,《喜人奇妙夜》从第一季起就展现出强烈的解构和去中心意识,试图从经典、权威与集体经验三个维度切入,重构喜剧与现实的关系:
· 对经典叙事的重构
刚刚上线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由高海宝、泰维主演的小品《空城计》以颠覆性改编引起网络热议。该作品以三国经典战役为蓝本,却通过解构历史叙事、重构角色关系、植入现代职场元素,将一场千年前的智谋对决转化为当代打工人困境的荒诞寓言。这场 " 草台班子 " 式的历史重构,既是对传统喜剧框架的突破,也是对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当诸葛亮在城楼上弹错琴弦,当司马懿为 KPI 退兵,历史与现实在笑声中达成和解——这或许就是经典在 21 世纪最好的归宿。
· 对权威话语的消解
节目多次瞄准职场文化、成功学迷思等现实议题,用夸张、戏谑的方式剥去它们 " 理所当然 " 的外衣,消解其不容置疑的光环。这种 " 嘉年华式 " 的笑声通过暂时颠覆等级秩序,创造出一个可对现实权力进行审视与调侃的临时空间,观众由此获得权力倒置的愉悦感。
· 对集体经验的呼应
作为老喜人 " 思念成吉 " 的回归作品,《史密撕再就业》以 " 再就业 " 为主题,通过角色对职场身份的困惑,映射中年打工人的集体焦虑;《技能五子棋》:以脑洞大开的设置与直给的吐槽,被观众评价 " 十分抽象 "。这些作品兼具笑点与影视质感的舞台效果,让观众在娱乐中反思生存法则。
笑声具有 " 破坏一切严肃的确定性 " 的力量。在《喜人奇妙夜》中,观众不仅是接收者,更是意义的共谋者。他们的解读、反响与共鸣,共同参与每一部作品的最终完成,使喜剧成为一场持续流动的公共对话。《喜人奇妙夜》第二季通过强阵容与新命题,继续在这一方向上深耕,用更贴近当下的故事,与年轻人完成新一轮的情绪共振。
02 焦点:赛制创新与喜剧综艺生态蓝图
回到 " 喜剧监狱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在机制上是否存在升级和创新?
除了新作品之外,《喜人奇妙夜》第二季更带来了一套升级的 " 生存法则 ":新赛季采用团队对抗模式。节目中,团长们的交锋与互动成为核心看点。为组建最强阵容,一场 " 挖墙角大战 " 已然硝烟四起。先导片里,团队间的明争暗斗与换乘搭档的戏剧性场面制造了源源不断的笑料。
节目组在 " 自由发散 " 与 " 目标收敛 " 之间做了巧妙平衡。一方面给予创作者充足空间自由探索喜剧的多重可能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激烈的赛制将发散的灵感收束为具有完整度的作品。这种机制设计,让喜剧回归其珍贵特质:冒险与真诚的表达。
若放眼更广的文化生态与内容版图,从《乐队的夏天》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再到《喜人奇妙夜》,米未的野心已不止于成就一档爆款节目。它真正在做的是构建一套可持续的内容生态系统——不断切入不同类型的青年文化领域,吸收其生命力,再通过综艺化、方法论化的改造,将其转化为大众可接受、市场可循环的文化产品。
03 成像:喜剧视野下的时代情绪显影
这或许是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喜剧的时代。
远方的战火与哭声、结构的困局、上升通道的收窄、内卷与失业的抑郁焦虑、婚恋与原生家庭的纠葛……这些宏大命题与微观困境,交织成当代青年的生存底色。" 经济上行的美 " 成为一种自嘲式的网络梗,千禧年怀旧成为集体情绪出口,人们渴望退回那个被记忆美化过的的过去——一个与当下处境截然相反、充满机遇、活力和无限可能的时代。
喜剧恰恰敏锐地接住了这些时代情绪,并将其转化为舞台上的养分。在《喜人奇妙夜》第二季中,我们看到摇摆不定的警察最终选择坚守信念,与已死的正义警察隔空敬礼,职场 " 优化 " 被演绎成杀手行业的 KPI 难题……这些看似荒诞的桥段,其实是对现实焦虑的温和改写。喜剧不解决问题,但它重新叙述问题——它以幽默为缓冲,把现实的焦灼、孤独与无力感重新编码,以戏谑却不失温情的方式进行展演。
青年创作者们 " 将创伤变成笑话 ",实现某种程度上的集体疗愈,他们用作品向观众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你的困境被看见了,你的感受是真实的。 "Truthful, always truthful. And funny will come." (" 永远忠于真实,笑料自会随之而来。")——喜剧演员理查德 · 普赖尔(Richard Pryor)这样为现实与幽默的关系做过注脚。
电视主持人兼喜剧演员乔恩 · 斯图尔特(Jon Stewart)曾说过:" 喜剧不会改变世界,但它是风向标。我们是煤矿里的香蕉皮。" 喜剧从不负责提供答案,其尖锐性往往在娱乐外壳下被中和——但这也正是它能够在夹缝中触及敏感议题的策略。
正因如此,《喜人奇妙夜》第二季拥有了超越娱乐工业的内容产品的意义。它不仅映照出内容行业在流量焦虑下对深度与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试探当下公共表达的边界与可能性,而每一个精巧的点子、每一个出人意料的 " 梗 ",都像一块棱镜,折射出这个时代多层次、复杂的情感光谱。观众对它的期待,不只是收获一个个打动人心的作品,更在于通过这个独特的 " 实验室 ",以一双新奇而充满想象力的眼睛,重新审视喜剧与社会、个体与时代的互动关系。我们不仅聆听笑声,也在聆听笑声之下时代的回响与裂隙。
结语
《喜人奇妙夜》第二季远不止是一档综艺的续篇。在赛制、创作自由与嘉宾视角上,《喜人奇妙夜》第二季实现了多重突破。它是一次设定更为极致、在更高维度展开的喜剧竞技实验:五大冠军团长的 " 癫疯对决 " 将如何刷新创作高度?赛制的紧张又将催生出怎样令人惊喜的舞台表达?这些悬念构成了节目的核心张力。
创新也延伸至舞台之外。节目以 " 观众不代表 " 席位取代传统导师角色,实现了一次视角上的转换。辛芷蕾、张若昀、胡先煦等嘉宾以资深观众的身份加盟,他们摒弃评委姿态的审视感和距离感,以平视的视角分享感受。在嘉宾中,辛芷蕾和胡先煦作为节目资深粉丝对创作者们的前作梗信手拈来,分享自己喜爱的节目和演员。这种设置真正以观众为中心,构建了基于共情与理解的互动空间,实现与观众的同频共振,宣告了一种新标准:喜剧的价值,最终应由它能否引发真诚的共鸣来裁定。
所有的机制与形式创新,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喜剧能否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感知与情绪疏导机制?喜剧是否依然是对我们共同处境保持真诚与诚实的社会观察方式?《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的价值,正在于对此进行了一次富有野心的探索。节目已经上线,我们期待在这场 " 奇妙夜 " 中,喜剧不仅能让人开怀,更能成为一种理解时代、安顿自我的方式。在笑声中我们一起见证:喜剧如何成为这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和最温暖的表达。
凹凸镜 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 | 豆瓣 | 知乎:@凹凸镜 DOC
推广 | 合作 | 转载 加微信☞ zhanglaodong
投稿 |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 | 影迷群 加微信☞ 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