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看自然小喇叭栏目的第 91 期,在过去的半个月里,我们搜罗了以下值得一看的自然新闻和研究:
1)黑猩猩每天都在 " 喝酒 "
2)昆虫会挥动小红旗,吓退捕食者
3)深海探险,发现粉色狮子鱼新物种
4)网红大袋鼯,又双叒生孩子了
5)考拉可以打疫苗了!
6)又一头失去孩子的虎鲸,一直携带幼崽尸体
黑猩猩 " 喝酒 "
靠着吃水果,黑猩猩每天都在 " 喝酒 "。
最近,在非洲的黑猩猩栖息地,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测定它们平时吃的水果含有多少乙醇(也就是酒精),并据此估算它们每天通过水果摄入的酒精量,看看黑猩猩到底 " 酒量 " 如何。
没事就来点水果 | Aleksey Maro/UC Berkeley
研究者先挑选了黑猩猩常吃的大约 20 种水果,确保样本都是成熟的、没有腐败的果实。经过测试,他们发现果肉部分的平均酒精浓度在 0.31% 左右,也就是说,1 公斤果肉含有的酒精约为 3.1 克。
这个比例听起来并不高,但野外黑猩猩平均每天吃的水果果肉能达到 4.5 公斤,相应的酒精量大约为 14 克——研究中观察的黑猩猩体重为 40 千克左右,如果换算成人类的标准体重,再按每杯酒含有 10 克酒精来计算,黑猩猩每天的酒精摄入量相当于人类每天喝超过 2 杯酒。
黑猩猩每天靠吃水果就在自然状态下 " 喝酒 ",但却没有明显的喝醉症状,比如走路颤颤巍巍,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提出了可能的解释:一方面,它们并不是一次性摄入这么多酒精,而是分次啃水果,这样一来,酒精进入体内的速度很缓慢,在吸收和代谢的过程中就能被处理掉;另一方面,它们可能进化出了高效的酒精代谢能力,这些低剂量酒精的分解对它们来说不在话下。
每天都吃超多水果 | Aleksey Maro / UC Berkeley
这项研究还支持了 " 醉猴假说 "。这个假说认为,在自然界中,很多水果成熟后,其中含有的糖会被酵母分解、发酵,产生微量的酒精。如果我们的祖先经常以这样的方式摄入酒精,现代人对酒精的偏好或者耐受性可能就源于这种古老的饮食习惯。人类与黑猩猩是近亲,我们的共同祖先在自然界中都天天接触酒精,这可能解释了现在社会中酒精对人类的吸引力。
昆虫自带红旗
在巴拿马的森林里,有种小虫子会挥舞小红旗。
它们的学名叫做 Bitta alipes,按照英文名 matador bug 直译为 " 斗牛士蝽 ",是緣蝽科中的一个物种。它们的后腿长着鲜艳的旗子状结构,还会不停地挥舞这面小旗子,乍看之下似乎是在吸引异性或者炫耀自己。但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它们挥旗并不是为了打动异性,而是为了活命。
后腿长着小红旗的斗牛士蝽,其学名亦为 Anisoscelis alipes | Steven Paton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采集了这些挥旗的小虫,并给它们安排了两种不同的邻居:一种是会捕食它们的螳螂,另一种则是对它们无害的蝈蝈。结果发现,当有螳螂在场时,它们挥旗频率是平时的 7 倍;而和蝈蝈在一起的时候,它们则几乎不挥舞旗帜。
神奇的是,挥旗子似乎真的能吓退捕食者。在实验中,螳螂几乎从不攻击那些正在挥旗的小虫子。
挥舞旗帜是一种反捕食者的策略 | Alejandra Vega / iNatularist
对这种小虫子来说,挥舞旗帜是一种反捕食者的策略,但它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目前还没有定论。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可能性:一方面,这些虫子以西番莲属植物为食,这些植物常常含有毒素,它们吃了以后自身可能也会带有化学防御能力,挥舞旗帜可能是在警告捕食者自己有毒;另一方面,挥舞旗帜可能会造成运动干扰,让捕食者更难从视觉上捕捉到自己,也可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大、更威武,让捕食者觉得难以对付。
粉色狮子鱼
在一个深海峡谷里,科学家发现了从未见过的粉红色狮子鱼。
可可爱爱的粉色狮子鱼 | MBARI
通过遥控水下航行器和载人潜水器,蒙特雷湾水族研究所的科研团队拍到了一种很特别的狮子鱼:它有着粉红的体色和突起的纹理,还有胡须似的结构和蓝色的大眼睛,这些都让它看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生物。
随后,他们还采集到了另外两种狮子鱼标本,这些狮子鱼都生活在三四千米的深海。经过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分析,科学家确认这三种狮子鱼都是未被科学描述的新物种,其中粉红色狮子鱼被命名为 Careproctus colliculi,意思就是 " 粉红凸起狮子鱼 "。
再来个侧面照 | MBARI
它能在深海存活,演化出这些特征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首先是光线:深海几乎没有自然光,粉红色在深海中看起来可能是暗色调,可以让它们从捕食者的视野里隐身;大眼睛则有助于它们在非常微弱的光源下捕捉到周围的画面。身体上的 " 胡须 " 可能是它们的触觉或化学感知结构,可以用来探测环境,这在几乎无光的深海是重要的附属器官。另外,它们的身体结构非常柔软,可以更好地抵抗巨大的水压,在深海也能自如地活动。
全世界已知的狮子鱼有 400 多个物种,它们生活在全世界的各种生态系统中,但在如此深的深海发现的狮子鱼物种仍然很稀少,它们在深海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也有待研究。
大袋鼯产仔
" 网红 " 大袋鼯夫妻,最近又当爸妈了。
在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森林里,大袋鼯 Pip 和 Milo 生活在一颗古树的树洞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和 WWF-Australia 在树洞中安装了摄像头,每天 24 小时线上实时直播,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通过屏幕窥见这种濒危动物的日常生活。
大袋鼯 Pip 和 Milo | WWF-Australia
最近,在全球观众的关注下,Pip 和 Milo 生下了一个新宝宝。通过摄像头,大家看到了宝宝第一次探出头来,还能看到它在育儿袋中的动作以及与妈妈 Pip 的互动。宝宝会在育儿袋中待 4 个月左右,之后慢慢出来,在妈妈背上行动,等到大约 10 个月大时才能逐渐独立。
9 月 4 日,宝宝第一次从妈妈 Pip 的袋中探出头来 | WWF-Australia
从这个树洞被监测以来,Pip 夫妻连续三年都有新幼崽出生,说明这片林子的环境条件足以支持它们连续繁殖。
直播也让人们对大袋鼯的社会行为有了新的认知:之前人们认为它们是独居动物,但监测发现好几只大袋鼯会共享一个大树洞。这些观察说明,维持森林栖息地和减少森林破碎化,对于大袋鼯这样的濒危物种来说极其重要,有了健康的森林,大袋鼯种群才有恢复的机会。
考拉疫苗
考拉也有疫苗了!
看似整天睡大觉、无忧无虑的考拉,其实一直面对着一个巨大的威胁:衣原体感染。受到衣原体感染的考拉,眼睛会出现结膜炎甚至失明,还会出现泌尿、生殖系统问题,严重的甚至因此死亡。野外考拉种群的感染率很高,通常在 50%,有的高达 70%,大量个体在繁殖年龄出现衣原体感染,种群的繁殖叶因此受到影响。
受到衣原体感染导致结膜炎的考拉 | Wendy John / Currumbin Wildlife Hospital
传统的治疗方法靠的是抗生素,但抗生素有时会扰乱考拉消化系统中的微生物,从而影响它们消化桉树叶,导致消化甚至营养问题。另外,传统治疗方法治标不治本,治疗后考拉还是会再次感染,没法彻底解决问题。
一只受到衣原体感染的考拉正在受到救助 | Darren England
好消息是,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们终于有了新突破:一种专为考拉设计、只需要注射一次的衣原体疫苗,已经获得了监管机构的正式批准,可以在澳大利亚全国范围使用。大规模、长期的试验显示,这种疫苗不仅能预防衣原体感染,还能减低感染症状和死亡的机率。接种了疫苗的考拉,在繁殖年龄出现衣原体感染症状的概率大幅降低,野生种群因衣原体感染而导致的死亡减少了至少 65%。
接下来,疫苗将投入更大规模的使用,科学家也将持续观察疫苗对野外考拉的长期影响,配合栖息地保护等其他保育工作,努力恢复考拉在野外栖息地的种群规模。
虎鲸丧子
最近,在萨利希海,人们目击了一头虎鲸拖着她死去的孩子。
这位虎鲸母亲是一条南部居留型虎鲸,编号为 J36,她在海水中拖着死亡的新生幼鲸。 幼鲸为雌性,身上还残留着脐带,研究者估计她年龄不超过 3 天,可能刚出生不久就去世了。J36 不断地将幼鲸地尸体推向水面,似乎试图让她浮起来,争取呼吸的机会。直到第二天,研究者观察时发现,J36 已经不再携带幼鲸,似乎认识到孩子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
J36 带着死去幼鲸的尸体 | SeaDoc Society / 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
这令人心碎的一幕并不是第一次出现。最著名的例子是另一头南方居留型虎鲸 J35,在 2018 年,她携带了死去的幼鲸长达 17 天,行程超过 1600 公里;今年年初,她又被目击叼着一头死去的幼鲸(点击阅读:《怀孕 17 个月,幼崽只活了一星期,曾让全世界心碎的她再度丧女》)。
今年 1 月,J35 带着死去的孩子,不断把它推出水面 | NOAA
南部居留型虎鲸群体目前仅剩 73 头虎鲸,它们的生存面临着重重威胁。一方面,它们喜欢的猎物奇努克鲑鱼数量锐减,体型和脂肪含量都在变小,这不仅导致了虎鲸的食物短缺,也影响了母鲸在孕期和产后的能量储存。另一方面,人类导致的污染问题和船只噪音干扰,也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生理健康。
群体中已经有好几例母鲸怀孕数次失败,或者幼鲸早早夭折——每当有后代死亡,都会对整个群体的恢复造成重大打击。
参考文献
[ 1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w1665
[ 2 ] https://academic.oup.com/cz/advance-article/doi/10.1093/cz/zoaf047/8220672
[ 3 ] https://bioone.org/journals/ichthyology-and-herpetology/volume-113/issue-3/i2024069/Descriptions-of-Three-Newly-Discovered-Abyssal-Snailfishes-Liparidae-from-the/10.1643/i2024069.full
[ 4 ] https://phys.org/news/2025-09-world-famous-greater-gliders-parents.html
[ 5 ] https://phys.org/news/2025-09-australia-chlamydia-vaccine-koalas.html
[ 6 ] https://phys.org/news/2025-09-endangered-orca-washington-state-dead.html
作者:猫吞
编辑:麦麦
题图来源:SeaDoc Society / San Diego Zoo Wildlife Alliance
本文来自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转载请联系 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