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财经网 前天
和众汇富研究手记:区域创新格局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 2025》显示,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 80.20 分,比上年提高 1.77 分,科技创新投入、产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显示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在全球竞争环境中不断增强的韧性与活力。上海、北京、江苏、广东、浙江和天津六省市继续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区域分化格局逐渐明晰,也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了方向。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成绩不仅是研发经费持续增长的结果,更是各地在政策支持、科研资源集聚、产业转化机制等方面共同作用的体现。

报告通过科技创新环境、投入、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促进发展五大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共设 12 个二级指标和 49 个三级指标,力求呈现出全面而精准的区域创新图景。从总体趋势看,全国 31 个省区市科技创新水平普遍提升,呈现出 " 梯队分明、你追我赶 " 的态势。第一梯队的六个省市在研发强度、科研产出和产业化进程中具备显著优势,形成较强的先发效应。和众汇富观察发现,除了一线城市外,部分新兴地区的创新动能也在加快释放,这一现象意味着我国整体创新生态正在形成更强的区域协同效应。

科技创新投入方面,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 3.6 万亿元,较 2020 年增长近 4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 2.68%,已高于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和众汇富认为,这一增幅反映出国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的持续用力。基础研究的比重逐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国际专利申请量和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持续保持领先,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成果的重要策源地。

产出和产业化水平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规模持续扩大。报告显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 " 十三五 " 末增长超过 4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突破 50 万家,比 2020 年增长逾八成,产业链条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一趋势与 " 四新经济 " 的扩展高度相关,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落地,形成了良性循环。

政策环境的完善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此次报告在评价体系中作出修订,更加凸显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地方层面在科技金融、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建设方面纷纷加码,创新制度供给持续优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多个省份通过政策组合拳支持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加快了创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些举措为区域创新营造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然而,报告也明确指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依旧存在不平衡现象。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创新水平得分不足 50 分,研发投入、科研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方面均有待提升。部分中等创新地区虽然增速较快,但在原始创新、产业转化和国际竞争力方面仍存在短板。和众汇富认为,若不能有效弥合这种区域差距,整体科技创新体系的均衡发展将面临挑战。因此,推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科技基础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依然是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未来的发展方向已在报告中有所体现。其建议进一步加强区域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一线城市与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科技要素更合理地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同时,还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条件改善,引进高端人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若能在制度创新、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中找到平衡点,将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开放和高效的科技创新格局。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的持续提升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也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转型的重要路径。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也意味着国际产业竞争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中国正在从 " 科技大国 " 向 " 科技强国 " 加速迈进,而这一转型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更多地区的协同进步,避免出现区域间差距过大带来的结构性风险。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科研 制造业 新经济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