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保 前天
幸福人寿第六任董事长获批:如何找到“幸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自 2024 年 3 月 15 日王慧轩去职后,悬决一年半的幸福人寿董事长一职,终于有了结果。

日前,何六艺获批担任幸福人寿董事长,并正式履行职责。

事实上,这一刻,本应来得更早一些。

去年,陈国平入职幸福人寿,担任党委书记,但因种种原因,迟迟未能上任董事长。

期间,也传出公司重要股东另请高明的消息。

一年之后,传言成真,建信人寿原副总裁何六艺北上入职幸福人寿,拟任董事长。今日,何六艺正式就职幸福人寿董事长。

不过,正如一文中说的那样:

" 铁打的险企,流水的高管 ",具体到中小险企,高管走马灯似的换人,司空见惯。此次幸福人寿换人不过是其走到 " 此时此刻 " 一个注脚,也是十数年艰难历程的又一个缩影。

此番何六艺上任,是又多了一个注脚,还是这家开业近 20 年的险企的命运拐点?单凭高管个人的力量,又到底能不能给中小险企带来希望?如果不行,那希望,幸福,又该从哪里寻找?亦或者,幸福人寿此类中小险企的困境,是命中注定,还是…

1

-Insurance Today-

幸福的起点,曾经很高

但历经六任董事长后,愈发的迷茫

此番上任的何六艺,是幸福人寿的第六位董事长。

之前的,分别是孟晓苏、杨军华、李传学、刘明和王慧轩,除王慧轩外,其余四位都来自幸福人寿老股东中国信达。

信达,是幸福人寿的重要创始股东,至于信达为何当时要成立一家保险公司,具体答案可能已不可考,但从四大资管公司均有保险牌照来看,可能和当时金融机构风靡的 " 全金融牌照 " 战略有关。比如,信达还收购了南洋商业银行等。

不过," 全牌照 " 可能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 " 集卡式拿牌照 ",甚至可能并没有对行业有过深思熟虑。

这是十多二十年前的行业通病。

体现在旗下保险公司身上,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摇摆的战略。原因很简单,迷迷糊糊地开业,自然也是迷迷糊糊地经营。能在迷糊状态清醒过来的,几乎没有。

体现在业绩上,就是磕磕绊绊的经营利润,和长期承压的偿付能力。

幸福人寿成立前 8 年,共亏损约 36 亿元。第 9 年,即 2015 年实现首次盈利,约 3.35 亿元,开启了 3 年的连续盈利之路。不过好景不长,2018 年迎来了高达 68 亿元的亏损,成立 11 年,亏损 100 亿。后一年,信达决定出售幸福人寿。

对于一家公司来说,失去初心、战略迷茫,即便是再高瞻远瞩的经营团队,可能也很难力挽狂澜,毕竟这些高管,也不过是经营层,真正的老板,不是他们。

其实,幸福人寿的起点,比绝大部分中小险企都要高,初创团队阵容,极其豪华,比如,首任董事长孟晓苏,就是厉以宁的高徒,给首长当过秘书;证监会原主席周道炯,是公司的监事会主席。

而且,创立后的三年里,幸福人寿就完成了 22 个省市的机构布点,在保费规模上排在第 17 位,这速度放现在几乎难以想象。

相较之下,和幸福人寿同一时期成立的公司中,发展得还不错的,或者说迄今仍有盼头的,大多数在成立之初,就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设立一家保险公司。

2

事实上,迷茫

是多数中小公司当下的常态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要去寻找意义。

不过,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其之所以存在,之所以要设立这家公司,必然是有着清晰的商业目标。

对于很多中小公司而言,其使命,要么是将其作为 " 金融集团 " 的一个棋子,有了再说;要么是各有想法的股东,相互妥协下的产物。

先看前者,也就是作为棋子的,其本身的成立,就是集团战略的目标,自然也就到此为止,后续的发展战略,也多为 " 随波逐流 "。

至于后者,典型乃原中法人寿,成立没多久,中外股东就大闹一番,后来中方股东干脆离家出走,另起炉灶。而公司,也完全错过了行业的黄金发展阶段,虽然后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股东接手,但也难以逆转行业大势。

回到幸福人寿,在信达阶段,虽然几轮增资力挺公司发展,但 " 战略摇摆 ",是幸福人寿内部的一个共识。

之所以战略摇摆,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自身存在的意义。讲大白话,就是没有初心。

不过,后来赵伟国带着旧紫光、东莞交投从信达手中接过幸福人寿,倒是战略明确。赵伟国曾公开表示," 造芯片很花钱,资金缺口可能需要一个保险公司的支撑 "。

但随着赵伟国的锒铛入狱,幸福之于股东的价值,似乎又成了一个谜思。毕竟新紫光也好,东莞交投也好,和人身险,好像不太沾边。

一方面,重整后的新紫光对金融板块态度 " 模糊 ",集团新领导上任,多次考察调研下属企业,却一直没有去幸福人寿,仅仅是派了一位高级副总裁前去 " 视察 "。这与赵伟国之前亲自出席幸福人寿会议相比,落差颇大。

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幸福人寿偿付能力持续承压,和行业中其他诸多偿付能力承压的公司频频增资不同,幸福人寿的诸股东 " 按兵不动 "。

这也让人不仅再次思索这样一个行业老问题:如果保险业务和大股东业务相差千里,那么股东对保险公司的定位是什么?

或者说,如果不需要 " 自融 ",那为什么要持有一家保险公司?股东对一家保险公司的期望,又是什么?

3

迷茫的背后

可能是股东的进退两难

股东按兵不动,可能并非是要出什么大招,而大概率是无招可出,想退,也退不了。

因为保险公司股权,现在几乎是无人问津。

就在前些天,黄河财险、信泰人寿、和泰人寿三家公司的股权,均被折价拍卖,算是一个佐证。

背后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股东没钱了,另一方面是险企没价值了。

前者很好理解,近些年经济整体放缓,外加国际市场的外部冲击,各行各业都面临极大的通缩压力,再相互传导下来,更是雪上加霜。至于给保险公司增资这种 " 重要不紧急 " 甚至是 " 不重要也不紧急 " 的事儿,就先放放再说吧,只要能凑合过,就行。

后者也很好理解,十年前乃至二十年前,进入保险行业的一些资金,尤其是带有地产、民营金控背景的资金,目的非常纯正,就是 " 自融 "。" 自融 " 作为 " 资产驱动负债 " 的原动力,快速地吹大了银保渠道,也使得万能险等产品被污名化。

而随着行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以及宏观周期的变化,叠加严监管的到来," 自融 " 的游戏玩不下去了,过去一些为了低成本资金而进入保险行业的股东们,想退出如今也无门,前面说了,鲜有人接盘。

不过,这是不是意味着保险公司真没人要了?可能也不是。事实上,一些互联网大资本依旧对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饶有兴致,不过如今对持股比例的限制和约束较严,使得一些想获得话语权的资本犹豫了起来。

这意味着," 不想干保险 " 的股东,很难退出,为数不多的 " 想干保险 " 的股东,很难进来…而股东端的出清难,加上如今困顿的行业现状,生存挤压之下更是进一步地加重了中小险企的迷茫与经营的困难。

显然,中小公司如今困境的背后,纵然有着早年的战略失败,但更为主要的,还是原生家庭的悲剧。

仅是新来一任董事长,要改变什么,太难了。

后记

幸福难寻

如今的幸福人寿,不仅背负着近 20 年战略迷茫的历史包袱,自身也缺乏清晰的业务特点和竞争优势,甚至可以说,除了 22 个省级机构的布局外,很难再让人能想起什么亮点。

平平无奇,其实也没啥,但市场竞争,就是不进则退,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渠道。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幸福人寿前 8 月银保渠道仅 27 亿元,同比下降 25.8%。这还是在 8 月狂追 5.5 亿的情况下,大幅压降增长鸿沟后的成绩。

个险同样如此。虽然幸福人寿个险渠道,算不上强,也算不上大,但前几年,个险渠道总人力也尚可维持在 8000 人以上,而最新的 8 月数据显示,仅为 5600 人左右。且,今年新增人力仅 600 余号,脱落则近 2000 人。

而渠道的压力,反映在整体上,就是新单的负增长。

上半年偿付能力报告摘要数据显示,幸福人寿同比 -6.3%,连续两年下降。诚然,在现阶段,保费规模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一个并没有完全饱和,甚至是一致认为 " 大有可为 " 的市场,保费的负增长无疑意味着竞争优势的衰退。

但幸福难寻,又何止是幸福人寿一家的问题,只不过,这个名字遇上种种不幸的事儿,变得更讨喜罢了。

上半年经营数据中,近一半的险企保费收入负增长,30 家普通中小公司合计盈利仅 5.8 亿元,和 10 家银行系险企的 84.3 亿元以及近 20 家非银合资外资公司的 36.3 亿元相比,难言出彩。

可以说,如今的中小险企所处的,几乎是经营环境最恶劣、生存压力最大的时期。新帅上任,能改变什么?

或许,战术层面的修补已然意义不大。真正的问题在于,能否从根本上重塑公司的存在价值。这需要与股东达成全新的、且是真正着眼于保险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共识。

如果股东无法给予清晰的定位和坚定的资源支持,那么任何一位职业经理人的努力,都可能只是在沙滩上建高楼,看似宏伟,实则根基不稳,难抵风浪。

中小险企的命运,终究还是股东的命运。

若股东自身面临困境或志不在此,职业经理人纵有天大本领,也难有回天之力。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王慧 金融机构 拐点 初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