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远禾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线下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今年,可谓是绝味食品的多事之秋。
今年年初,绝味鸭脖门店员工被发现违法使用伪造健康证明,被立案调查。
最近,绝味又被湖南省证监局发现,信息披露违法违规。
9 月 22 日绝味食品停牌,9 月 23 日,绝味食品被实施风险警示,A 股简称变更为 "ST 绝味 "。
此后,绝味食品股价接连大跌,几次跌停。
作为曾经的 " 鸭脖茅 ",疫情期间,绝味食品的股价曾在一年内飙涨 3 倍,市值达到 650 亿元。
但此后,绝味食品股价连续下跌,累计暴跌近 90%,多次创下历史新低。
在这个卤味贵到越来越吃不起的时代,卤味龙头们,却混不下去了。
而这,也并不只是卤味行业的困境。
01
9 月 19 日晚,复旦复华、思科瑞、绝味食品和创意信息 4 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因财务造假同日戴帽。
其中,绝味食品格外引人注目。
其他公司基本都是因为虚增利润而财务造假,而绝味食品却是虚减营收。
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8%、3.79%、2.20%、2.39%、1.64%。
这五年间,绝味食品合计隐瞒约 7.23 亿元营收。
至于虚减的营收到底流向何方,又有何目的,我们不得而知。
但能够发现的是,在虚减收入的五年里,绝味食品的营收增速大起大落。
2019 年,绝味食品营收同比暴增 18.4%,2020 年增速减缓至仅 2%,2021 年又飙升 24.1%,尽管有着疫情影响,但其经营稳定性仍旧承受质疑。
而在刚刚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年报中,绝味食品也交出了几乎是上市以来最差的业绩。
2025 年上半年,绝味食品营收 28.2 亿元,同比下降 15.57%,归母净利润仅为 1.75 亿元,同比暴跌 40.71%。
而财报中,业绩下降的直接理由,就是销量下降。
具体业务上,占据绝味食品 84.88% 营收的卤制食品营收大幅下滑,今年上半年,卤制食品收入 23.40 亿元,同比减少 16.67%,门店终端销售的鲜货类产品营收下滑 19.15%,可见其业务上越来越重的压力。
同时,绝味的非核心业务供应链物流服务收入 2.63 亿元,同比增长 9.81%,但仍旧难以对冲主业颓势。
而今,距离绝味食品董事长戴文军辞去上市医药公司市场部经理工作,转而投身卤味行业,刚好过去 20 年。
彼时,面临久久丫、煌上煌、周黑鸭等先发对手,戴文军表示,要在三年内做出上亿规模。
在那个卤味市场方兴未艾的年代,戴文军后来者居上,迅速达成万店目标,成为卤制品行业第一。
然而,自 2023 年年末绝味门店达到近 1.6 万家峰值之后,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止今年 9 月底,绝味的门店已经锐减至 10725 家。
这也意味着,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绝味关闭了超过
5000 家门店,缩减幅度高达 32.3%。
为了拉动业绩,今年上半年,绝味还花下重金营销,广告宣传费用达到 9231 万元。
然而,营销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得绝味的销售费用率攀升 1.1 个百分点至 10%,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
门店大量关闭、业绩不如人意,而这几乎是整个卤味行业的缩影。
2025 年上半年,卤味四巨头总营收约为 65 亿元,同比下滑超 10%,归母净利润合计 4.65 亿元,同比下降超 20%。
这或许意味着,过去行业飞速增长的时代已经不再。
在卤味行业头部品牌营利双降、纷纷缩减门店之时,入局的新人却在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2019 年以来全国卤味相关企业的注册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其中,2022 年共注册了约 1.3 万家卤味相关企业,同比增长 12.9%,2023 年卤味相关企业注册量约 1.5 万家。
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 年中国卤味食品相关企业注册量将达到 1.9 万家。
这样的现象背后,实则是绝味这一类行业的症结所在,那就是门槛太低。
当消费者认为品牌门店的卤味价格太贵,且品牌食品的食品安全仍旧难以保障之时,消费者自然会去寻找更便宜的门店,越来越多小品牌甚至无品牌的门店崛起。
但问题还不仅于此。
02
疫情三年,不少线下门店无法开业,以线下为主的品牌纷纷转型线上。
如今疫情结束也已经近三年过去,不少消费行业逐渐恢复生机,但不少企业仍旧没有看到复苏的希望。
不论是曾经一年 3 倍的 " 鸭脖茅 " 们,还是被量贩零食冲击的零食巨头们,又或是陷入争议的高端餐饮店们,疫情至今大多跌跌不休。
三只松鼠自 2020 年 5 月涨至 89 元 / 股的高峰之后,一路下跌,至今已经跌去超 70%;如今跌成 " 仙股 " 的呷哺呷哺,也一度在 21 年涨至 26 港元 / 股的高峰,几近脚踝斩 ...
这样的例子,不计其数。
这些企业所处行业并不一致,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依赖资本驱动、线下拓店,完成规模扩张。
不论是卤味,还是零食,又或是餐饮,消费者对于这些消费的需求在这几年间并没有减少,市场规模也仍在稳步增长。
但头部企业的规模基本均在达到某个天花板后,迅速下滑。
可见,绝味的现状,不过是通过线下拓店起家的品牌的一个缩影。
纵观当前消费市场,从零食到茶饮,从高端餐饮到熟食店,通过新开门店实现规模扩张似乎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标准路径。
然而,品牌们苦苦追求的 " 万店规模 " 不等于 " 万店盈利 "。
这背后的逻辑是,门店迅速扩张、规模化运营,意味着行业的门槛并不算高。
这也就导致,品牌之间差异化程度低,无论是卤味、零食,还是大多数的餐饮企业,实际上都未真正打造出属于自己的 " 产品 "。
门槛低导致入局者众多,行业竞争激烈,进而,也导致行业利润率微薄。
以三只松鼠为例,2025 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的净利率已经降至 2.47%,相比去年年底,下降 1.4 个百分点。
净利率下滑的背后,是原料成本的价格上涨,但同样也说明了品牌议价能力较弱,在环境的变化中,相当被动。
其次,门店的迅速扩张需要资本推动。
在行业粗放增长期,资本大量流入,门店的迅速扩张成为可行。通过门店扩张,可以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成本。
但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门店扩张的边际效益递减,太多门店就成为了负累,资本不再流入,增长,也就看到了尽头。
在这样的模式下,所谓价格太贵或者消费者的消费降级,只不过是多米诺骨牌最后倒下的那张牌。
纵观如今的消费行业,依赖这样的增长模式的品牌,不胜枚举,如现在的新茶饮。
前两年,茶饮品牌纷纷宣布冲刺万店,谋求上市。资本的飞轮快速运转之下,如今,已经有不少茶饮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然而,在真正上市之后,茶饮品牌们的表现却各异。
这其中,除了规模差异,更大的问题在于,这些企业是否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护城河,拥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
也是因此,蜜雪冰城在一众茶饮企业之中一枝独秀。
除了新茶饮,对于传统零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量贩零食店,也是如此。
如今,万辰集团股价已然翻了十倍,但在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背后,是 2024 年不到 2% 的净利率。
这样的模式,势必会走到尽头。
到那时,真正的比拼或许不在于门店和规模,而在于谁能先跳出现在的模式,开拓属于自己的护城河。
03
结语
绝味的 ST 背后固然折射出一定的行业困境,但作为卤味行业的 " 一哥 ",从投资角度来看,却并非再无机会。
股票带帽后,因合规要求,公募基金必须清仓 ST 股票,这种抛售往往会导致股价的非理性下跌,也是因此,绝味 ST 后接连大跌。
但从公司本身的经营来看,ST 绝味并无太大问题。
绝味食品也表示,目前经营活动正常,将追溯调整财务报表、加强内控整改,后续待证监会正式处罚决定书满 12 个月且完成财务重述后,可申请撤销 ST。
可以说,摘帽的预期相当明确。
目前,绝味投资了廖记棒棒鸡、卤江南、盛香亭、和府捞面等一众企业,如果绝味跌到足够低,仅仅这些投资就可能带来相当可观的回报。
同行煌上煌、紫燕食品也早都止跌回升,回到了 2023 年的水平,因此,当 ST 绝味跌到一定程度之后,或许会创造短期的机会。
更不要说,长期以来 ST 绝味一直大额分红,2017 年上市以来,ST 绝味分红 10 次,近 12 个月股息率达到 4.72%。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即便摘掉 ST 的帽子,绝味的基本面能否彻底改善?
目前,不论从营收、净利润,还是从市值上看,绝味都是无可辩驳的 " 卤味第一股 ",但降幅越来越大的同时,周黑鸭及煌上煌正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煌上煌归母净利润 7691.99 万元,同比增长 26.90%。通过提升直营比例,周黑鸭净利润更是逆势上涨 228%,达到 1.08 亿元,与 ST 绝味的差距越来越小。
对于 ST 绝味来说,当行业第一的帽子被摘下,更大的危机才会到来。(全文完)
▍往期回顾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