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网 前天
人居提质,产业提效!天津援疆让于田百姓“住得美”“挣得多”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从杂草丛生、遍地污水到红顶白墙、推窗见绿;从传统的粗放养殖到现代化的全产业链模式——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一幅民生暖、产业兴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多年来,天津援疆以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为于田县注入了持续动能。如今的于田县,美丽庭院与富民产业相得益彰,外部援助与本土活力深度融合,百姓既住得美,又挣得多。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乡村振兴 " 改 " 出新居

更 " 改 " 出增收新路子

在于田县阿热勒乡也台克孜勒村,曾经的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新居,硬化的庭院里万寿菊开得正艳,污水管网在地下延伸,夜晚的路灯将村庄映照得暖意融融。

作为天津援疆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村,也台克孜勒村获得了 1411 万元援疆资金支持,实现了从 " 住有所居 " 到 " 住有优居 " 的深刻转变。

艾比拜 · 买图送家

走进村民艾比拜 · 买图送家,干净整洁的庭院内居住、养殖、种植三个区域被科学划分,光洁的瓷砖铺满全屋,坐便器、淋浴、洗衣机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艾比拜 · 买图送家厨房

" 原来院子乱糟糟,现在又干净又安全,这都是天津援疆帮我们改的,太感谢了!" 艾比拜一边给羊圈里的小羊喂饲料,一边高兴地说。

过去,村民的居住环境存在不少现实困难。也台克孜勒村书记亚森 ? 阿卜杜卡迪回忆," 以前,村民家的入户门正对车流密集的马路,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家中多为土炕搭配洋灰地面,地毯易藏污纳垢、滋生虫害。做饭全靠炉子,常年饱受风沙和油烟困扰。旱厕设施简陋,卫生条件也很差。"

也台克孜勒村改造前

针对这些痛点,天津援疆于田县工作组联合村内开展逐户调研、精准规划,实施了一系列改造措施。将临街入户门调整至院内,同步修缮村内道路,既提升安全性又增强便利性。帮助村民拆除土炕并铺设地砖,从根本上改善室内卫生环境。将灶台移入室内,配套接通自来水并安装油烟机,彻底结束了村民露天做饭的历史。

而环境整治的关键在于破解 " 老大难 " 问题——村里缺乏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天津援疆专项资金用于铺设全村污水管网,村民不再随意倾倒污水。同时,道路硬化、闲置土地整合、村庄亮化等工程同步实施,昔日零乱的村庄如今成为 "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 的宜居样板。

艾比拜 · 买图送家

据天津援疆于田县工作组副组长,于田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庆彬介绍,2023 年以来,天津援疆累计投入 8910 万元用于于田县人居环境整治,先后打造了木尕拉镇友谊村、斯也克乡斯也克村、阿热勒乡夏马勒巴格村、阿热勒村、也台克孜勒村、阿热勒艾日克村 6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共计对 2098 户农户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面貌实现跨越式提升。" 天津援疆资金精准下沉到村民最需要的地方,每一项投入都直击‘民生痛点’。"

资金的投入不仅带来了居住环境的跨越式提升,更 " 点活 " 了村里的特色产业。也台克孜勒村的 " 玫瑰香 ",正是产业种子结出的硕果。

依托当地适宜气候,天津援疆引导村里发展玫瑰花特色产业,创新搭建 " 农户 + 合作社 + 龙头企业 " 模式。农户负责种植管护,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与统一收购,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与市场销售,形成 " 从花瓣到产品 " 的完整链条。" 如今,村合作社年销售额已达 190 万元,600 余户村民通过种植玫瑰花实现增收。" 张庆彬说。

庭院前闲置空间种满万寿菊

同时,庭院改造带来的 " 空间红利 ",还催生出万寿菊种植等庭院经济新形态。" 以前院子里杂草没人管,改造后种上万寿菊,既能观赏又能卖钱,一年能多挣好几千。" 艾比拜说。

从 " 输血 " 到 " 造血 "

" 一只羊 " 串起富民产业

走进和田津垦牧业的羊舍,整洁的围栏里,小羊们纷纷探出头,埋入饲槽专注咀嚼精心配比的饲料,偶有小羊听到脚步声抬头,嘴角还挂着饲料碎屑,满足的 " 咩咩 " 声此起彼伏——这幅生动的现代养殖图景,正是天津援疆产业扶持落地生根的缩影。

和田田津垦牧业羊舍内景

作为天津食品集团对口援疆的重点企业,和田津垦牧业有限公司自 2018 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肉羊的规模化养殖与良种扩繁。经过近七年的扎实发展,企业已从最初的单一养殖模式,逐步构建起集饲料加工、育种扩繁、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据津垦牧业总经理王佳旭介绍,截至目前,公司累计出栏肉羊已突破 38 万只,其中 2025 年预计出栏量近 4 万只,产品销售网络覆盖全疆,成为推动当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和田津垦牧业

产业链的完善离不开人才支撑。津垦牧业积极践行 " 人才援疆 " 理念,大力吸纳本地青年加入技术团队。于田县本地人麦麦提江 ? 玛木江便是其中之一。毕业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的他,一走出校门就加入公司,从基层兽医逐步成长为生产区区长。他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职业发展,还将所学专业养殖技术用于家庭养殖,目前家中饲养了 40 只肉羊,获得 " 工资 + 养殖 " 的双重收入。

" 现在公司 80% 的技术人员都是我们本地的大学生。" 麦麦提江说," 我在这里不仅事业有发展,生活也安定下来。" 他的妻子祖丽艾克代木来自喀什,毕业后也进入津垦牧业工作,两人于 2022 年结婚,如今孩子已经两岁,小家庭的日子越过越踏实。

人才队伍的成长与技术创新的突破形成了双向赋能,而品种改良正是津垦牧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津垦牧业主推的 " 津新肉羊 " 新品种,是以澳洲白羊为父本,本地胡羊为母本,经过五年杂交选育而成。科研团队通过五个世代的横交固定,成功筛选出性状稳定、肉质紧实、体型优良、产羔率高的理想型肉羊。这一命名融合 " 津 "" 新 " 二字,寓意天津和新疆两地合作的深度联结。

津垦牧业培育的 " 津新肉羊 "

王佳旭告诉记者," 津新肉羊 " 突破传统羊种的季节性繁殖限制,可实现全年发情配种。数据显示,母羊断奶后即可配种,年均产羔羊 1.5 胎,每胎平均产羔羊 2.4 只。同时,其屠宰率达到 50%,较本地羊的 40% 显著提升,每百斤活羊可多产出 10 斤肉,经济效益明显。

" 津新肉羊 " 的品种优势,最终需要通过接地气的合作模式转化为农户的实实在在收益。

为此,津垦牧业推出多种创新合作模式,如 " 放母归羔 " 模式是由企业免费提供母羊,农户三年后归还一头羔羊,其余留存自有。" 托养代管 " 模式则由企业统一管理羊只,农户每年按只获取固定收益。此外还有 " 种羊置换 "" 入企就业 " 及 " 饲草料置换 " 等方式,有效降低农户养殖风险,提升参与积极性。

津垦牧业羊舍

" 企业自有基地占地 1400 亩,实施精细化管理,基地全年持续运转,每日均有新羔羊出生,展现出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的强大活力。目前,‘津新肉羊’已在全县广泛推广。" 王佳旭说。

和田津垦牧业的成功实践,是天津援疆工作中 " 产业援疆 " 与 " 人才援疆 " 紧密结合的生动体现。通过全产业链布局激活地方资源,以本土人才培养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不仅让肉羊产业成为推动和田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也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可持续的增收致富之路。(津云新闻记者 杨琳琳 鲍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天津 乡村振兴 安全隐患 专项资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