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谢华清:以“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破局,育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专业硕士培养中 " 校企协同浅、实践能力弱、供需匹配难 " 的问题仍较突出。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色的地方高校,更加需要满足区域产业关键领域需求,以关键领域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模式 " 为突破口,推动专业硕士教育从 " 单点合作 " 向 " 体系化共建 " 转型,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 " 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 " 的卓越工程师。

锚定痛点:传统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的现实错位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培养 " 知行合一 " 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但长期以来,传统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三重错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首先是校企协同存在 " 表面化 " 困境。以往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 " 短期实习 "" 企业参观 " 等浅层层面,企业参与培养的积极性不高,仅少数企业能提供实践岗位,且很少开放核心技术环节与科研项目。以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为例,行业存在 10 万量级人才缺口,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常因 " 企业担心技术保密、高校缺乏对接机制 " 而难以深入,导致学生接触的实践内容与产业真实需求脱节。

其次是企业实践存在 " 碎片化 " 短板。传统培养中,实践环节多分散在课程间隙,时长短、任务散,学生难以系统参与完整的工程项目。大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前仅参与过 1~2 次短期实习,对产品制造工艺、研发全流程等产业实际工作缺乏系统认知,入职后仍需企业花费 6-12 个月重新培训,无法快速胜任岗位需求。

第三是培养评价存在标准 " 单一化 " 倾向。长期以来,专业硕士毕业评价存在标准 " 单一化 " 现象,过度依赖学术论文,忽视了工程实践成果的价值。比如,在医工交叉培养中发现,不少研究生因专注于临床设备研发,难以抽出时间发表学术论文,却在医疗器械创新与系统研发等领域取得了可落地的技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在传统评价标准下并不能成为学生的毕业依据,打击了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积极性。

专业硕士教育若要破除以上痛点,必须跳出 " 校园围墙 ",让培养过程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规模化、体系化、长效化的校企协同,摆脱传统培养的现实困境。

机制创新:构建 " 三链融合 " 的住企培养体系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的核心在于打破高校与企业的壁垒,构建 " 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 " 深度融合的培养体系,让专业硕士在 " 真场景、真项目、真需求 " 中成长。

首先需要 " 三方协同 " 夯实机制基础,破解 " 协同浅 " 难题。打破传统校企 " 双边合作 " 模式,建立 " 政府-学校-企业 " 三方联席决策机制,形成权责清晰、资源共享的协同格局。

政府层面将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纳入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给予专项招生指标与经费支持;学校层面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统筹住企培养的招生、课程、导师管理,优化企业导师选聘、培养方案审定等流程,确保企业全程参与培养关键环节;企业层面不仅提供实践岗位,还派出 " 特级技师 "" 大国工匠 " 参与培养方案制定,将不同模块的产业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实现 " 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更新 "。

第二是以 " 工学交替 " 优化培养流程,破解 " 实践散 " 难题。创新设计 "1+2(3 年制专业硕士)""0.5+1.5(2 年制专业硕士)" 多类型的长 / 短周期培养模式,将实践环节系统嵌入培养全过程。研究生可以第一年在校完成工程数学、管理伦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后两年全周期入驻企业、科研院所等,以 " 准员工 " 身份参与完整的工程项目。

在企业实践期间,学生需跟随企业导师参与真实任务,从参数调试到工艺优化,从项目讨论到成果落地,全程沉浸式体验产业工作流程。同时,为确保实践质量,推行 " 双导师 + 导师组 " 制度:校内导师侧重学术指导,帮助学生将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企业导师侧重技术指导,传授产业一线的实操经验与工程思维。通过 " 企业内部交流 + 学校团队研讨 + 校企定期对接 " 的联动机制,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与学术困惑。

第三是以 " 多元评价 " 重塑标准体系,破解标准 " 单一化 " 难题。彻底改革专业硕士毕业评价标准,建立 " 以工程实践成果为核心 " 的多元评价体系。一是拓宽成果认定范围,将发明专利、产品研发报告、工艺优化方案、企业技术认证等各类实践成果纳入毕业依据;二是完善评价流程,构建 " 企业初评 + 校企联评 + 第三方评估 " 的三级评价机制,企业专家从产业应用价值角度打分,校内导师从学术规范性角度把关,第三方机构负责质量监督,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三是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将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成果转化率等指标纳入培养质量监测体系,定期调整培养方案。

未来展望:从 " 模式探索 " 到 " 生态构建 " 的深化路径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不是简单的培养方式调整,而是专业硕士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面向未来,作为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化,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发展。

首先需要打造 " 区域共享 " 的实践平台。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建设不同学科专业领域的 " 全流程共享式实践平台 ",让更多高校与企业共享优质实践资源,降低单个学校与企业的投入成本。

同时咬完善 " 长效稳定 " 的协同机制。打通企业技术骨干与高校教师的双向流动通道,推行 " 产业教授 " 制度,让更多企业高级工程师进入高校授课,同时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构建 " 双师型 " 师资队伍;建立产业需求动态反馈机制,定期发布学科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报告,引导高校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与培养方案。

还需要拓展 " 跨域融合 " 的培养领域。在现有合作领域基础上,将 "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模式延伸推广至上海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让更多卓越工程师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 " 工程尖兵 "。

专业硕士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成建制住企联合培养 " 模式让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让学生在解决产业真问题中成长,真正培育出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工程师。这既是应用创新型高校的责任担当,也是专业硕士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作者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联合培养 硕士 工程师 集成电路 人才培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