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先声 前天
专访Bernie Cho:C-Pop的下一站,构建属于自己的“K-Pop式产业机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 | 朋朋         编辑 | 范志辉

这个夏天,K-Pop 再次席卷全球。

截至 8 月底,《K-Pop 猎魔女团》成为 Netflix 有史以来观看次数最多的动画,电影中虚构的女子组合 HUNTR/X 的歌曲《Golden》一度登上 Billboard Hot 100 榜首;与此同时,BTS 也将在 9 月 24 号开启 movie weeks,在全球范围内同步上映四部演唱会电影。

从十余年前延续至今,K-Pop 在全球的主流媒介与文化消费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K-Pop 不再只是单一的流行文化符号,而成为文化产业全球化的样本。它证明了流行音乐在文化出海、国际传播与产业再生产上的巨大潜能:既能突破语言壁垒进入主流消费场景,也能在全球市场实现长期的商业运营与价值循环。

2025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大会期间,我们对韩国首家独立音乐艺人及厂牌服务机构 DFSB Kollective 创始人 Bernie Cho 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深入专访,试图从产业视角解读 "K-Pop 如何成为全球化现象 ",并进一步探讨,从 K-Pop 到 C-Pop,中国音乐产业还有哪些可为?

K-Pop 的核心绝非偶像,

而是产业体系

" 我是拿着 K-Pop 后台通行证的人。"Bernie Cho 如此调侃。

作为 DFSB Kollective 的创始人,他在行业中深耕 20 年,就像在 K-Pop 的后台,零距离见证了 K-Pop 的整个全球化进程。从把第一首 K-Pop 歌曲推上 iTunes,到操盘美国首个全部售罄的 K-Pop 巡演,Bernie 和他的团队在幕后参与了无数关键时刻。

也是在这 20 年间,K-Pop 以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从亚洲潮流逐步走向全球文化的核心。2002 年,BoA 凭借《Listen to My Heart》成为首位登顶日本 Oricon 专辑榜的韩国艺人;2009 年,Wonder Girls 的《Nobody》将 K-Pop 打入 Billboard Hot 100;2012 年,PSY 的《江南 Style》在 YouTube 上创作了全球级点击奇迹。

如果说上个十年的 K-Pop 依赖的是偶像效应,那么这个十年 K-Pop 依赖的偶像背后产业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

进入 2010 年代,K-Pop 的市场规模出现了飞跃式扩张。韩国文化观光研究院(KCTI)的报告显示,2023 年 K-Pop 海外销售额首次突破 1 万亿韩元,达到 1.24 万亿韩元(约 8.9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3%。

对于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KCTI 将其归因为市场多元化、国际推广常态化与新艺人崛起。这与 Bernie 的观察高度契合,在专访中,他向我们阐释了背后更为深刻的运作模式。

海外往往将 K-Pop 简化为 " 青少年偶像舞曲 ",但在 Bernie 看来,实际上,韩国音乐生态远比想象中复杂:" 韩国音乐圈有大量风格多样、充满活力的音乐人,涵盖舞曲、嘻哈、R&B、摇滚、电子等各种流派。"

他强调,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带动多元化的市场:不同类型的艺人和厂牌面对各自的受众群体形成细分市场,DSP 平台、演唱会、周边产品和海外发行渠道则构建了横向交织的产业网络。

这种多元性能够持续扩散,依赖的是一整套 " 全栈式商业模式 "。

Bernie 将顶尖 K-Pop 公司称为 " 音乐公司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唱片公司或经纪公司。在他看来,头部企业 HYBE、SM、JYP、YG 更像是 " 全栈式 " 组织:从练习生培训、音乐制作,到市场营销、粉丝运营,再到演唱会和衍生产业,所有环节都由同一家公司协调。这种模式让它们不仅能快速推新人、放大内容,还能在市场波动时灵活调整方向。

" 这种模式创造了惊人的营收规模。"Bernie 直言,"HYBE、SM、JYP、YG 每年的营收总额,都超过了从东南亚到西北欧整个区域音乐市场的体量。"

与此同时,DSP(Digital Streaming Platform,即数字音乐流媒体平台)则成为推动新艺人崛起的另一支力量。与中国类似,韩国的 DSP 为独立音乐人构建了一条 " 端到端 " 的价值链。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趋势。Bernie 提到,在韩国,本土音乐在 DSP 平台上的份额高达 95% 以上,而国际音乐的市场份额则普遍低于 5%-。这意味着,本土音乐在亚洲音乐市场可以有更广泛的吸引力。当然,在中国,本土原创音乐还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

换句话说,K-Pop 的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爆款故事,而是一套制度化产业设计与本土创新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套体系下,新艺人源源不断涌现,独立音乐市场蓬勃发展,DSP 与娱乐公司形成合力,从而让 K-Pop 的全球影响力有了可持续的 " 源头活水 "。

从政策支持到商业模式,

" 用 10 到 20 年,来一夜成名 "

K-Pop 的崛起,让韩国音乐产业一时间成为全球企业、研究机构乃至政府部门的观察焦点。身处其中,Bernie 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在他看来,K-Pop 的成功,看似是一场 " 革命 ",实际上是用 10 年甚至 20 年的时间,精心打磨出的 " 一夜成名 "。

这股席卷全球的热潮,并非仅依靠台前偶像的表现力,而是一整套举全国之力的系统化产业设计:韩国将日本、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的实践经验混合优化、本土化,打造出兼具国际竞争力与本土特色的产业生态。

Bernie 将这一机制形象比喻为 " 拌饭 ",把大家熟悉且喜爱的食材混合在米饭中,既保留韩国特色,又易于全球接受。

其中核心食材之一,是韩国政府的战略扶持。1990 年代金融危机后,韩国意识到传统制造业的局限,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柱。韩国政府 " 在推广韩国音乐、保护韩国音乐产业方面,不仅积极主动,必要时甚至会采取强硬举措 "。目前,韩国政府的扶持举措多种多样,包括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专项补贴、资助音乐人参加国际大型音乐节、建设产业基础设施等,甚至在市场出现不良行为者时充当 " 安全网 ",介入干预以保障音乐人合法权益。

更为重要的是,韩国政府还会向行业提供权威的数据支持。" 韩国政府对待 K-Pop 及文化产业的态度,与对待半导体、电子、汽车等核心产业毫无二致。"Bernie 告诉我们," 我们能获取海量的消费者数据、市场数据及行业运营数据,这些数据能切实帮助行业找到改进方向。"   这也是中国音乐市场目前还有所欠缺的。

这种制度化支持与 K-Pop 自身的市场潜力形成正向循环:政府扶持促使产业专业化、国际化,加速了 K-Pop 的出口和全球影响力;而 K-Pop 的海外成功又反哺国家经济与软实力——相关文化产品成为第二大消费品出口,仅次于汽车;韩国形象被全球观众与潜在游客认知强化,带动文化旅游和相关消费增长。

政府支持之外,娱乐产业的制度化运作也是 K-Pop 长期发展的关键。

截至目前,所有顶尖韩国音乐公司均在证券交易所上市。Bernie 指出,上市迫使这些公司实现 " 财务核算的规范与责任透明度 ":它们 " 不仅要吸引粉丝群体,更要对金融分析师负责 ",需严格遵守信息披露规则,以合规经营、稳健增长为核心目标。

如此一来,整个产业势必要摆脱对明星效应的短期依赖,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化模式。

与此同时,版权体系的透明化与国际化,也是 K-Pop 全球化的重要环节。海外发行过程中,K-Pop 歌曲信息 " 多以韩英双语呈现,甚至越来越多地只使用英语 "。Bernie 表示,这不仅是为了触达全球粉丝,更直接关系到版税核算。

" 若歌曲标题只有亚洲语言,就无法在 Spotify、Apple Music 等国际平台匹配播放数据,这部分版税会流入‘黑箱’,永远无法追回。"Bernie 表示,而双语元数据能大幅提升版税到账概率,让创作者权益不被遗漏。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创作者加入,韩国也在逐步完善版权收入的分配体系。

K-pop 发展初期,韩国音乐公司多向外国创作者提供固定前期费用。随着更多海外创作者加入,K-Pop 公司也从前期固定费用模式,逐步转向后端收益分成,让创作者可以实时监控作品播放数据和收益。

整体来看,K-Pop 背后的逻辑是:开放、混合、透明、制度化。韩国开放全球资源、混合本土特色、透明保障权益、制度化确保长期稳定。这一套产业设计,使 K-Pop 不仅能够适应全球市场需求,也能保持独特文化辨识度,成为长期可持续的全球化音乐产业范本。

版权、榜单、音乐人权益……

从 K-Pop 看 C-Pop 的挑战与机会

过去十年,中国音乐产业高速发展,已跻身全球头部音乐市场行列。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数据显示,中国录制音乐收入位列全球第五。然而,在 Bernie Cho 看来,中国音乐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张,并未伴随成熟的制度设计。

对于中国来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行业中约定俗成的 " 最低保证金 " 制度。所谓最低保证金,即国内常说的 " 保底金 ",是被许可方向版权方支付的一笔预付款,用以获取未来某一时期或区域的发行或销售权利:若产品销售表现超预期,版权方可获得额外收益;若表现不佳,版权方仍保留保证金。

Bernie 指出,在像韩国这样的市场中,最低保证金已简化为 " 合作诚意 " 的象征,仅在新 DSP 入市或新产品推出时使用,且金额规模小,通常 3 年内取消。相比之下,最低保证金在中国市场仍常被采用,且金额较高,与市场成熟度并不匹配。

此外,独家授权与独家首发也普遍存在,但在韩国几乎没有。

Bernie 透露:" 韩国音乐行业有个‘公开的秘密’,在与中国的平台合作中,版权方经常被要求独家授权或独家首发,但在韩国从未出现过类似情况。" 韩国 DSP 之间形成 " 君子协定 ",共享内容库,保持公平竞争;即便有特别混音版本或专属内容 MV,独家窗口期最多也只有 14 天。可以说,公平透明的 DSP 竞争生态是驱动赋能本土音乐与独立音乐的重要引擎。

而最令 Bernie 感到意外的是,中国音乐市场榜单体系的缺失。

" 榜单成绩不仅是音乐人监测热度的指标,更是商业变现的重要依据。"Bernie 强调。可惜的是,中国目前缺乏全国性官方音乐榜单。与美国 Billboard、日本 Oricon、韩国 Circle Chart 相比,中国是全球十大音乐市场中唯一没有统一榜单的国家。Bernie 认为,建立权威榜单体系,将有助于规范行业行为,减少独家授权与独家首发对榜单表现的损害,同时提升音乐人的议价能力。

在 Bernie 看来,中韩市场基础何其相似:都经历了与盗版的斗争后,逐步迈向正版化和规范化。当我们讨论中国音乐市场的改进方向时,Bernie 告诉我们,核心原则应当是 " 以音乐人为本 " —— " 一切需围绕音乐人需求,优先保障音乐人利益 "。

事实上,中国市场体量大、数字基础设施完善,C-Pop 完全有潜力探索一条不同于 K-Pop 的路径。但在走向全球前,如何解决透明度、制度化和音乐人权益的问题,将是绕不开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音乐产业无疑要在 DSP 与版权方的合作模式上进行制度创新。重新审视最低保证金、独家授权等规则,从 " 博弈 " 转向 " 共建 ";另一方面,要真正建立 " 以音乐人为中心 " 的体系,构建版权透明、数据实时的平台,并辅以权威、公开的榜单机制,让音乐人和平台都能直观理解市场反馈。

放在全球视野下,流行音乐早已超越娱乐本身,成为文化出海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K-pop 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不止在于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还在于对成熟市场运营逻辑与行为模式的接纳与再造。对 C-Pop 而言,这既意味着以开放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也意味着以制度创新和产业协同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全球化音乐生态。

当我们聊起 C-Pop,不只是聊一首歌、一位偶像,而是要聊制度、聊规则、聊未来的产业格局。毕竟,在全球的语境下再谈音乐产业,真正的赢家不是单个平台或公司,而是整个国家的产业生态。

* 本文图源网络,如侵权联系删改

先声话题

话题内容:你认为,C-Pop 的下一个十年,如何借鉴 "K-Pop 逻辑 "?

长期招聘音娱产业记者(实习 / 兼职 / 全职),不问出处,能力说话,待遇从优,详情请后台回复 " 招聘 "。

排版 | vision

音乐先声工作室介绍

音乐先声,即专注音乐产业,先发未来之声。怀抱对文字和产业的敬畏之心,我们致力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通过对国内外音乐产业案例、现象的研究分析,拆解背后的逻辑、规律和趋势,持续输出深度干货,争取领先行业半步。

目前,音乐先声在虎嗅、36 氪、钛媒体、界面等核心平台累计发文超 1300 篇,获得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2020 年度最具影响力作者,内容穿透力、行业影响力居音乐垂直领域第一位。

往期热文

  

- 关注我们,收获最新产业洞察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点击下方 " 在看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全球化 韩国 音乐 创始人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