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号出海 · 第 185 篇
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在今年首次设立的主竞赛单元中,中国电影迎来高光时刻。张律执导的《罗目的黄昏》力压群雄,夺得首届「釜山奖」最佳影片;舒淇则凭借《女孩》荣获最佳导演奖,成为闭幕式最大亮点。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电影人在国际舞台的艺术突破,也让中国电影再次成为亚洲影坛的焦点。与此同时,其他单元中亚洲各国新秀同台角逐,呈现出多元格局。釜山首创竞赛单元,华语影片强势登场,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出海正在迈上新的台阶?
在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无疑是最大赢家之一。张律执导的《罗目的黄昏》获得首届「釜山奖」最佳影片,这不仅是对影片艺术水准的肯定,也标志着中国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中的又一重大突破。张律一贯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和对边境地域的敏锐观察著称,这次获奖再次证明其作品兼具地域性与国际化的双重价值。
与此同时,首执导筒的舒淇凭借《女孩》摘得最佳导演奖,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作为国际影坛知名演员,舒淇的导演首作原本就备受期待,而她在釜山的成功,更显示出中国女性创作者在国际舞台上正在争取到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和认可。
除了中国电影的亮眼成绩,本届电影节的奖项分布也凸显出亚洲电影的多元共振。韩国导演柳在仁凭借《在路上》夺得「新浪潮奖」,而纪录片与短片奖项则由中韩及亚洲创作者共享舞台,共同展现出亚洲电影的生机与潜力。
第 30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奖者合影
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釜山奖」竞赛单元,是亚洲电影格局的一次制度性升级。而中国电影在这一全新单元中即实现「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的双重突破,释放出的信号十分明确:中国电影正在以更成熟的面貌,进入国际电影节的核心舞台。
这种突破,不仅仅依赖于明星效应或市场体量,而是建立在电影语言与叙事策略的持续创新之上。张律的《罗目的黄昏》以地域性的边境故事切入,却能引发普遍共鸣,体现了中国导演在「本土叙事」与「国际表达」之间的平衡能力。舒淇的《女孩》则展现了东方女性视角的力量,让中国创作者在多元表达中占据了独特位置。
电影《女孩》
对于中国电影的「出海」,国际电影节奖项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背书,但要真正拓展国际影响力,还需在更宏观的层面进一步发力。近年来,从刁亦男的《白日焰火》到管虎的《狗阵》,再到关锦鹏、张律等导演的作品在戛纳、柏林、威尼斯和釜山屡有斩获,可以看到中国电影正在逐渐构建一条「影展口碑—国际销售—海外落地」的循环机制。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一方面坚持本土叙事的独特性,同时通过普遍情感与影像语言实现跨文化传播;另一方面,以节展为节点,推动从艺术荣誉到国际市场的顺畅转化。釜山的成功再次证明,中国电影只有在艺术探索、产业机制和国际合作三方面同时发力,才能将一时的荣誉转化为持续的全球影响力。
釜山的亮眼成绩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进入全球观众的视野,不仅需要更多像《罗目的黄昏》《女孩》这样的艺术佳作,也需要在类型片、商业片层面探索国际化的叙事与市场策略。唯有如此,中国电影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加持久和坚实的话语权。
电影《罗目的黄昏》
译者|小塞
编辑|分味
文章来源|Variety
原文作者|Naman Ramachandran
原文发布日|2025.09.26/ 周五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