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隆汇 前天
OpenAI:人类只剩最后5年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刚刚拿下阿克塞尔 · 斯普林格奖,山姆奥特曼又语不惊人死不休:

五年后 AI 将全面超越人类人类智力的霸权时代,已进入倒计时。

2030 年,GPT-8 不仅能给出终极难题量子引力答案,能向你娓娓道来其思考过程、灵感来源,以及它为何决定研究这个课题。

它,有资格成为真正的 AGI。

届时,"当今经济活动中 30% 到 40% 的任务都将由 AI 执行。"

……

如果是在两年前,我们或许还会感到激动、为自己的饭碗而焦虑。

但此时此刻,虽然类似的感觉还有,但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淡了许多。

牛逼听太多,实在是麻木了。

看着现在正与你对话的傻瓜式 AI 大模型,虽然有点用,但有被吹的那么厉害吗?

就这么个玩意,你很难想象它能在 5 年内,就成为超越一切的存在。

01

现实很骨感

美国智库 METR 曾于 7 月初发布报告,称大语言模型每 7 个月能力翻倍,远超摩尔定律。

预计到 2030 年,AI 足以在数小时内完成人类一个月的工作量。

这与奥特曼所预测的时间点,比较接近,未来似乎很美好。

但回到现在,同样是智库 METR 做了一项试验:将一批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分成两组,一组纯人工,另一组使用 AI 工具编程。

结果却出乎很多人意料。

相比于纯人工,借助 AI 工具预测快 40%,实际上却慢了 19%。

也就是说,AI 不仅没有使得效率提升,反而降低了效率。

无论是采用不同的结果指标、估计方法,还是对数据进行各种子集 / 子分析,开发速度的放缓现象依然存在。

使用了更先进的工具,效率怎么可能下降呢?

包括参与实验的程序员,也认为 AI 工具帮助自己提升了约 20% 的效率。

这完全不符合逻辑,但数据不会说谎。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实验方将之归为 " 能力 - 可靠性缺口 " 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现在的大语言模型,虽然能完成大量复杂的任务。但它们给出的成果,无法达到真实企业需要的业务水平。

比如在执行编程任务中,程序员确实在查找信息和主动编码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了,但撰写提示词同样需要时间。

同时,AI 固然能快速生成大量代码,但其中充满小错误,导致人类程序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检查、更正 AI 输出,甚至重写。

大部分情况下,人类反而成了 AI 的保姆。

更关键的是,编程已经是 AI 表现最好的领域。

在这个领域都无法带来效率提升(在目前的水平下),甚至起到反效果,其他行业可想而知。

都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人人都想当那只猪。

根据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截至 2025 年 4 月,全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过 424.3 万家。

其中,2025 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约 28.6 万家。

这个领域,是如此繁荣、参与者是如此之多,所有人都在说 AI 是未来最大的财富增量。

但实际的情况是,除了提供算力的英伟达,和成千上万利用信息差赚流量的博主……目前几乎还没有哪一家 AI 企业真正赚到钱。

至少在现阶段,它仍然是典型的:高投入,低回报。

据摩根士丹利估算,仅微软、Meta、谷歌、亚马逊四家巨头,2024 年的资本投入就高达 3000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流入 AI 项目。

总体来看,2024 年全世界生成式 AI 投资额较 2023 年增长超过 70%,预计 2025 年的的总支出更是将达到 2024 年的 3 倍。

这种背景下,科技巨头还能扛得住,或许能支持到 AI 应用真正百花齐放的那一天。

而大量中小竞争者,即便前期拿到投资,也根本撑不下去。

比如开发出 AI 回话模型的 SD,至今仍背着 1 亿美元债务;Stability AI,核心研究团队集体辞职;Character AI 不得不卖身谷歌……

国内的圈子,大同小异。

波形智能,曾拿到千万融资,突然就解散了,包括 CEO、CTO 等核心成员集体跳槽 OPPO。

竹间智能,创始人简仁贤曾担任微软工程院副院长,因现金流吃紧,部分部门不得不停工,基本上停摆了。

华夏芯,资金链断裂、申请破产,14 项专利、15 项软件著作权被挂到京东拍卖……

2022 年 11 月至 2024 年 7 月,全国共有 78612 家新注册 AI 企业处于注销、吊销或停业异常状态,占同期新注册企业总量的 8.9%;全国 AI 领域注销、吊销的企业总数,更是超过 20 万家。

虽然没有最新的数据,但按照这个比例估算,目前倒闭的新注册 AI 相关企业,100% 已经超过 10 万家。

正如 AI 工具的实际作用,目前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

不要只看到顶尖巨头在台前的光鲜,这才是 AI 浪潮的真正底色。

九成的参与者,都将、或已经倒在黎明前,其中不乏真正纯粹的技术团队。

在 AI 技术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之前,这种情况不会改变。

02

未来确实不远

如果说,古人的生产力是天平,付出多少力气就收获多少粮食。

那么,现代人的生产力就是一根杠杆,只用坐在机器前敲敲打打,就能驱动万吨的巨轮。

在我们的想象中,生成式 AI 的变革性之处在于,打破了 "成本、质量、速度只能选其二" 的三角模型。

不过目前来看,无论是成本、质量还是速度,AI 工具似乎都与我们预想的还差很远。

因为现阶段的 AI 只会标准化的创作,这会导致两个问题。

其一,同质化;其二,细节缺失。

以 AI 绘图为例,生成式 AI 是通过整合大量资源,来获得绘画能力。

一旦源头出现交叉重复,必然导致 AI 作画出现不可避免的同质化。

这一点我们平常使用 AI 工具时都能感受到,你如果不输入大量特定的提示词,它给出的图片风格其实都非常类似。

更关键的是,它只是把数据具象化为图片,这就不可避免出现大量低级错误。

比如,人物装饰不完整,某些器官比例失真,手指多一根等等。

这在上文提到的编程工作中,同样有出现。

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存在,生成式 AI 目前只能胜任比如审核、阅片之类的少部分重复性非常高的工作。

对大部分人而言,它根本无法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具,更深层次的细节把控,必须由人来把控。

最终导致,使用工具后的效率,反而不如原来高。

当然,未来虽然还未来,但它终究会到来。

今时今日的种种,我们可以归咎为企业家的过度宣传,但更本质的原因只有一个:如今的 AI 不够强。

应该强到什么程度,它才能真正作为一个合格的工具,给企业 " 降本增效 " 呢?

其实应该有一个标准:达到人类从业者的平均水平、乃至最低水平。

它不需要非常强,只需要达到最普通的水准,就将彻底改变今时今日的市场生态。

因为在任何行业,占绝大多数的普通人如果被淘汰,人工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比如目前 AI 应用最广泛的游戏行业。

只要定义好规则,关卡策划、系统、数值等基础、重复性的设计内容,后续的工作本来就是套模板直接协作。

基本上,初级策划所有能干的工作,基本上都即将被替代。

甚至,只需保留少数创造力最强的人,这样做不仅能降本增效,游戏本身的质量也会得到提升。

比如,每个 NPC 都有一个完整而具体的故事,且能与玩家进行更详细而真实的对话——实现性格千人千面。

玩家体验毫无疑问会得到提升。

而在单纯靠人力堆的时代,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大厂而言,AI 能帮助自己降本增效,以后大型游戏的研发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从而带动整个市场更加活跃。

对小厂而言,本来主攻的就是页游、小程序游戏,基本就是赚一波就跑。对他们而言,以后的成本基本只剩下推广,研发全交给 AI 就可以了,无限薅羊毛。

唯一受伤的,只有大部分不够 " 优秀 " 的从业者。

这种事情,如今已经在游戏行业发生,而且这两年随着显卡升级大爆发,行业会变得越来越卷,50% 的人可能面临转行。

其他行业,都在瑟瑟发抖。

那一刻的到来,不需要 AGI,只需要等到工具能完成最简单的工作。

但绝对不应该是现在。

03

尾声

至少此时此刻,对大部分行业而言,AI 是根本无法取代人的,甚至作为工具都不太合格。

但最近两年,很多中小企业的管理层们,不论懂或不懂,大多都跟着舆论走、给员工强调降本增效的概念,普遍裁员。

留下的员工熟悉 AI 工具,尤其是免费的那种,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这算是比较 low 的做法,也是最普遍的。

但最终,绝大多数只是降了本,根本没有增效。

即便真的增了效,绝大多数的情况也不是因为 AI,而是裁员导致人心惶惶、大家越来越卷而已。

更讽刺的是,现在都 2025 年了,AI 应用市场规模即将突破 5000 亿元。

却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就像坐井观天的土财主一般,觉得买几台高配电脑就是数字化转型,生成几个数字人主播就是在做 AI。

这并非夸张,稍微去了解一下就知道,抱有这种想法的企业、甚至投资者都相当之多。

或者说,这大概才是目前市场热炒 AI 的真实底色。(全文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程序员 编程 奥特曼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