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为促进京津冀地区神经康复与调控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重症康复与营养技术、医学教育、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发展,由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康复与调控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承办的 " 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康复与调控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渤海重症康复论坛 " 于 9 月 26 日 -28 日在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国内神经康复、重症康复、神经调控、营养技术、医学教育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及相关工作者齐聚天津,参与交流并授课。
本次会议以 " 协同创新,智领未来 " 为主题,聚焦神经康复与调控、重症康复与营养技术、医学教育与人工智能等热点议题,旨在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京津冀地区神经康复与调控事业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开幕式上,天津医科大学副校长、临床医学院管委会主任于春水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们对疾病后生命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康复专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目前,该领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仍相对短缺,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但神经康复与调控作为新兴的朝阳学科,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值得高度关注。当前康复理念已发生显著变化,神经调控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值得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召开本次会议,不仅有助于临床医学院凝练办学特色,也为师生提供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宝贵机会。感谢全国神经康复与调控领域的各位同仁莅临天津。
天津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万春晓对远道而来、莅临会议的专家们表示感谢,她表示,本次学术交流为思想的碰撞与未来的规划提供了重要平台,与会专家们从基础到临床、从技术到应用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交流,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前沿动态与研究热点,展示了多项科研成果,通过观点交锋与学术对话,本次活动成为一场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盛会,实现学习互鉴、共同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与平台发展。通过国内多位知名专家的授课与演讲,学生们增强了对康复医学的认知,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学科前景的理解,这为他们未来深入从事康复医学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渤海重症康复论坛已成功举办八届,通过一届届的学术积累与交流,不断推广和完善重症康复理念,为全国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也为重症康复学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万春晓表示,目前,在国内多项国家级会议上,国内同行对天津的重症康复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这也反映出天津康复在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影响力。此次论坛将带动开展神经调控领域的京津冀轮值活动,进一步促进三地合作,共同推动神经调控事业向更活跃、更广阔的方向发展,让重症康复与神经调控成为天津又一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本次论坛结束后,他们将进一步在临床、教学和科研三方面协同发力,依托医科大学总医院、学会等平台,在天津市卫健委和教委的指导支持下,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为天津医疗高地建设积极贡献力量。明年,他们还计划举办国际性学术论坛,加强与国际专家的联系,推动天津康复事业不仅走向全国,更迈向国际舞台。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刘佩梅代表承办单位致辞指出,作为全国首批以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独立学院,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已构建以医学为核心、医学技术类专业为特色、非医学专业为补充、新型健康产业为创新增长点的专业体系。近年来,学院持续推进学科交叉与课程创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康复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在神经康复、重症康复等前沿方向的临床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与就业竞争力。未来,学院将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重点围绕神经康复与调控、重症康复两大方向,深入探讨前沿进展、技术创新及临床转化路径。本次论坛汇聚了京津冀乃至全国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案例研讨等多种形式,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韩磊表示,神经科学是探索生命奥秘的前沿学科,而神经康复与调控则是连接科研与临床的关键纽带。当前,神经康复领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到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创新,从重症康复的全周期管理到人工智能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每一项进展都为患者功能重建带来新希望,为学科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天津市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康复与调控专业委员会作为重要平台,已成为京津冀地区神经康复领域的品牌学术活动。本次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凝聚共识、深化合作的契机。以此为起点,三地将进一步强化跨区域、跨学科协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走向临床,让优质康复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教育中心高等医学教育部副编审王暄在致辞中介绍,人卫社成立 72 年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我国医学学术发展,展示医学文化成果与学术精神,构建了覆盖多专业、多层次的医学教材体系,凝聚了大批优秀医学专家,为国家培养了一代代医学人才。同时,人卫社的教材建设也见证了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现有教材已难以完全适应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人卫社正在开展第四轮教材的调研论证工作,计划于明年启动修订。希望借助本次会议,广泛听取一线专家、临床工作者和师生的意见与建议,欢迎大家积极建言献策,人卫社愿与各位专家加强合作,共同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在学术报告环节,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生物电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生物电工与智能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北工业大学徐桂芝就《多模信息融合电磁神经调控机制与脑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分享;天津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院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总医院神经调控和重塑实验室主任万春晓介绍了脑调控与营养技术在神经重症康复中的应用成果;天津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教授孙少凯展示了微创上转换光遗传技术用于帕金森病治疗的最新进展;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姜希娟从《立足 " 医教研三位一体 " 之 " 科研思路的形成与实现 "》角度进行分析;山东第二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副院长、康复工程研究院院长李奎成详细讲解了分级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作业疗法科主任黄富表则就《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康复治疗科研中的应用》与师生展开交流。
本届年会还设立了神经调控分论坛、神经康复与管理分论坛、天津市康复专科联盟会议、青年创新论坛等 4 场平行活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系主任吴毅,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生物电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张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意识障碍外科主任何江弘,天津市安定医院科教科科长张宾等 20 余位专家现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并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师生开展深入交流。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还参观了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医学模拟中心,并赴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实地参访。(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