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最早的生计就是一名教师。1909 年 8 月,鲁迅从日本回国,9 月,赴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初级化学和优级生理学教员,成为一名青年教师,这是鲁迅的第一份工作。一年后,又到绍兴府中学堂教博物学。鲁迅自 1912 年 5 月到北京教育部工作,至 1926 年 8 月离京赴厦门大学教书,共在北京生活了十四年多。鲁迅在教育部担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主要司管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美术展览会、通俗教育等事项。教书,是鲁迅的本行。
1925 年的鲁迅
京城的 22 所学校都留下过鲁迅的足迹,大部分是因为鲁迅司管教育方面的公务,其中有八所学校鲁迅亲自兼过课,兼课的时间在 1920 年 8 月至 1926 年离京前。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兼那么多课?
兼课为哪般
鲁迅初到北京,入住宣武门内绍兴会馆,在这里大约住了七年。他在教育部任职,最初的月薪 220 银元,以后逐年增长。至 1919 年,鲁迅月薪涨至 300 元。这七年间,鲁迅的经济生活还算宽松,用大量的钱财购买书籍、碑帖拓片等。此时鲁迅的二弟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月薪两百多元,兄弟二人写文章的稿费收入也不菲,已经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此时在绍兴的周氏家境已经败落,鲁迅于是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以 4400 元买下了西直门内八道湾十一号院。1919 年末,鲁迅举家搬到北京居住和生活,一个大家庭齐聚京城,其乐融融。
鲁迅刚买过房,全家迁入北京,教育部却从 1920 年起开始欠薪。1924 年时,教育部欠薪严重,1926 年 7 月,鲁迅作《记 " 发薪 "》一文,记录了教育部从 1920 年起所欠他的薪水达 9240 元。鲁迅月薪 300 元却只能拿到 30 元。作人患肋膜炎,建人的儿子沛患重病住院,二弟媳又挥霍无度,致使鲁迅的经济压力巨大。他从 1920 年起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等学校开始兼职授课,买房、养家等沉重的负担也是鲁迅拼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鲁迅《记 " 发薪 "》手稿
鲁迅曾在北京的八个学校兼过课,兼课时间最长的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基本都是讲小说史、新文艺等,兼课的收入并不高。鲁迅从 1920 年起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和高等师范学校任讲师,月薪各为 18 元;1923 年起在女子师范学校,月薪 13 元 5 角;1923 年起在世界语专门学校,月薪 15 元;1925 年起在黎明中学,月薪仅 6 元;1925 年 9 月至 11 月在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共讲课八次,领薪水 4 元;1925 年起在中国大学,月薪 10 元。在集成国际语学校任教,义务讲课。
鲁迅兼课的八所学校
北京大学 1920 年 8 月— 1926 年夏,鲁迅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鲁迅在北京大学兼课时间最长。
1920 年 8 月起,鲁迅接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北大做讲师。北京大学最初校址在北京东城景山东街马神庙,即现在的五四大街红楼。这里东面是明代东皇城根,西面是景山及故宫神武门。1921 年 8 月 6 日,《鲁迅日记》载:" 晚马幼渔来送大学聘书。" 马幼渔即马裕藻,是鲁迅在日本东京时同在章太炎门下听讲的同窗好友,时任北大国文系主任。鲁迅从 1920 年 12 月 24 日起开始在北大授课,1926 年 5 月 24 日是在北大最后一次授课,6 月 30 日,鲁迅把小说史考试的分数寄北大注册部,7 月 29 日,收北大薪水 15 元。8 月 26 日离京南下。
鲁迅在北大,主要讲授中国小说史,后又以日本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为教材讲授文艺理论。鲁迅在北京大学的兼课一直到 1926 年离京南下前,共授课六十多次。鲁迅讲授 " 中国小说史 " 是以他自己编写的油印本或铅印本的《中国小说史大略》作为讲义。该书于 1923 年 12 月和次年 6 月,分上下册由北京大学新潮社正式出版,书名为《中国小说史略》。这是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曾誉之为 " 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 "。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 年 8 月,鲁迅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兼课,讲授的内容是中国小说史,授课至 1925 年初结束。
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1908 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建立,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置的开始。次年,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京师优级师范学堂停办。1912 年,民国成立,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 年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
1921 年 1 月 12 日《鲁迅日记》载:" 午后往高师校讲。"
1929 年 8 月至 1937 年 9 月,学校更名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49 年 2 月,北平解放。9 月,北平改称北京,学校也相应改为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1923 年 10 月— 1926 年 8 月,鲁迅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讲师、女师大校务维持委员会委员、国文系教授,讲授中国小说史,1925 年又为国文系一年级、四年级学生开高级选文课。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上图)位于西城区石驸马大街。1922 年,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在该校任校长,1923 年 7 月应许寿裳之聘,担任国文系小说史科兼任教员,开设小说史和文艺理论课,10 月 13 日起开始授课。1926 年 2 月又被聘为国文系教授,直至 8 月离京。此间共授课八十多次。
鲁迅在女师大还做过两次演讲。1923 年 12 月 26 日,鲁迅应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研究会之邀,作了《娜拉走后怎样》的讲演。1924 年参与了著名的 " 女师大风潮 "。在 1926 年的 " 三一八惨案 " 事件中,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指出:"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928 年 7 月,教育部设立北平大学,学校改为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1931 年与北平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现为北京师范大学。1949 年后,女师大旧址成为女八中校舍,现为鲁迅中学。
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 1923 年 9 月— 1925 年 3 月,鲁迅任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董事,讲授中国小说史。
1923 年 6 月,蔡元培等人为造就世界语的专门人才和师资,普及世界语,创办了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蔡元培任校长。6 月 7 日,《鲁迅日记》载:" 午后往世界语学校筹款游艺会。" 这是由陈空三、陈声树、冯省三等人发起的世界语学校筹款游艺会,鲁迅、蔡元培、爱罗先珂、周作人、钱玄同连同陈空三、陈声树、冯省三等 11 人,共同组成该校董事会。鲁迅为发起人和董事之一。
鲁迅从 1923 年 9 月 23 日到 1925 年 3 月 11 日,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讲授小说史,每周一讲,每讲两课时,一共讲了四十多次课,直到学校因学潮停办。由于世界语专门学校经费困难,鲁迅的讲课多是义务的。据《鲁迅日记》,从 1923 年 9 月至 1924 年 3 月共取得薪水 55 元,以后就不见有关于世界语专门学校 " 薪水 " 的记载。到 1925 年 3 月讲课结束,鲁迅都是义务授课。在这两年间,鲁迅自己经历着兄弟失和的感情挫伤,经济上有教育部的欠薪、借款购房的债务压力,身体又患重病。但鲁迅仍然尽自己的努力支持世界语这一新生事物。
集成国际语学校 1924 年 5 月— 6 月,鲁迅在集成国际语学校任教。
关于集成国际语学校的地址,现已不可考。有的观点认为可能是与世界语专门学校混淆,但鲁迅在世界语专门学校的授课时间是 1923 年 6 月至 1925 年 3 月,而在《鲁迅日记》中记载的在集成国际语学校兼课的时间是在 1924 年 5 月至 6 月。因此,集成国际语学校与世界语专门学校应是两所不同的学校。
《鲁迅日记》载:1924 年 5 月 8 日," 午后往集成国际语言学校讲。" 至 1924 年 6 月 26 日," 午后往国际语言学校讲。" 中间共授课七次。其他信息已不可考。
黎明中学 1925 年 9 月— 12 月,鲁迅任黎明中学高中文科小说教员,讲授高中小说课。
1925 年,五卅运动爆发,各地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开展。北京、天津、通州、烟台等地觉悟起来的教会学校学生纷纷自动退学。魏建功与陈仲益等发起在北京筹办黎明中学,李宗桐任校长,魏建功任教务主任,聘请鲁迅、钱玄同、黎锦熙等到校授课。黎明中学除招收文商两科高、初中各班学生外,免试收容各地从教会学校自动退学的学生插入原有班次。为了支持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鲁迅应魏建功之邀担任了黎明中学高中文科小说教员,采用周作人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点滴》为教材,每周讲课两小时。从 1925 年 9 月 10 日起至 12 月中旬,共授课 12 次。
查阅民国时期老北京地图,可以发现,黎明中学的位置即丰盛中学的位置,丰盛中学在 2008 年 9 月已与北京市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附属中学合并,更名为北京市教育学院西城附属中学。
北京市私立大中公学 1925 年 9 月— 11 月,鲁迅任大中公学高级中学部教员,讲授新文艺学科。
大中公学创立于 1924 年 4 月 29 日,是由北大的校友邹德高等人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蔡元培兼任了大中公学的校长。起名叫 " 大中 ",意在增大孙中山主义在北方的影响。学校以传播现代教育、面向平民进行民主教化为其办学宗旨。大中公学最初的地址在骑河楼蒙福禄馆 5 号,1925 年 2 月,学校迁到交道口东大街,并开办初中部。现为北京第二十二中学。
1925 年 9 月至 11 月鲁迅在该校兼任高中部新文艺学科教员。当时正是包括鲁迅在内的女师大进步师生与教育部激烈斗争的时候,而同时在几所学校兼课、又正肺病复发的鲁迅,之所以来大中公学任教,大约是因为办学者均为北大校友,而蔡元培又诚意相邀。1925 年 9 月 18 日,《鲁迅日记》载:" 上午往大中公学讲。" 到 1925 年 11 月 27 日为止,共讲课八次,领薪水 4 元。
中国大学 1925 年 9 月— 1926 年 5 月,鲁迅在中国大学兼任大学部文科国文系小说学科讲师。
中国大学创办于 1913 年 4 月 13 日。1912 年孙中山仿日本早稻田大学在北京筹办中国大学,宋教仁、黄兴为第一、第二任校长,孙中山自任校董。学校初名国民大学,开学前,第一任校长宋教仁 3 月 20 日在上海遇刺身亡,于是改由黄兴出任第二任校长,由彭允彝代行校长职务。1913 年 4 月 13 日以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正式开学。1917 年春,校名改为中国大学。1925 年 6 月校址迁往二龙路口袋胡同郑亲王府旧址。中国大学旧址现称大木仓胡同,为教育部所在地。
1925 年时校长是被称为 " 中国奥运之父 " 的王正廷。1925 年 9 月 5 日,鲁迅接到王正廷签署的聘书,担任该校大学部本科国文系小说科讲师。9 月 23 日起到该校授课,以后每周三上午都到校讲授中国小说史。直到 1926 年 5 月 31 日," 寄中国大学信,辞续讲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