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前天
十年攻坚,全球突围!东软医疗领航DSA新征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长期以来,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被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装备自主创新的持续扶持,国产医疗设备企业研发实力稳步提升,核心技术瓶颈逐步突破,产品品质与市场口碑实现同步崛起,行业正朝着与国际品牌比肩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方向扎实迈进。

其中,作为介入诊疗核心设备的 DSA(血管造影系统),公开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冠脉介入治疗量超过 100 万例,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但中国 DSA 的每百万人口保有量仅为 6.4 台,而美国则高达 45.5 台。悬殊的配置差距不仅反映出我国 DSA 设备临床供给的不足,更清晰凸显出国产 DSA 品牌在这一关键医疗设备领域的巨大市场空间。

当前,国产 DSA 品牌的整体市场占有率约为 18%,随着国内医学影像设备技术的持续迭代升级,国产厂商在核心技术、产品性能、临床适配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DSA 领域的国产升级趋势已愈发显著。

正是在这一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国内医疗设备龙头企业传来重磅进展。日前,东软医疗全新一代 HAN-Link" 智 " 平台高清低剂量高端血管造影系统(DSA)正式发布。这款凝聚自主创新技术的新品,不仅标志着国产高端 DSA 设备从 " 跟跑 " 向 " 领跑 " 迈进的新发展阶段,更将为我国介入医学领域的精准化诊疗、智能化升级注入 " 中国智造 " 的强劲新动能,为推动医疗装备自主可控、提升临床服务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十年攻坚,东软医疗 DSA 技术持续突围

回溯国产高端 DSA 的发展历程,东软医疗的探索足迹已走过十个年头。

2017 年,东软医疗承接国家 " 十三五 " 重点研发计划,正式开启国产高端 DSA 的攻坚征程。彼时的国内 DSA 市场,几乎被通用电气(GE)、飞利浦、西门子(业内合称 "GPS")三大国际巨头垄断,市场份额占比超 90%;更关键的是,高端机型单价动辄超千万元,高昂成本让基层医疗机构望而却步,直接制约了国内介入医学的普及与发展,设备 " 卡脖子 " 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三年技术攻坚,2019 年东软医疗迎来关键突破——首款悬吊系列 DSA" 汉武 "(NeuAngio 30C)问世,一举填补了国产高端 DSA 的市场空白。其全球首创的无轨悬吊智能七轴机架突破了传统设备的自由度局限,搭载的 IDM 高清低剂量平台、量子 DSA、卓影 CT 等前沿临床功能,实现了精准诊疗与安全防护的完美融合,已成为国产高端介入设备的标杆之作,也为后续技术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重磅发布的 HAN-Link" 智 " 平台 DSA,是东软医疗再经多年研发打磨的新一代成果。该产品始终秉持 "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 " 的核心理念,深度融合 AI 降噪算法与智能临床功能,在技术参数精度、临床场景适配性、辐射安全防护、操作便捷性四大维度实现全面升级,成为国产 DSA 从 " 跟跑 " 国际品牌向 " 领跑 " 行业标准跨越的核心标志。

事实上,在介入诊疗领域,DSA 被誉为手术中的 " 眼睛 ",是心脏冠脉造影、神经血管疾病治疗、肿瘤介入等关键手术的 " 金标准 " 设备。然而,长期以来行业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难题:如何在 " 高清成像 " 与 " 安全低剂量 " 之间找到最优平衡?

为破解这一困扰行业多年的痛点,东软医疗的 HAN-Link" 智 " 平台通过搭载东软医疗独创的 " 量子 - 态坍缩 AI 智能降噪算法 ",依托 AI 深度学习能力与量子边缘保护机制,如同为设备配备了一双 " 智能眼睛 ",可动态感知并消除影像中的噪声干扰,将图像信噪比(SNR)与数据处理算力提升至全新高度。

据悉,这一技术不仅能将射线剂量降低 73% 以上、造影剂用量减少 58%,还能减少 2.7 吨铅当量防护废物,大幅降低医疗成本与环境负担。

更关键的是,该算法成功破解了长期困扰临床的 " 呼吸心跳伪影 " 难题。传统 DSA 拍摄胸部、腹部血管时,患者呼吸与心跳极易导致影像模糊,医护人员往往需反复拍摄才能获取清晰图像,既增加了辐射剂量,又延长了手术时间。而 HAN-Link" 智 " 平台 DSA 的量子 DSA 技术,可实现 " 自由呼吸下高质量成像 ",即便患者无需刻意配合,也能精准捕捉血管细节,极大提升了诊疗效率与安全性。

此外,围绕 " 高用户体验 ",HAN-Link" 智 " 平台 DSA 基于东软医疗 " 添翼 " 大模型架构,融合介入专科知识库与海量多维度临床数据,覆盖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评估全诊疗流程,辅助医生快速精准地完成患者定位,自动匹配超低剂量的成像参数,重构了人机协作的模式。

同时,设备的软件后处理能力与 CBCT 技术在出血检测、支架形态判断等场景中表现突出:不仅能直接提高手术精准度,还能实时积累临床数据,为行业从 " 经验医疗 " 向 " 数据医疗 " 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从设备到生态圈,东软医疗赋能诊疗普惠升级

对东软医疗而言,HAN-Link" 智 " 平台 DSA 的发布绝非技术探索的终点,而是开启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从 " 单一设备突破 " 向 " 全链条生态构建 " 跨越的新起点,它标志着国产医疗装备行业正式迈入 " 生态化竞争 " 新阶段,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 " 东软医疗模式 "。

今年 3 月,在 DSA 研发立项十周年之际,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牵头,东软医疗联合安吉特、开立医疗、睿心医疗等多家国产医疗器械领军企业,共同发布了 " 国产自主品牌心导管室综合解决方案 "。

具体来看,该方案整合了东软医疗的 HAN-Link " 智 " 平台 DSA、安吉特的高压注射器、开立医疗的 IVUS 系统、睿心医疗的 FFR(血流储备分数)系统、埃普特医疗的介入耗材等全产业链资源,构建起了从影像诊断到治疗决策的智能闭环。

在业内看来,这套方案的突破性,集中体现在打破了三大行业惯例。其一,打破设备厂商间的技术壁垒,实现了功能学与影像学的互联互通,避免了不同品牌设备 " 数据孤岛 " 问题;其二,打破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壁垒,将耗材企业纳入方案联调体系,确保设备与耗材的适配性;其三,打破 " 单一设备供给 " 的传统模式,构建起 " 设备 - 系统 - 解决方案 " 的完整闭环,交付可直接落地、高效协同的 " 整体作战系统 "。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这一方案实现了心导管室全链条 100% 国产升级——从核心影像设备到配套耗材、从功能评估系统到数据处理软件,均采用国产自主技术。这不仅从根本上破解了高端医疗装备 " 卡脖子 " 技术受制于人的困境,更构建起极端情况下的医疗保障底线。

目前,该方案已在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睿康心血管病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完成临床落地,其临床价值与运行稳定性得到一线医护人员的认可,为后续更大范围推广奠定了实践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HAN-Link" 智 " 平台作为方案的核心支撑,其 " 多场景融合 " 能力进一步放大了全链条方案的价值。

在神经介入领域,它能实时生成缺血半暗带的量化分析,帮助医生在卒中患者的 " 黄金 1 小时 " 内快速做出决策;在复合手术室中,它与 512 层超高端宽体滑轨 CT 深度融合,实现了 " 影像检查 - 微创介入 - 外科手术 " 的无缝切换。这套方案不仅能提升手术效率与准确性,还能为多学科协作(MDT)提供平台,推动介入医学与外科手术的深度融合。

在外部联动上,它支持与 TruSystem7500 外科床智能联动,能根据手术需求自动调整床体位置与成像角度;通过 " 鸿雁 5G 远程介入指导系统 ",上级医院的专家还能实时指导基层医院开展复杂手术,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引领国产 DSA 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对东软医疗而言,以 HAN-Link" 智 " 平台 DSA 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产品,绝非简单的技术成果落地。它既是国产医疗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叩开全球市场大门的 " 钥匙 ",更以 " 硬科技突破 + 软实力服务 " 的双轮驱动模式,推动全球 DSA 市场竞争格局加速重构,为国产医疗装备产业树立了 "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 " 的标杆。

从国内市场表现来看,东软医疗早已构建起稳固的行业龙头地位。自 2022 年起,其 DSA 产品连续 4 年占据国产 DSA 市场 50% 的份额,持续向国际巨头发起冲击。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两大核心信号:一方面,国产 DSA 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行业长期保持向上发展态势;另一方面,东软医疗 DSA 的临床使用体验已获得医疗机构与医生群体的高度认可。

从行业整体来看,2024 年国内 DSA 市场国产化率已突破 10%,较 2023 年提升 1.85 个百分点,其中东软医疗贡献了国产份额的 60% 以上,不仅稳居国产第一,更成功跻身国内市场份额第四位,与 GPS 形成 "3+1" 的竞争格局,成为推动国产 DSA 升级的核心力量。

伴随 HAN-Link" 智 " 平台 DSA 的推出,东软医疗进一步升级国内市场布局,采取 " 高端 + 基层 " 双轨并行策略。其中,在高端市场,聚焦三甲医院等核心场景,通过与顶尖医疗机构深度合作,推动 HAN-Link 等高端平台的临床落地与技术验证,逐步打破国际巨头对高端 DSA 机型的垄断壁垒,让国产高端设备在核心诊疗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而在基层市场,针对县级医院等基层医疗需求,推出高性价比的经济型 DSA 设备,并配套 " 设备 + 培训 + 远程支持 " 一站式解决方案,精准助力 " 千县工程 " 落地。依托这套方案,众多县域医院首次具备开展常规介入手术的能力,为实现 " 大病不出县 " 的医疗服务目标提供了关键设备支撑。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5 月,东软医疗 DSA 累计装机量已超 450 台,服务覆盖全国 40% 的三甲医院,其中包括复旦大学中国医院 Top100 榜单中的多家顶尖机构。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产品复购率超过 3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既是医院对产品质量的信任,也是对东软医疗服务能力的认可。

在全球市场版图中,东软医疗的 " 中国智造 " 正加速获得国际认可。在欧洲,其 DSA 产品已成功进入意大利、英国、德国、葡萄牙等医疗设备准入标准严苛的市场;在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南美、中亚独联体国家也对其产品青睐有加。

2025 年 2 月欧洲放射学大会(ECR2025)期间,东软医疗达成第 50100 台设备订单签约,而这台标志性设备正是 HAN-Link " 智 " 平台 DSA,它将正式入驻意大利圣玛丽亚德拉皮耶塔医院。

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东软医疗的设备已在全球 120 余个国家的 14000 余家医疗机构落地,今年还计划进一步拓展非洲、东南亚、中东市场,让国产医疗装备惠及更多国家的患者。

展望未来,东软医疗的市场扩容空间更具想象空间,这既源于行业需求的释放,也得益于政策红利的加持。

欧洲放射、电子医学和卫生信息产业协调委员会(COCIR)《医学成像设备年限及分布》报告显示,我国部分医学成像设备使用年限已超 10 年,尤其是 CT、MR、DSA、PET 等大型设备,亟需更新换代;同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明确要求淘汰过期、失效、落后设备,进一步加速设备更新迭代进程。

这一需求不仅是医疗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国产医疗装备产业突破的历史性机遇。在政策推动下,医疗设备行业的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将加速推进,通过先进制造业、健康服务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既能助力我国经济结构向高端制造转型,更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的健康需求,实现 " 提升医疗服务效率 " 与 " 拉动产业经济增长 " 的双重社会效益。

面向未来,随着国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区域均衡布局规划的逐步落地,医疗新基建推进与基层医院能力提升将持续驱动大型医用设备配置需求增长。东软医疗将依托 " 高端设备 + 全链条解决方案 + 全球化服务 " 的综合优势,在国内增量市场进一步扩大份额,在全球市场持续突破高端壁垒,以 " 中国智造 " 的力量,持续推动全球 DSA 市场格局重塑,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全球医疗装备产业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医疗 东软 医学 核心技术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