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漫过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胜利广场,风里还带着几分夏末的余温,却丝毫没扰到广场上那片整齐的身影。学生们挺直脊背肃立着,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轮椅上的老人身上—— 92 岁的抗战老兵李沛泉,声音里没有岁月的蹒跚,反倒字字如叩。80 年前,他与在场的学生们年纪相仿,揣着满腔热血加入八路军,把嘹亮的歌声当作武器,在枪林弹雨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孩子们的眼神亮着,好奇里裹着敬重,仿佛正跟着老人的讲述,一步步走进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在广场上响起时,旗手们踏着沉稳的步伐,肩扛国旗向旗杆走去。待《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全场目光都追随着五星红旗缓缓爬升,直到它在晨光里展开一角猎猎飞扬。
升旗仪式后," 红色思政联系点 " 揭牌。红绸落下的瞬间,不仅是宝山区多了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平台,更像是搭建了一座 " 精神桥梁 " ——往后,这里会成为红色基因的 " 传承站 ",让不同年代的人围坐在一起,从历史里汲取力量,把爱国的共识拧得更紧。
" 三代讲红色故事 " 的环节是整场活动最动人的时刻。李沛泉老人的旧军装上挂满勋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名少先队员认真地为老人系上红领巾,稚嫩的队礼里满是崇敬;老人颤巍巍地抬起右手回礼,掌心的温度、眼角的笑意,不用言语,却道尽了新老两代人的精神对话。" 看到孩子们心里真是高兴,祖国发展得这么好,未来交给他们一定会更好 ",活动后老人动情地说。
李沛泉的人生,本就是一本读不尽的 " 红色教科书 "。1933 年生于山西离石的他,12 岁就成了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宣传队的一员。行军路上,他和战友们在陡峭的路段搭起鼓动棚,歌声一飘,战士们的疲惫仿佛就散了大半;战场前沿,他们冒着炮火穿梭,一边喊着劝降的口号,一边抢着救伤员。绥包战役、运城战役、晋中战役、太原战役、渡江战役……许多关键战役里都有他的身影。1950 年,他创作了无数节目为抗美援朝的将士鼓劲;1956 年,他跟着文工团赴朝鲜慰问,胸前又多了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后来,他从战场走到舞台,再到宝钢总厂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一辈子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奏响着那首不变的红色旋律。
老兵的故事还在大家心头萦绕,武警上海总队某部的龙一航便接过了话头。他讲起新时代军营里的日常:是哨位上的日夜坚守,是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 担当 " 二字,在不同年代里有着同样重的分量。紧接着,吴淞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的学生李安然带着青少年特有的朝气,说起自己从历史里读懂的 " 传承 ":是课堂上认真听的每一个红色故事,是平日里努力践行的每一个小小善举,是心里悄悄立下的 " 要为国家做点事 " 的誓言。
9 月 28 日的这场名为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的宝山区老中青三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与 " 国旗下成长 " 宝山青少年升国旗主题宣讲 " 十一 " 专场活动一同顺利举办。活动由团宝山区委、宝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宝山区教育局、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宝山区工作委员会、武警上海总队武警执勤五支队勤务保障大队共同承办,吴淞中学附属宝山实验学校、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吴淞街道和高境镇崇敬志愿服务分队共同协办。团宝山区委、区文旅局、区教育局、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宝山区会、武警部队等领导到场,与抗战老兵、武警官兵和师生代表们一道,共赴这场与历史、与青春的约会。
这场活动远不止是一场仪式。历史的回响与青春的誓言在广场上碰撞,从烽火岁月的抗争,到和平年代的守护,再到青春少年的誓言,三代人的讲述没有刻意串联,却自然而然地织成了一幅 " 薪火相传 " 的图景——原来爱国,从来都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的旅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