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市场提起特朗普的产业政策,总带着几分戏谑—— " 口号大于行动 "" 只顾短期选票 "" 政策朝令夕改 " 的声音此起彼伏。尤其是他喊出 " 制造业回流 "" 芯片自主 "" 关键矿产国产化 " 时,不少人把这些话归为竞选话术,觉得不过是吸引铁锈地带选票的权宜之计。
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就在市场对特朗普满是质疑时,格隆汇研究院早已跳出舆论杂音,深挖政策背后的产业机会:不仅提前战略性布局甲骨文、Palantir、MPMaterials 及核电领域,更前瞻性指出波音、英特尔会在政府扶持下走出困境、实现逻辑反转。如今再看,那些曾被贴上 " 不靠谱 " 标签的承诺,正以惊人的执行力渗透美国产业肌理,我们当年的布局判断,也在市场中一步步得到验证。
01
从 " 口头施压 " 到 " 真金白银 ":制造业回流的硬核实锤
特朗普刚当选时,打电话给开利公司施压、威胁对海外建厂企业加征 35% 关税的举动,被不少专家嘲讽是 " 公关噱头 ",断言 " 不可能靠威胁管理整个经济 "。但就在市场对这套操作满是轻蔑时,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拆解 " 制造业回流 " 的底层逻辑:明确英特尔作为芯片自主化核心,会在 " 减税 + 补贴 " 组合拳下迎来转机;同时预判波音作为国防战略支柱,将拿到订单与政策的双重兜底。
事实很快印证了判断:2017 年特朗普用 " 减税 + 边境税威慑 " 逼英特尔在美国建厂,当时市场还在纠结 " 成本账能不能算过来 ";等到《美国芯片和科学法案》落地,政府直接抛出百亿美元补贴,甚至创新出 " 股权换补贴 " 模式——用 10% 股权换扶持,把企业发展和国家利益牢牢绑在一起。如今英特尔亚利桑那州工厂产能爬坡,俄亥俄州新厂破土动工,那个曾被质疑 " 要外迁 " 的芯片巨头,已成美国半导体自主化的标杆。波音更直接拿下数百亿美元的 F-47 战斗机合同,压过洛克希德 · 马丁,用订单证明 " 美国制造 " 的分量。
美国钢铁公司的经历更有说服力。特朗普刚提出对钢铝加征 25% 关税时,舆论满是 " 贸易战会反噬 " 的担忧,但就在市场嘲笑这一政策 " 不切实际 " 时,我们从 " 贸易保护 + 基建需求 " 的双重逻辑出发,判断本土钢铁企业会直接承接红利。果不其然,政策落地后进口钢材占比从 29% 跌到 18%,国内钢价应声上涨;叠加万亿基建释放的海量需求,美国钢铁不仅订单排到明年,还在俄亥俄州扩建钢厂,创造出 5000 多个岗位,把 " 振兴铁锈地带 " 的口号变成了实打实的就业数据。
02
从 " 单点喊话 " 到 " 体系搭建 ":关键领域的霸权布局
如果说制造业回流是 " 补短板 ",那在国防、关键资源这些战略领域,特朗普的操作早已升级为 " 建壁垒 "。那些曾被当成 " 随口一提 " 的方向,如今都成了有资金、有订单、有机制的系统性工程。而这一趋势,早在市场质疑声最盛时就被我们捕捉到——就在外界怀疑特朗普战略决心时,我们已锁定 " 关键领域自主化 " 机会,提前布局甲骨文、Palantir、MPMaterials 及核电领域。
MPMaterials 的崛起堪称教科书。谁能想到,这家一度濒临破产的稀土企业,会在特朗普政府扶持下变成 " 美国稀土国家队 "?起初外界觉得 " 关键矿产自主 " 只是竞选口号,可就在市场轻蔑这一方向 " 没前途 " 时,我们分析美国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判断 MPMaterials 会成为政策重点扶持对象。随后国防部 4 亿美元投资、1.5 亿美元贷款接连落地,还附上 "10 年包销 + 价格下限 " 的兜底协议;政府更成立 50 亿美元关键矿产基金,帮它整合采矿、分离、加工全产业链。现在再看,这哪里是扶企业,分明是打造 " 资源安全的命门 ",我们提前布局的逻辑完全落地。
核能领域的爆发也超出预期。特朗普签署 " 加快核能发展 " 行政令时,不少人觉得这是 " 逆新能源潮流 ",但就在市场嘲笑核能政策 " 过时 " 时,我们看到 " 能源自主 + 技术国产化 " 的双重需求,把核电列为重点方向。很快红利兑现:美国唯一浓缩铀生产商 CentrusEnergy 拿到独家订单,股价涨超 21%;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龙头 NuScale 获 5 亿美元研发补贴,全球首个 SMR 项目 2027 年就要投产;核燃料技术商 Lightbridge 更在政策落地当天股价暴涨 42.59%,我们当年指出的核电机会,正肉眼可见地开花结果。
AI 与国防交叉领域,Palantir 的市值飙升更有说服力。从 206 亿美元涨到 1732 亿美元,这家被戏称为 "CIA 干儿子 " 的企业,用市值证明特朗普"AI 驱动国家安全 " 战略的含金量。早在市场嘲笑 "AI 军事化是天方夜谭 "、外界质疑特朗普技术布局时,我们就看透 Palantir 和政府的深度绑定逻辑,将其纳入布局——政府不仅开放最高涉密权限,还把国防预算中 30% 的 AI 防务基金投向它的生态,更让它主导 " 复制者计划 " 等核心项目。当 Gotham 平台在俄乌冲突中实现 " 分钟级决策 ",那些曾质疑的人终于懂了战略深意,我们提前布局的价值也彻底凸显。
甲骨文的案例同样典型。特朗普宣布甲骨文参与 5000 亿美元 "StargateProject(星际之门项目)" 时,不少人觉得这是 " 蹭 AI 热度 ",但就在市场轻蔑这一合作 " 没实质内容 " 时,我们从 "AI 基建 + 政府资源 " 的角度判断,甲骨文会成为美国 AI 战略的核心参与者。如今甲骨文负责超 80% 的政府与军方 AI 数据存储,年营收贡献超 20 亿美元,用业绩印证我们的判断,也让那些轻视特朗普战略决心的人哑口无言。
03
从 " 短期刺激 " 到 " 长期绑定 ":能源与基建的深层逻辑
能源领域,特朗普 " 退出《巴黎协定》"" 扶持传统能源 " 的举动,曾被批 " 短视 ",但就在外界质疑这一政策 " 难持久 " 时,我们看穿 " 能源自主 + 选区利益 " 的双重算计——这些政策绝非短期刺激,而是长期绑定的战略布局。
埃克森美孚、PioneerNaturalResources 等油气巨头的境遇就是证明:联邦土地钻探许可审批从 6 个月缩到 2 个月,甲烷排放限制等环保法规被直接撤销,单井开采成本降了近 10%;更关键的是,政府以 " 能源安全 " 名义限制海外油气进口,本土页岩油占比从 65% 升到 72%,企业订单和利润率一起涨。而马拉松石油等炼化企业,借着燃油车市场份额稳定的红利,把开工率从 85% 拉到 92%,政策红利直接变成财报里的利润。这些趋势,和我们当年 " 传统能源扶持会持续落地 " 的判断完全一致。
基建领域的传导效应更明显。特朗普喊出 " 万亿基建 " 时,市场担心 " 资金不到位、落地慢 ",但就在外界嘲笑基建规划 " 画大饼 " 时,我们从产业链逻辑出发,判断需求会从上游资源延伸到下游零售、物流,劳氏公司、CommercialMetals 这些标的会直接受益。如今劳氏的财报给出答案:木材、钢材等建材销量涨 17%,对公业务营收暴增 30%;CommercialMetals 的基建专用钢材订单涨 45%,诺福克南方铁路的货运量因原材料运输需求涨 18%,政策红利形成完整链条,我们预判的基建机会,也在市场中一一兑现。
04
别再低估的 " 特朗普效应 ":这些产业机会正在兑现
回看这几年的产业变化,最该改的认知是:特朗普的产业政策从不是 " 拍脑袋 ",而是围绕 " 国家安全、选票利益、技术霸权 " 搭的严密体系。更关键的是,当市场还在对他的战略摇摆质疑时,我们始终保持独立判断——提前布局甲骨文、Palantir、MPMaterials 及核电领域,更点出波音、英特尔的困境反转逻辑,如今这些判断都被市场验证。
对投资者来说,与其纠结 " 政策靠不靠谱 ",不如盯着已验证的核心机会:国防与 AI 交叉领域的 Palantir、甲骨文,关键矿产领域的 MPMaterials、美洲锂业,传统能源与基建产业链的美国钢铁、劳氏公司,还有半导体自主化的英特尔。这些和政策深度绑定的企业,是特朗普战略落地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我们持续跟踪的核心标的。
曾经的 " 不靠谱 " 论调,早被落地的项目、增长的财报打破。特朗普的产业棋局或许有争议,但绝不能忽视—— " 美国优先 " 的导向下,真金白银的扶持和订单从不是玩笑。我们会继续深耕产业逻辑,在市场杂音里找价值,陪投资者穿越周期、抓红利。
为了帮大家理清受益公司,我们整理了相关名单。
但要提醒的是,政策反复、产业变化快、企业信息杂,这些都会给分析添难度。格隆汇研究院会沿着这条主线跟踪机会,动态调整估值,为会员提供精准服务。如果你对这些机会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我们: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