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云南 7 岁男孩因为参加暑假独立营,脱营失踪出现意外的消息,就像一块烧红的铁,烫得所有父母心头一颤。
关注这事的网友们,议论纷纷。
有人质疑营地的管理有问题,安全漏洞太大。
还有人把矛头对准了家长,质问家长:为何孩子这么小就急着去 " 练独立 "?真把养娃当作养电子宠物呢?一次独立营就能让孩子自动升级?
这场悲剧背后,其实也折射出了当代父母陷入的 "独立焦虑症"。
都说这届父母不好当,夹在传统育儿观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之间,一边是 " 三岁看老 " 的老观念,一边是 "赢在起跑线" 的科学育儿标语,有时候压得人喘不过气。
要说培养独立性的争议," 分床睡 " 简直就是育儿界最具争议性和代表性的话题。
是早分床好?还是晚分床好?
我有个朋友,孕期就给准备了单独的婴儿床,孩子从医院回来第一晚就开始 " 单飞 "。
结果呢?小家伙完全没按照她 " 独立自主 " 的想法成长,四岁的孩子,还在经历哄睡困难,半夜里稍微有点响动,他就会被惊醒。
再有,我们同小区的宝妈王姐,儿子六岁还和她同睡,被大家背地里议论了好久。
有人说,她这种没有分寸感的育儿方式,只会培养出 "妈宝男"。
可人家儿子相反特别争气,妥妥就是阳光小少年,不光爱笑,还爱帮助人。上小学后,主动就要求跟妈妈分床,过程过渡得开了挂。
" 跟妈睡 " 与 " 不跟妈妈睡 " 的孩子,到底有什么不同?
借用一个心理学家的比喻,孩子的安全感就好比银行账户,从小跟妈妈睡的孩子,因为夜晚的陪伴、拥抱,让他们内心安全感很富足。
反之,过早就被要求独自睡的孩子,他们的安全账户是很 " 贫穷 " 的,遇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让他们成为惊弓之鸟。
然而,网络上总是有些很离谱的鼓吹,什么 " 三岁三天分床法 ",一度让很多宝妈效仿。
这种 " 突击式的独立训练 ",不等于直接把不会游泳的孩子,直接推向深水区里挣扎吗?我个人是举双手反对的!
和孩子分床而睡,是孩子成长必然会经历的一个过程。
但这个过程,并不是 " 千篇一律 "的。
有的孩子,适应会顺利些,三岁分床就能睡成小猪呼噜,而有的孩子,天生比较敏感,哪怕七岁分床,还是舍不得离开妈妈的臂弯。
就分床而睡这事,一要看孩子的适应能力,二就是家长的态度和方法。
分床睡,像以下这两个 " 雷区 ",千万要避开:
①强行分床,摧毁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成长是分阶段的,如果孩子本身对分床这事特别抗拒,明确表达了不愿意,家长硬要尝试,只会摧毁孩子的安全感,得到反效果。
分床而睡之前,给宝贝做好心理建设。
比如,像我们家哥哥分床的时候,我就给设计了一个 "闯关游戏",让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参与这次的 " 大冒险 "。
哥哥很欣然接受了这次挑战,当天完成分床后,我给哥哥准备了一个积分奖励,还告诉哥哥,凑齐 30 个积分,就可以兑换一个心愿。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对分床而睡这事,充满了期待感和成就感。
②不给孩子后悔权利,关闭安全阀门
有的孩子,对分床而睡没有太大的概念。
一开始,或许出于新奇,他们愿意尝试。但真正经历过后,可能会因为害怕黑暗、做噩梦等原因,让孩子对 " 独自睡 " 这事充满了抗拒。
就像我们家哥哥在分床睡的过程中,就有过 " 后悔 " 的问题。
我第一时间就同意了,给了孩子两三天的过渡期后,又再次征求孩子的意见,是否愿意重新挑战一次?
得到孩子的回答后,我告诉孩子,妈妈给你准备了一个 " 安全阀门 ",只要你需要,它能够在第一时间召回妈妈出现。
其实,所谓的 " 安全阀门 ",不过是床头上的小夜灯,孩子感到害怕、无助的时候,就打开开关,看到孩子发出的信号,我会第一时间冲到孩子身边。
恰恰就是因为有这道 " 安全阀门 " 的兜底,孩子反而对 "单飞睡觉" 这事勇敢无畏。
结语:分床而睡什么年龄合适?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就好像炒菜需要适合的火候一样。火太小,炒菜容易夹生;而火太猛,炒菜就容易糊底。
家长对待 " 分床而睡 " 这件事上,一定要拿出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认为年龄到了,就要 " 搞突击 "。
真正的独立,并不是靠突然断奶,而是日复一日中,我们给予孩子的安全感足够多了,他们自然而然愿意尝试。
陷入 " 分床而睡 " 焦虑中的家长们,记得好好珍惜和孩子相处的时光。孩子终将长大,终将独立,而童年每一个被爱意浸透的夜晚,才是照亮他们一生的星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