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 09-29
百亿资本狂涌,科技大厂暗战具身智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交汇地带,具身智能正以不可阻挡的态势,重构科技产业竞争格局,站上发展 C 位。

据统计,2025 年前 7 个月,国内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事件已超 140 起,融资总额突破百亿,较 2024 年全年 70 余起的规模翻倍增长。

在这场资本涌动的浪潮中,京东、阿里、腾讯、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加速入场,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与技术积累,从单点技术投资向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延伸,在这片充满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里,展开了一场 " 物理世界 AI 入口 " 的战略卡位战。

从整机到核心部件,全方位卡位

具身智能的产业竞争,核心是 " 硬件精度 + 算法效率 + 场景适配 " 的三重较量。各大巨头的打法差异,也体现在对这三大环节的资源倾斜上。

近日,在华为全联接大会 2025 期间,华为云正式发布 R2C(RobottoCloud)协议,并基于该协议与埃夫特、拓斯达、非夕科技、星海图等 20 家企业达成合作,覆盖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飞行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图片来源:华为云

R2C 协议是华为云联合具身智能厂商共同推进的标准化成果,核心目标是构建机器人与云端连接的统一接口,解决当前机器人品类繁杂、传感器类型多样导致的部署周期长、成本高痛点,以及不同品牌机器人的 " 数据孤岛 " 问题。

这一协议的推出并非偶然,而是华为在机器人领域长期战略布局的关键落子。

过去两年,华为不仅在机器人行业成立了全资子公司东莞极目机器有限公司,还专门设立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并先后与乐聚机器人、兆威机电、拓斯达、自变量机器人、埃夫特等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如今来看,正是这些持续的动作,逐步搭建起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技术与产业生态,形成   " 底层芯片—云端平台—行业标准协议 " 的完整技术栈,同时也是华为区别于其他巨头的核心壁垒。

相较于华为侧重技术驱动和生态共建,京东的打法更偏向 " 场景需求牵引技术投资 "。

据盖世汽车梳理,自 2025 年 5 月以来,京东已先后投资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RoboScience、逐际动力、千寻智能、帕西尼六家企业,投资版图既涵盖机器人整机制造,也覆盖具身操作系统、大模型算法、传感器、灵巧手等核心零部件板块。

为加速机器人落地应用,京东还在 2025 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发布智能机器人产业加速计划,宣布将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投入超百亿资源,计划三年内助力 100 个智能机器人品牌成交额突破 10 亿元、推动智能机器人走进超百万个终端场景。

图片来源:京东

目前,京东已吸引宇树科技、智元、天工、众擎等行业头部品牌入驻,共同推进机器人的规模化落地。

事实上,除了华为与京东,阿里、腾讯、小米等科技巨头近两年在具身智能领域同样动作不断,通过 " 自研 + 外部投资 / 合作 " 的双轮驱动模式,全面加码这一赛道。

其中,阿里自 2024 年起,先后投资逐际动力、星动纪元、宇树、自变量机器人等企业;而作为阿里生态重要组成的蚂蚁集团,2025 年也加速入场,陆续投资了星海图、星尘智能、钛虎机器人、灵心巧手等企业。

除外部投资外,蚂蚁集团还在 2024 年底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子公司蚂蚁灵波科技。目前,灵波科技已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 Robbyant-R1,该机器人基于自研的具身智能基础大模型与智能硬件,可完成烹饪、导游服务、药店药品分拣等任务,已在部分场景开展试点应用。

腾讯同样采取 " 外部投资 + 内部自研 " 的双轨并行策略:一方面对外投资乐聚机器人、优必选、智元机器人、宇树等企业;另一方面通过内部的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聚焦机器人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图片来源: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

目前,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已陆续推出多模态四足机器人 Max、轮腿式机器人 Ollie、自研三指 / 五指灵巧手 TRX-Hand、自研机械臂 TRX-Arm,以及人居环境机器人原型 " 小五 " 等产品,覆盖操作、运动、感知、智能、硬件设计等机器人核心技术栈。

小米则延续其成熟的生态链复制策略,先后投资了宇树科技、斯坦德机器人、千寻智能、纬钛机器人、首形科技等产业链企业,覆盖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全链条。

与此同时,小米也在积极推进机器人自研,早在 2022 年就发布首款人形仿生机器人 CyberOne,但截至目前,CyberOne 尚未投入规模化应用。

整体来看,科技巨头在具身智能领域的竞争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条争夺,已是不争的事实。借助 " 投资 + 技术 + 场景 " 三驾马车,大厂正快速将具身智能推向产业变革的深水区。

差异布局:大厂的底层逻辑

在具身智能赛道的激烈角逐中,各大科技巨头的战略布局展现出鲜明分野。

其中,京东的投资逻辑始终围绕 " 供应链场景落地 " 核心展开。

京东此前曾表示,公司高度重视具身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热点,聚焦供应链场景推动创新应用,通过内部技术创新与外部投资构建技术创新生态,让技术为产业与消费者创造价值。

毕竟从京东的核心业务来看,无论仓储物流、无人配送还是零售服务,均对自动化、智能化机器人有巨大需求,是具身智能的关键应用场景。不仅如此,从生态构建角度来看,京东的投资版图还有助于在具身智能领域形成 " 技术研发—场景验证 —规模量产 " 的正向循环。

鉴于此,在具体投资方向上,京东也有着明确偏好。据京东高级副总裁、探索研究院副院长何晓冬透露,京东投资具身智能看重三个标准:一是具身智能属于战略性赛道,值得长期投入;二是能融入京东服务生态,带来用户体验跃升;三是符合 " 大脑 + 小脑 +IO" 的系统逻辑。

在何晓冬看来,具身智能并非 " 给机器人加装大模型 " 那么简单,而是涉及 " 大脑 + 小脑 + 输入输出交互 " 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京东既投资了专注感知技术的帕西尼,也布局了聚焦软件算法的千寻智能、RoboScience,以及机器人本体企业逐际动力、智元等。

腾讯与华为的布局逻辑较为相似,均以 " 技术平台 + 生态合作 " 为核心,侧重底层技术赋能,加速具身智能的进化与落地,而非直接下场 " 造机器人 "。

针对具身智能,腾讯明确提出 " 不做机器人肉体,只赋能大脑 " 的定位。尽管过去几年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推出了一系列研发成果,但据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透露,这些成果均为技术验证,暂未进入产品商业化阶段。

" 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 2018 年初成立时,国内甚至找不到能合作的机器人硬件厂家,所以我们必须从 0 到 1 搭建硬件体系,自主完成全流程研发。" 张正友表示。如今,随着具身智能产业生态逐渐完善,腾讯更希望将自身的模型转化为稳定产品,为机器人行业提供赋能。

为此,腾讯 RoboticsX 实验室联合福田实验室打造了具身智能 Tairos 开放平台。该平台由模型算法与云服务两部分组成:模型层面包含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云服务平台则涵盖仿真平台、数据平台、开发工具等,均能通过标准化接口调用及 SDK 方式对外提供服务。

据悉,目前 Tairos 开放平台已适配双足 / 轮式人形、四足、机械臂等多构型机器人,正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在工业、汽车、家电、展览等行业推进场景落地实践。

和腾讯类似,以华为云为主体,华为 2025 年也面向具身智能领域推出了一站式模型开发平台 CloudRobo。该平台依托华为云在模型开发、数据处理、仿真验证、云边协同部署、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能力,为行业开发者提供具身多模态生成大模型、具身规划大模型、具身执行大模型。

前述 R2C 协议的推出,也可视为对 CloudRobo 平台的补充——通过行业层面的接口标准化,让更多机器人本体能高效、安全地调用华为云上的具身智能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这一策略,与其在汽车行业提出的 " 华为不造车,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 " 理念如出一辙。

小米则延续其生态链成功打法,采取 " 资本先行、自研与投资双轮驱动 " 的策略。依托小米产投、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瀚星创投、小米智造基金,以及深度关联的顺为资本,小米在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展开全方位布局,实现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制造的全链路覆盖。

这种看似分散的 " 广域布局 ",实则精准锚定小米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通过资本纽带绑定核心供应商,既能为自研机器人 CyberOne 构建稳定的部件供应体系,也能借助规模化采购优势有效压缩成本。此外,小米的投资标的不少是围绕 " 补全供应链短板 " 这一核心目标,与小米硬件生态追求极致成本控制的底层逻辑高度契合。

图片来源:蚂蚁灵波科技

阿里则通过自研与外部投资两条路径,在具身智能领域加速抢占生态位——对外投资覆盖逐际动力等核心企业,内部亦在智能硬件与算法领域持续攻关。

整体而言,大厂的布局路径虽各有侧重,但这恰恰反映出具身智能作为复杂系统工程的本质:既需要底层技术突破,也需要应用场景验证,更离不开产业链生态协同。而随着大厂争相入局,具身智能的行业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变化,比拼维度已逐渐延伸至软硬件研发、应用生态等综合实力。

资本共宠:融资狂潮中的 " 新贵 "

在科技巨头的差异化布局中,一批位于 " 技术 - 场景 " 关键枢纽的企业,正成为资本 " 交叉投资 " 的热门对象。这些企业凭借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应用潜力,同时契合不同巨头的战略拼图,在融资赛道上脱颖而出。

宇树科技便是其中的标杆。据天眼查数据,自 2017 年以来,宇树科技已先后披露 10 笔融资,仅已披露的融资金额累计超 15 亿元,投资方除顺为资本、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知名机构外,还不乏互联网大厂与国资的身影。

其中,与小米深度关联的顺为资本,早在 2021 年就参与了宇树科技 A 轮融资,2022 年又追加投资 B+ 轮;2025 年 6 月,宇树科技进一步获得阿里、腾讯联合加码,其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潜力与战略价值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除小米、腾讯、阿里外,美团自 B+ 轮首次投资宇树科技后也多次追加,目前已是仅次于创始人王兴兴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约 8.24%。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作为国内较早发力具身智能商业化的创业企业,宇树科技坚持核心零部件全栈自研,目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已超 90%,并基于此打造了 Go 系列、A 系列、B 系列机器狗产品,以及 R1、G1、H1 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R1 定价 3.99 万元起,G1 定价 9.9 万元,H1 定价 65 万元。

从商业化进展来看,宇树科技主力产品 Go 系列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人形机器人则聚焦科研、教育与消费市场,H1、G1 虽已量产,但应用场景仍较为有限。据宇树科技招股书此前披露,2024 年公司收入结构中,四足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组件产品销售额占比分别约为 65%、30%、5%,整体营收仍以四足机器人为主,人形机器人则逐步放量。

在此基础上,宇树科技正冲刺更大交付规模。据宇树科技创始人、CEO 王兴兴此前透露,2025 年该公司工业机器人订单量有望同比增长 220%,合同金额突破 12 亿元,其中 G1 四足机器人贡献 60% 营收;同时,宇树科技也在积极筹备 IPO,计划 2025 年第四季度正式提交申请。

小米、京东、华为则共同入股了千寻智能。成立于 2024 年初的千寻智能,具备从具身大模型研发到机器人硬件设计、决策算法、运动控制的全流程自研能力,目前已发布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 Moz1。作为一款高性能全身力控人形机器人,Moz1 全身配置 26 个自由度,搭载一体化力控关节与完全自主研发的 VLA 大模型 Spiritv1,可完成叠衣服、冲泡咖啡、桌面物品整理等连续长程复杂任务。

图片来源:千寻智能

据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此前透露,目前 Moz1 已进入批量交付阶段,包括在工厂与物流领域的批量应用。

在推进具身智能商业化过程中,千寻智能的整体思路是 " 先进入工业领域,针对多品种、小批量、高柔性三大痛点拓展场景,再切入商用领域,最终延伸至家庭场景 "。

此外,逐际动力、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等企业,也都是大厂热投的焦点。其中,逐际动力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LimXOli,已于 9 月初正式发布,起售价 15.8 万元。智元机器人董事长兼 CEO 邓泰华此前透露,今年智元预计有几千台的出货,明年会有数万台,希望未来几年内达到每年数十万台规模。众擎机器人则于 9 月中旬与多伦科技签署了 2000 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采购订单。

综合来看,这些被大厂集体看好的 " 独角兽 ",通常拥有相对成熟的产品、初步的场景部署,甚至具备一定的商业闭环能力,而从另一维度,巨头们投资时也会重点考量战略协同性。

正是这种差异化投资策略,让不同背景的初创企业都能找到适配的投资方,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板块走向繁荣。

结语

巨头们争相布局具身智能背后,是巨大的市场前景。

以人形机器人为例,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伴随着全球人形机器人在 2025 年正式进入量产元年,今年人形机器人量产规模约在 3 万台左右,整体市场规模约 90 亿元。预计到 2029 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 1500 亿元,并继续朝着 " 万亿级 " 赛道持续进阶。

当前,机器人正不断进化为连接人、车、家以及其他智能硬件的下一个超级终端。在此背景下,华为和腾讯聚焦 " 底层基建 ",京东押注场景,小米控制供应链——各家虽战略路径各异,却都在抢占产业爆发先机。

最终,这场关乎 " 物理世界 AI 入口 " 的角逐,将重塑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方式——当机器人能真正理解、适应物理世界时,制造业、服务业、家庭场景的变革将全面到来,而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构建生态壁垒的巨头,有望成为这场变革的主导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华为 京东 华为云 埃夫特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